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評價信息系統用於分析和評價禿尾河流域的地質生態環境。基於GIS,實現地質生態環境評價。
實現了地質生態環境信息存儲、管理、查詢、分析、評價和結果表達的壹體化和可視化,評價過程和結果更加直觀地反映土地。
生態環境的空間分布及其變化特征。
關鍵詞:GIS;地質生態環境;評價;禿尾河流域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X820.2文獻識別碼:A篇號:1000-1379(2007)09-0001-02。
地質生態環境評價涉及多源信息的提取、處理、分析和響應。
使用,並且數據具有空間屬性。傳統的地質生態環境評價是結合
在對評估數據進行預處理之後,通過使用特定的數學模型獲得壹組抽取。
用大象的評價結果數據很難直接描述地質生態環境的空間。
可變性。相比之下,GIS在地質生態環境數據的存儲和表達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它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利用GIS技術,通過提取地質生態
環境評估的因素和要素,結合專業模型進行數據分析和評估,
用直觀的圖形方式表達分析評價結果,是對地質生態環境的評價。
有效的方法之壹。
禿尾河流域位於鄂爾多斯盆地東部毛烏素沙地和黃土高原。
原過渡帶,總面積3 294 km。。受特殊的氣候、地理和地質影響
受條件限制,流域生態環境脆弱。在能源和重化工業基地等大型工
在施工過程中,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環保措施,將會破壞生態環境。
進壹步惡化,誘發新的環境地質問題,這些問題近年來在陜北已有不少
煤炭資源和水資源開發的例子證明了這壹點。因此,對這壹盆地的研究
質量生態環境問題產生和變化的影響因素,以及當前條件下的環評價
環境條件,指導合理開發利用流域資源、地質和生態環境
預防和控制這壹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研究區地質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1.1地貌
地形條件控制了地下水資源的分布,也決定了主要
地質生態環境類型。禿尾河上遊為沙地,地形起伏較小。
主要的地質生態環境問題是荒漠化。由於砂層厚且透水性好,
容易受到大氣降水的補給,地下水埋深比較小,所以呈現沙土。
沙漠綠洲的良好環境;下遊是黃土丘陵區,地形破碎,地質生態。
環境問題主要是水土流失,因為地形破碎,溝深坡陡,地勢起伏。
較大時,大氣降水容易形成地表徑流和流失(大氣降水入滲系數僅為
0.1),植物生長的基礎條件較差,生態環境脆弱。
1.2潛水位埋深
地下水位埋深是生態環境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的決定性因素。
地下水埋深變化導致植被退化和荒漠化,這是壹種生態環境。
變質的根源。根據現場調查,潛水位處於不同埋深。
對地表植被的影響是不同的:當地下水位低於5米時,水
分供充足,植物生長良好,生態環境良好;潛水時
水位深5 ~ 8 m時,供水不足,植物生長受脅迫,淺。
根系植物長勢不佳,根深蒂固的植物出現枯枝敗葉,與生態環境格格不入
表現出退化的趨勢;當地下水位的深度繼續增加時,大多數植物就誕生了。
由於缺水、植被覆蓋減少、嚴重荒漠化和土壤侵蝕、地質健康
國家環境嚴重惡化。
1.3包氣帶的巖性、結構和含水量
壹般來說,原生地質生態環境的優劣與包氣帶的巖性直接相關。
連接:壹方面,表土的物理性質決定了其抗腐蝕能力,分水嶺
大部分地區被沙土覆蓋,抗風蝕侵蝕能力低,不利於種植。
事物的成長;另壹方面,包氣帶的水鹽運移規律直接影響著。
隨著附生植物的生長發育,巖性越均勻、結構越致密的包氣帶越多
有利於水鹽遷移,但不利於水鹽遷移。包
氣層的巖性變化及其組合規律,致密巖性層的存在,以及垂直和垂向粘性土
向上分布對土壤水鹽交替和植物根系發育有很大影響。荒地
野外調查和室內分析表明,當包氣帶剖面上有致密巖性層時
含水量和含鹽量明顯高於同巖性松散的,有利於植物生長。
提供必要的水和鹽。
土壤含水量影響植物生長和植被演替。壹般來說,
在植物根系範圍內,適合植物生長的包氣帶含水量為16% ~
接收日期:2007年4月20日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40472131);陜西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2D13)資助。
作者簡介:馬雄德(1978 I),男,青海互助人,博士,研究方向。
合理開發地下水,保護生態環境。
20%,當含水量小於下限時,植物會因生理性缺水而死亡,地質健康。
國家環境將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荒漠化和土壤侵蝕)。
1.4地下水質量
地下水質量是環境質量的重要標誌之壹,也影響植物健康。
龍的關鍵因素。據調查,在地下水位壹定深度的情況下,用
隨著鹽度的增加,植物從水生系轉變為鹽生植物系。此外,地面
水的化學類型在壹定程度上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發育。
1.5氣象和水文因素
在盆地內,地下水的補給主要是大氣降水。6月至9月的降雨量
,在沙地、沙灘和山谷中補給地下水,增加河底流量,流向天空。
然而,植被有積極的影響;而在黃土丘陵區,容易產生坡面徑流和匯流。
導致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其他月份基本沒有降水或下降。
水量小,蒸發強,地下水埋深淺,蒸發量大,土壤積鹽。
效果越明顯,地表植被主要演變為喜水耐鹽型。
1.6其他因素
影響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自然因素還包括植被類型和植被分布,以及人為因素。
包括水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其中壹些因素與地質生態環境有關。
環境問題的相關性小,有些不適合量化或難以預測其變化,所以這
這項研究沒有考慮這壹點。
2徒駭河流域地質生態環境評價
2.1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
基於以上分析,對禿尾河流域的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針對性的評價。
層,以地質地貌、水文地質、氣象水文為標準層,據李
屬關系將每個準則層細化為若幹指標,建立地質生態環境評價。
價格層次評價指標體系j。基於現場調查數據,在參考
根據國內外評價指標的分級標準,將禿尾河流域的地質條件
環境條件分為好、良、中、差、差五個等級,見表1。
表1禿尾河流域地質生態環境分類
分類的基本特征
生態環境問題少,荒漠化和鹽漬化程度低,地下水少。
埋深適中,水質優良,水量相對豐富,植被覆蓋率高。
戳枷加杯,有環境生態問題,但程度壹般,還是某種地質生態。
更加突出
適度的氣球舞很常見,也很嚴肅,但至少有壹種問題。
頭賀蘭左生態環境問題普遍存在,其中壹種尤為嚴重,並呈現出全局性。
身體朝著生態環境惡化的方向發展。
左側至少存在兩種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植被覆蓋度問題。
●沙漠化或鹽堿化問題嚴重。
2.2評估平臺的構建
為了實現評價方法和計算環境的統壹,自主開發了壹種基於。
MAPGIS生態環境評價信息系統。該系統基於數據庫。
以評價模型為核心,以GIS為載體的基礎、GIS和數據庫管理部門。
集成了地質生態環境評價模型的信息系統可用於同壹層次
在平臺上進行地質生態環境信息的存儲、管理、查詢、分析、評價和總結。
水果表情等。
該系統由文件模塊和數據庫模塊組成。每個模塊包含
數據管理、空間分析和數據輸出。其中空間分析
(主要是地質生態環境分析模型)是該系統的核心,它由地質生態學
環境空間統計分析模型和綜合評價模型由兩部分組成。具體型號
包括指數疊加模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動態聚類模型和神經網絡。
網絡模型等。
2.3地質生態環境評價
考慮到不同地貌條件下生態環境條件的差異,結合實際評價
禿尾河流域劃分為500個2.5 km×2.5 km的評價區。
單元,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評價方法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
方法,權重由層次分析法給出。
評價結果與現有研究成果和實地調查結果壹致,基本反映
禿尾河流域生態環境介紹(圖1):現狀條件下,沙丘被清除。
陵區外,流域生態環境良好;雖然沙漠地區的生態環境現狀
不錯,但是壹旦受到人類活動的幹擾,就會迅速惡化,所以會覆蓋沙山。
區和荒漠區是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3結論
圖1評估結果
(1)建立了基於MAPGIS的地質生態環境評價信息系統。
系統,為地質生態環境數據的信息化和標準化奠定了基礎。
(2)通過對禿尾河流域地質生態環境的調查,揭示了該流域的地質生態。
環境因素,提出地質生態環境的分類標準。
(3)利用所建立的系統,對禿尾河流域的地質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
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相符。
(4)基於GIS的地質生態環境評價,實現了地質環境的可視化。
集成了環境信息的存儲、管理、查詢、分析、評價和結果表達。
可視化提高了地質生態環境數據的科學管理和綜合分析能力(上接第5頁)(下接第2頁),評價過程和結果更加直觀。
它反映了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的空間分布規律和變化特征。
參考資料:
孔金玲,,翁,等。基於GIS的地下水及其環境。
問題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5 (6)。
[2]楊,,,孔金玲,等.水文地質空間信息的初步標準化.
探索[J]。工程測量,2004 (5)。
[3]喬曉英,王文珂。GIS技術在水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應用[J]。陜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 (1)。
[4]楊,,,黃錦庭.陜北風沙灘地區地下生態安全。
地下水埋深的研究[J].西北A&F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6).
[5],,楊,,等.渭河流域陜西段生態環境問。
話題與重構策略探討[J].中民1: 3,資源與環境,
設4個站,均勻分布在黃河幹流左右兩岸;黃河故道是濕的。
可以在該區域建立兩個站。②地下水水質監測站的布置應盡可能靠近地面。
水監測站的數量和位置是否壹致,以便比較測試結果。
分析。③濕地沿海地區可設兩個海水水質監測站,壹個位於。
1200黃河故道陸地濕地沿海地區;另壹個位於黃河1: 3和大汶流。
陸地濕地沿海地區,即黃河1: 3閘附近海域。
(8)小氣候要素的監測。黃河1: 3濕地降水監測網可以
按照平均布局的原則設置站點,壹般每150 km可設置1個。
站,共可布置8個降水監測站。此外,考慮到潮濕的河口
地形對氣象要素影響不大,1200年黃河故道可以濕潤。
區域、黃河口、大溫濕潤區有1蒸發和氣象要素。
車站。
5結論
基於水循環的黃河口濕地環境監測方法研究是為了開展濕地。
環境研究基礎也是黃河生態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為重要。
是科學制定黃河1: 3濕地保護利用對策的基礎。開展這項工作
維護黃河生態平衡,保護黃河1: 3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促進
黃河1: 3濕地的可持續發展,維護了當地及周邊的生態系統。
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因此,應盡快建立完整的黃河1: 3濕。
地球環境監測系統。
參考資料:
[1]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科技成果
論文選編[G]。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
編輯趙宏偉。
2005年第壹期。
王文珂,,楊,,等。鄂爾多斯盆地地質環境問題。
和對策[J]。自然災害學報,2004 (12)。
楊,,,等.幹旱半幹旱地區地下水引起的。
表生生態效應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幹旱地區的資源及其相互關系
環境,2006 (3)。
楊,,,等。基於GIS的禿尾河流域表生。
生態環境評價[J].人民黃河,2007 (8)。
[9]王文珂,孔金玲,段磊,等.黃河流域河水與地下水的轉化.
研究部[J]。中國科學,2004 (1)。
[10]黃金亭,王文珂,何源,等.鄂爾多斯沙漠高原的呼敖群形態。
論進化與生態功能[J].資源科學,2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