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引用《蜀道難》的材料寫壹篇作文。

引用《蜀道難》的材料寫壹篇作文。

說到作文,有同學感嘆“赤手難打虎,壹家人羞於待客。”思考作文素材可謂絞盡腦汁,搜遍了心田。其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有了語文教材和讀本,就成了作文素材的寶庫,很多都可以靈活運用。巧妙利用教材中的材料是提高作文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詩人李白,是我們從課本上熟悉的,近幾年高考作文中常見的例子。

素材:李白的傲骨不屈。

題目壹:對他人的期望與自我認識(2004年重慶試卷)

是野沙裏驢上唱,北風吹雁的歌手嗎?是以霓虹為線,以彩虹為鉤的海釣嗎?妳是壹個遊遍青山綠水,邊唱邊走的旅人嗎?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期待妳歌頌,討好皇帝,換取高官厚祿;而妳,卻要壹個人去高樓。早上要脫靴磨墨,野外要放壹只白鹿在青崖之間。所以妳註定是孤獨的,“直到,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喝成三個人”,但妳自豪地說,“鐘鼓,罕見的菜肴和寶藏是什麽?,希望妳永遠不要醉後醒來”。當我們回望唐朝的時候,站在盛唐中央的不是皇帝,而是妳!酒入胸,七分入月,剩下三分化作劍氣咆哮,繡口吐的是半個盛唐。

話題二:遭遇挫折,放大痛苦(2004年國考試卷)

李白,這位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事業不順利之後,沈默了嗎?妳抑郁嗎?不是“長安去館子睡”,對痛苦微笑,面對挫折離開,遊覽名山,最終成就永恒的浪漫情懷。

題目三:壹枝壹葉壹世界(2005年浙江考卷)

李白看到了黃河,於是把大半個銀河引入心中,灌溉了幾代人的浪漫情懷。只有黃河的水在這個“謫仙”的酒杯裏守著壹輪明月,他從中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

話題四:2005年福建考卷(見圖片作文)

“不掌大權”的青蓮居士,曾經放蕩不羈地嘲笑孔子,讓“紅塵中騎著公主笑”的楊玉環為他磨墨,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這是多麽“異端”的行為,是多麽荒謬的旅行。但太白見世態炎涼,憤然離去。沒有易“這壹次,怎得壹句悲詞”的悲愴,也沒有劉三邊“牽手含淚相視,卻無言哽咽”的悲愴,只是“詩是北窗贈人,萬語不如壹杯水”的微笑和感嘆。

題目五:裏外(2005年湖北試卷)

“總有壹天,我要乘著長風,沖破驚濤駭浪,揚帆直上,在深深的大海上架起壹座橋。”李白,壹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他對仕途抱有希望。他希望用自己的才能報效國家,度過壹生。但是,多年的遊歷讓李白成長了,他驕傲了,但最終還是失意了...我們可以看到,他永遠灑脫,不斷被世界拋棄,卻又不斷重拾希望。也許他的人生哲學是“宇宙之生命必有內外”,不愧為“詩仙”,但他也是壹個靠城而活的神仙。

要做到這壹點,就需要找到規律,總結方法。

1,確定思路,把握本質

無論選擇哪種素材,都要先考慮文章的立意,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素材的重點,分析人物精神或行為的本質。比如第二題的材料運用,李白的《讓小鹿落在青崖》就體現了其他挫折所表現出來的豁達。

2、由表及裏,深挖深意

即通過客觀事物的表象,從現象到本質,去探究事物的深層含義。寓意永遠比直接形象深刻,只有從外到內挖掘才能獲得。比如話題四的運用,李白能瀟灑離去,就在於他不為權貴服務的核心思想。

3.換個角度,另辟蹊徑。

換個角度,即以新的視角和取向去審視和思考客觀事物,看到人們從未見過的東西,獲得新的意義。要改變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單向、壹維的思維定勢,找到新的突破口,從小處切入,讓思路變得獨特。

比如題目壹,作者通過寫世人的期待與李白自己對人生價值的理解的反差來揭示主旨,可謂不拘壹格。

4、落筆,見微知著。

以小見大,引申意思成為大問題,揭示大概意思。我也可以選擇壹個簡介,壹首詩,壹句話,可以引申為我用。

比如題目三,取材於李白的詩《入酒》,切入點很小,但既貼合了題目的意思,又讓材料翻出新意。

翻開我們的語文課本,很多學者、詩人、仁人誌士都可以入文,比如東晉的陶謙、北宋的蘇軾,他們可以在“地位與價值”、“忘與記”、“堅持與變通”、“壹葉壹世界”等題目中靈活運用。考生只要對壹位或多位名人的生平事跡和作品有透徹的了解,就可以為我所用,在案例中不刻意追求新奇和平凡的方式,就可以走出熱鬧。

事實上,除了教材中的材料可以有多種用途之外,教材的內容也可以有多種延伸和用途。

2004年湖北高考作文以“買鏡子”為題,有同學認為題目比較難。其實,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壹冊學過莊子的《秋水》,第二冊也學過劉正的散文《莊周買水》。“秋水來時,萬水奔流。有大江,兩崖之間無牛馬之分……”“秋水來”“河伯樂而自得,以天下之美為己有”,但當他看到浩瀚的大海時,才意識到自己的渺小,開始自我批評,批判自己的狂妄。如果他看不到大海的浩瀚,他的錯誤將永遠不會得到糾正,他會”。這時,如果波塞冬是赫伯的壹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河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並改正了。

在讀《伊索寓言》的時候,錢鐘書講了壹個關於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這個寓言的本意是戒貪,現在可以引申應用到其他方面。都說每個人都需要壹面鏡子,隨時可以照照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麽。但是,了解自己的人,根本不需要照鏡子;照鏡子找不知道的東西是沒有用的。妳有自知之明,妳心中有壹面鏡子。同樣,在《鄒忌諷齊王》壹文中,鄒忌是的壹面鏡子,壹面可以“明得失,通繁華”的鏡子。這些文字的內容可以和“買鏡子”聯系起來,從不同的角度提取不同的觀點。

第三,梳理分析文本結構,強化文體感。

從1999全國高考作文“如果記憶可以移植”的題目開始,大部分考場作文都不限制風格,對風格的要求趨於淡化,但淡化不代表風格不分。很多學生文體意識不強,特別缺乏,寫的文章往往四不像。那麽,議論文、雜文、記敘文怎麽寫呢?其實我們還是可以從課本上找到答案的。

如果要寫議論文,蘇洵的《六國演義》是最好的範本。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了“六國崩於秦而害之”的中心論點。然後,從“行賄者”和“非禮者”兩個方面提出了兩個論點。第二段論證第壹個分論點,第三段證明第二個分論點,第四段和第五段得出結論,警告_ _ _ _ _ _ _ _ _“報效國家的人,都是被累積的權力搶走的!”文筆流暢,壹氣呵成。這樣的例子很多,是我們學習寫議論文的範本,這裏就不贅述了。

如果要寫散文,郁達夫的《故都之秋》是最好的範本。文章最常見的思維模式是:總-分-總。第壹段和第二段分別寫了我對北方秋天和南方秋天的感受,表達了我對故都秋天的喜愛。接著,第三至十二段從小院賞秋、墜入核心知秋、寒蟬鳴秋、閑人嘆秋、碩果畫秋五個方面描述了故都秋的特點。最後,第十三段兼顧第壹、二段,對比南北方的秋天,最後壹段寫感受,再次表達了對故都秋天的喜愛和執念。全文脈絡清晰,首尾協調,循環往復,壹目了然,形散而神不散。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壹些優秀的作文以其豐富的文化背景、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較高的語言駕馭能力贏得了考官的青睞。而壹些優秀的作文,是從課本中挖掘出來的素材。這樣壹來,有了課本作為活水之源,又何必擔心天空和雲彩不在妳的筆下盤旋呢?、

希望能幫到妳!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