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為什麽中國這麽註重意境?

為什麽中國這麽註重意境?

意境通常是指壹種能讓人感受和理解,但難以表達清楚和具體把握的藝術境界。它是形式、表現和理性的統壹,是現實和現實的協調。

比如深山裏的壹個秋夜(王維)

空曠的群山沐浴在壹場新雨裏,夜晚來感受初秋。

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

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

春天的春天不妨讓它休息壹下,秋天的太陽可以在山丘上停留很久。

這首詩描寫的是風景,包括空山、清雨、秋色、明月、松樹、清泉、流水等。然後,是女人的聲音,漁船和春天。全詩八句,尤其是前六句,把壹幕幕場景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看到現實與現實的和諧,感受到壹種難以具體表達的空靈之感。更重要的是,詩中的風景不僅僅是風景,更是人格和靈魂的風景,上升到壹種人生的境界。

中國詩歌非常重視意境,而歐美詩歌則更喜歡情感的直接表達。有人認為歐美詩歌本來就不講究意境,或者說本來就沒有意境,只是後來從中國詩歌中學習了意境。

其實不僅僅是詩歌,中國畫,中國音樂,中國舞蹈,還有意境。中國的藝術基本上是強調意境的。從側重點來說,西方過去並沒有真正追求意境。那麽,為什麽中國人那麽講意境呢?中國的藝術為什麽要這麽藝術?

筆者認為這是中國的地理環境造成的。中國的地理環境導致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中國的小農經濟導致了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民族性格、哲學觀念和工具載體,因而中國藝術特別追求意境。

第壹,思維方式

由於東亞的地理環境,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有利於農作物生長,食物也不像熱帶地區那樣隨處可得。因此,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人民長期以來發展了穩定而持久的小農經濟。中國人需要努力,但是努力對抗天地還是很難,也沒必要。他們不需要詳細探究世界的起源等抽象問題,只需要直觀地感知世界來解決生存問題。所以漢族人認識世界時,更註重整體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相對較少分離性強的分析思維、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整體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壹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感知。意境是什麽?是壹件看似說不清楚,說不清楚的事情。詩歌、繪畫、音樂、舞蹈,乃至各種藝術,通過對意境的全面直觀的理解,體現出對道路的真知,非常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反過來,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必然會在藝術中積極追求意境,這包括創作時追求意境和享受意境兩個方面。

我懷疑西方人可能無法欣賞中國的傳統藝術。比如詩歌,即使壹般西方人學了漢語,理解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含義,大多數人也未必能強烈感受到意境之美。當然,反過來,我們也不壹定能欣賞到位的西方藝術。例如,如果我們看他們的《指環王》,我們可能不會像歐美人那樣感受到內涵豐富的美。這有點類似於男人很難理解女人的感受,反之亦然。

第二,哲學概念

中國人的主體哲學認為,天人合壹,同道,天人合壹,天人互動。中國人也相信天堂裏有天堂,天堂是神,天堂也有人格。所以詩、畫、樂、舞中的自然景物、聲音、人的姿態也滲透其中。所謂意境,就是景物和意象是作者人格在藝術作品中的升華,是人生境界的壹種藝術表現。

第三,民族性格

中國人小農經濟的農耕文明,導致中國人喜歡鄉村文化,在壹定範圍內耕種,向內感受,內向,不對外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好理解。遊牧民四處流浪,不開心可以鞭打牲畜泄憤;海洋民族可以遠航,放飛心靈;中國人不能,中國人沒有土地也活不下去。如果他們心情不好,不能打罵莊家,也不能去遠足。他們只能自省調整,留著故土自省。因此,中國人逐漸形成了在小範圍內表達情感,在小範圍內不引人註目地感受美的習慣。他們喜歡在小範圍內重溫,營造意境。意境通常見之於小,易於內斂,奔放豪爽,非常符合中國人的民族性格。

第四,工具載體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漢語通常是壹個詞壹個音壹個義,方框表示文字的音義,詞沒有時態變化,所以是根語。因此,漢語很容易通過簡單的詞與詞的組合,建立起壹套極其工整、多層次、有規律的節奏與旋律體系。這種節奏和旋律體系,通過巧妙的換詞和語義簡化,很容易引起人的直覺,創造意境。

東亞適合植被的生長。中國的人們早就有了絲綢制品,有了以植物為筆桿的鋼筆,只需要取壹點動物的毛發作為書寫的筆尖,有了用植物燒木炭熏出來的墨水。後來,發明了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所以中國人很早就在紙上畫畫寫字了。這些工具不適合在繪畫中表現具體的、現實的形象,而更適合表現作者抽象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這個工具的現實和大環境的心理背景下,中國畫重神輕形,重意境。

中國人的樂器沒有西方人那麽多樣,演奏的音樂也沒有那麽豐富和立體,這和他們對聲樂藝術和民族性格的輕視有關。在農耕社會,人們的思想感情受到束縛,藝術家的社會地位低下,抑制了樂器向立體化表達的發展,也抑制了樂器的多樣性和表現力。最終,中國人的樂器更適合自我實現,而不是張揚。後來相對感性的樂器都是胡人的樂器,比如,但是很難突破大環境。

中國人的智商普遍高於白人,但農業文明的飲食甚至可能因為基因原因導致漢族與遊牧、海洋民族的差異。中國人對體型的直觀美感普遍弱於西方白人,這也是漂亮帥氣的歐洲服裝無法適應中國人的原因。中國的人體圖不適合表現主動、直觀的美,更適合表現溫柔、豐富的內在美。不適合表現外在美,但美是要表現的。在中國人的思維和哲學背景下,舞蹈會追求意境,表現內在美。也有人稱意境為神韻。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藝術在經歷了地理環境導致的小農經濟發展後,傾向於整體思考,與自然融為壹體,性格相對溫和,喜歡自省,作為地理導致的相應工具載體,最後非常追求意境。

但是,傳統終究是傳統。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國早已脫離小農經濟,也越來越與世界接軌。當今中國,人們進入了壹個思維更加復雜、哲學觀更加多元化的時代,人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具也更加多元化。中國人從更多的角度體驗和創造了藝術。當然,也正因為如此,絕大多數的現代詩歌、繪畫等藝術都無法達到中國傳統意境之美。畢竟當代人和古代人腦子裏的東西很不壹樣,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壹樣,性格也有很大的變化。

好在壹個時代有藝術,壹方面失去壹些傳統是壹種遺憾,也是壹種榮譽。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將有壹個我們時代的主人。我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我們的主人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可能是我們身邊的壹個年輕人,或者他還沒有出生,或者他已經出生了。我們沒有用傳統的眼光看過,我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