多少“皇帝”代代相傳?陳先生和星期二先生有不同的意見。經考證分析,筆者認為“六帝”之“六”並非“五”或“三”之誤,“六”字本身沒有錯,而是這首詩在全唐詩中的小註,給後世讀者帶來了不必要的歧義。
第壹,小紙條是後世誤解的根源。
根據筆者對《連昌宮詞》的研究資料,陳寅恪先生應該是第壹個提出《六帝後傳》這首詩有誤的人,而這個問題之所以引起陳先生的註意,是因為他發現全唐詩中《連昌宮詞》壹句下面的小註是“蘇代德順仙母”。卞《元稹年譜》未涉及陳的“六”應為“五”說。周先生贊同“六帝”說有誤的觀點,並指出元稹《連昌宮詞》是憲宗時所作。既然春歷流行,那他死後的“憲宗”和後來的穆宗的廟號呢?所以他沿著這個思路重新審視了“六帝”。
本文試圖從壹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文學史對文體和文學理論的研究告訴我們,在詩與註釋的關系上,詩在先,註釋在後,這是壹個不爭的事實。陳寅恪先生的“嘗諸書,皆是‘六’,無壹為‘五’”,可見此詩流傳千余年,所見版本皆同為‘六’,從未有過差別。至於小註《蘇代德順獻目》的出處,“元稹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寫成(魯校宋本、宋書本、訓詁抄宋本、四輯本及其他連昌宮詞均無此註釋)”。不是元稹本人所寫,其他可見版本中也沒有這樣的註釋,所以很可能最早出現在全唐詩中,這是導致陳寅恪先生質疑“六帝”人數的文字依據。
1960年,中華書局再版《全唐詩》,序言說:“然而,如此壹部近千卷的大書,僅由十人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編纂而成,必然有許多虛假遺漏。”當時的朱彜尊已經有了“書寫而不言”的感嘆(見《晨風閣叢書四書目》之壹馮《全唐詩無備》後錄),這也是過去壹般官員不願深究的習慣。我們認為,這部《全唐詩》的不足之處可以概括為:1 .錯誤接收、遺漏...2.作品的作者重新出現了...3.傳記,小註解,錯誤...4.編輯不當...5...其他人...以上僅針對其大端,其他細節為假。由此可見,全唐詩中的小註《蘇代德順獻目》存在錯誤的可能性很大。而不是追溯到原詩,懷疑詩本身有沒有錯,而是糾正小筆記的出版錯誤。其實周先生在小註中也指出了“賢母無據”,但他並沒有隨著已有的疑點去深究原因,而是另辟蹊徑,得出了“‘六帝’之‘六’註定是錯的”的結論,令人難以茍同。詩在前,筆記在後;詩是因,筆記是果。註釋中存在謬誤,導致原詩有誤的結論,顛倒了詩與註釋之間的時序關系和因果關系,基於此的論證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
第二,“然後”壹詞的解釋
回到《蓮長宮詞》這首詩本身,前兩句是作者看到的蓮長宮現在的景象(或者是根據題目勾畫的)。從第三句到“楊氏大媽鬥過風”這壹句,作者以“宮邊老人”之口,講述了昔日蓮長宮的繁華旖旎。陳和卞對其真偽已有充分考證,不再贅述。接下來,袁震大筆壹轉,寫道:
明年十月,東破,禦道猶存。趕飯不敢躲,千淚無聲潛。
兩個首都建立六七年後,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家園,去了皇宮。莊園燒光有枯井,宮門緊閉。
後來相傳六帝很久都沒有離開宮門。小時候說長安,玄武樓成了花萼廢。
《元稹》中“明年十月”壹句說:“《全唐詩》註:天寶十三年(‘年’視為‘載’),魯山敗洛陽。按:安祿山滅東都應該是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元稹的記載和上面的註都是錯的。”據史書記載,安祿山起兵反唐是在天寶十四年(755),而不是十三年。這個筆記再次印證了唐詩全篇有很多小筆記的謬誤,可以證實該詩是從“宮旁老人”的視角出發,以“童年吃”的所見所聞開始的。那麽,這首詩的敘事時間基數就是前年,也就是天寶十三年(754)。《後傳六帝》也與這個時間基點有關。“後來”既不是陳寅恪自肅宗之後,也不是周自肅宗之後,而是敘述的時間基點,即天寶十三年之後。天寶十五年(756),肅宗在靈武登基,尊玄宗為太上皇。在此之前,玄宗還當了壹年多的“皇帝”。從這壹點上就清楚了,“後”的“六帝”指的是天寶十三年仍在位的玄宗,以及以下六人:肅宗、代宗、、順宗、憲宗。至於當時元稹寫的周先生所謂“不出宮”,現在還不得而知,所以不能用現有的口氣,所以代代相傳的皇帝不含憲宗。作者認為“不出宮”只是寫詩時對事實的陳述,並不代表他終身不能出宮,所以將憲宗排除在“六首詩”之外是牽強的。
三、“傳奇”壹詞的定義
筆者認為,對《六黃帝》中“傳說”壹詞的理解是解決這壹問題的另壹把鑰匙。
* * *壹詞在《全唐詩》(不包括再版詩)中出現了50次。根據這首詩前後的上下文,其解釋概括如下:
(壹)傳播、傳遞、交流和教學
銀河半倚鳳凰臺,玉酒說鸚鵡杯。
(施立《安樂公主的新家》)
彩衣不廢,儒教代代相傳。
(權德輿《送韓孝廉侍從居》)
以前遇到龍王,我是有劍相伴的。
(呂燕《火龍真劍》)
老話說,* * *,七十人不多見。
(白居易《感秋》)
新詞代代相傳,袖搖風露。
(劉禹錫《雜曲歌行》)
我老師搶了四萬,代代相傳。
(李白《尊師如貴道士,傳道後歸北海》)
公爵最終會康復,這是代代相傳的。
(杜甫《贈蘇州二十五歲之約李》)
(2)流傳、傳說和謠言
憂國憂民,據說埋下了九個疑點。
(宋·文誌《貴州黃壇順廟》)
溧陽的老故事以前是烏龜,據說山洞有變的能力。
(元稹《風韻二十首》)
自古說是海眼,青苔蝕浪。
(杜甫石筍之旅)
相傳羽化時,雲鶴愛上了山峰。
(袁捷《登九壹第二峰》)
比賽據說是汨羅的,所以妳不能不去想它。
(白居易《楊萬州競四絕句》)
世界上有壹座巖石房子,據說是壹座靈性的房子。
(楊恒《遊廬先生舊巖居》)
寒光濺了路上的塵土,據說是妖怪潛伏。
(羅隱《野狐泉》)
元稹《風韻二十首》詩中“黎陽舊事曾為龜,炮洞代代傳”的“傳說”二字,意為謠言、傳說、故事。陳寅恪先生和周先生對“六帝”之“傳說”的理解是古代君主傳位或傳位之意,但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這並不是“傳說”的唯壹解釋。而且,人們對《陳》和《星期二》中“傳說”的理解也是“後帝”之爭的另壹個原因。所以,這裏的“傳說”的用法和含義應該解釋為謠言、傳說和故事,這與“槍穴傳說有變化的能力”的“傳說”用法是壹樣的,不僅更符合“宮邊老人”
第四,“省略”的修辭方式
“後來傳至六帝,不久出宮門”這句話,引起了陳先生和周先生的誤會。除了“後來”具體時間的不確定和對“傳說”理解的偏差之外,另壹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這裏使用了省略的修辭手法。省略是指“依靠語言環境的幫助,省去壹些成分,使文字簡潔”。詩歌語言中的省略就像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既有壹定的引起聯想的彈性美,又使本已含蓄凝練的詩有了語法關系的不確定性,讀者在閱讀時極有可能對詩進行多方向、不同意義的理解。公元757年,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兩都平定。唐代宗廣德年間,“宮邊老人”戰後回到蓮長宮“尋家”,看到“莊園盡燒,有枯井”。戰爭掠奪了人民的家園,使他們痛苦不堪。轉到蓮長宮門前,可以看到“宮門緊閉,樹影婆娑”,“樹影婆娑”指的是詩開頭“墻上有桃花,花落紅簌簌”的那句話,有壹種“人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對著春風笑”的感覺。需要註意的是,“宮門緊閉”在上壹篇文章中已經寫過了,這裏再次提到“宮門緊閉已久”,重復了詩中的意思。這不是作者的疏忽造成的,而是省略了壹個至關重要的連接句,即作者的問題:“宮門為何緊閉?”聽到《宮邊老人》描述當年的連昌宮歌舞,但幾年後大門緊閉,引起了懷疑。相傳“六帝久不離宮門”是宮邊老人的回答:相傳玄宗和當年之後的幾位皇帝再也沒有來過連昌宮,所以宮門關了很久。“幼時談長安”暗示了蓮長宮附近的東都洛陽政治地位下降,李唐政治被西都長安把持。“玄武樓成萼廢”用兩個意象指代幾代君主的政治更叠和玄宗開元盛世的結束,是對“宮門久閉”的補充解釋,不同於“宮女白發,辯玄宗盛況”
綜上所述,元稹《連昌宮詞》中“後傳六帝”這句話,由於讀者對個別詞義、語境、原文、註釋的誤解,壹直存在誤解。本文對其中的誤區逐壹梳理,重新考證句子的含義,確定相關的時間節點,並挖掘出《意不淺,言不盡》這首詩中省略的關鍵句子,來回答讀者之前有疑問的壹些問題。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