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北大荒文學和詩歌急需!多吃點

北大荒文學和詩歌急需!多吃點

北大荒文選-前言

文本/墨跡邊距

命令

壹個

北大荒是壹片神奇的土地。

她以北疆崎嶇壯闊的自然風光、歷代墾荒的傳奇色彩、現代農業、千千萬萬復員軍人和城市知青的可歌可泣的創業業績而聞名於世。

北大荒的開發要追溯到四十年前。

早在1947年,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尚未結束,遼沈戰役的硝煙依然彌漫。當時東北管委會派出以復員軍人為代表的壹批拓荒者到北大荒開墾土地,建立國有農場,拉開了新中國農墾的序幕。

新中國成立前後,先後有8批復員軍人奔赴北大荒。有的是全軍集體崗位;有的從各軍兵種轉業。其中,1958年10萬復員官兵開發北大荒,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當時,郭沫若曾滿腔熱情地為十萬官兵寫詩,題目是:“與地球開戰!》

在北大荒的人群中,也有1956年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誌願者。1959年,山東各市縣5萬青年男女前來支援續建;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分配的畢業生;也有下放的幹部和“被改造”的人遭受了不公正待遇。“文革”中,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城市的45萬知青陸續來到北大荒,後來大部分又回到了城市,正如王蒙在《激情與痛苦的果實》(發表於《北大荒文學》第壹期1983)中所說:

“很多走了的人又回到了他們來的地方。但他們已經不是原來的自己了。在他們身上,已經有了北大荒的嚴肅與莊重,鬥爭與務實,開放與強勢。當然會有創傷,但比創造更有精神力量。”

經過40年的艱苦奮鬥和曲折發展,北大荒終於建成了壹個擁有100多個國營農場,橫跨黑龍江省40多個市縣,擁有3000多萬畝耕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社會主義墾區。

北大荒已經成為壹個歷史名詞。

《北大荒》是壹部英雄史詩。她呼喚北大荒的文學。

荒原古往今來的巨變,墾荒的風風雨雨,拓荒者命運的悲歡離合。。。。。。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始礦藏,從而帶來了北大荒文學創作的春天。

既是開拓者,又是創造者;壹手拿犁,壹手拿筆,是北大荒文學創作團隊的特色。

他們從沸騰的墾荒生活中汲取營養,以曠野主人的姿態,以烈火般的熱情,寫出了壹系列散發著北大荒泥土氣息的作品。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這些作品大多以描寫北大荒人民艱苦創業為總主題,塑造了北大荒人民的英雄形象,作品中閃爍著可貴的革命激情、理想和情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的作品圍繞著“四化”和墾區改革這壹總主題,伴隨著“反思”和“傷痕”文學。。。。。。在題材和體裁的多樣性以及作品的深刻性和真實性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30多年來,北大荒文學如同荒原的發展壹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據不完全統計,* * *出版了五部長篇小說,十三部短篇小說,三部報告文學集(田野歷史故事),十壹部散文和兒童文學集,六部詩集。有的作品還被收入各種選集,有的獲國家和省市報刊獎,有的被翻譯成外文;有的被翻印,有的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劇本。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塑造了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各類北大荒人形象,展示了北疆多彩的畫卷。

這裏要提到的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45萬城市知青來到北大荒,為北大荒的文學事業增添了壹大批新生力量,其中湧現出壹大批具有創作才華的青年作家。雖然他們是從墾區轉移過來的,但他們的文學創作是在北大荒這片沃土上開始的。粉碎“四人幫”後,他們在全國報刊上發表了張抗抗、梁、肖復星、、李龍雲、陳等壹大批描寫北大荒知青生活的文藝作品。。。。。。他們成為活躍在中國文壇的文學新秀,他們的作品與新夏天的反思文學大潮融為壹體。

正如王蒙大師所說:“特殊的條件,特殊的命運,讓北大荒成為文藝青年的搖籃——比我媽搖的竹籃子嚴酷多了!因為文學是生活與奮鬥、激情與痛苦、沈思與站立的產物。。。。。。"

如果沒有特定的歷史條件,把軍人和城市知青調到北大荒的大批,可能不會產生和發展成今天的面貌。這種歷史主客觀因素的辯證統壹,就是北大荒文學的起源。

北大荒文學是壹種新發展的文學。她反映和表現了開發北大荒土地的生活和人物,具有濃郁的北大荒鄉土氣息和北大荒的泥土味道。她與東北和黑龍江省的其他文學作品形成對比,尤其展現了北大荒這片神奇土地的獨特風貌。

這裏不能不提老壹輩詩人作家對北大荒文學的辛勤付出和不可磨滅的貢獻。

20世紀50年代末來到北大荒的丁玲、艾青、聶紺弩、吳祖光,在他們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極其困難的時刻,熱情地關懷和培育著北大荒文學的新苗。他們還以自己的血淚之作極大地豐富了北大荒的文學畫廊,如丁玲的《杜晚香》、《初到密山》、《牛棚小品》、《聶榮女的《北大荒》等。

李準的電影《老兵新傳》成功塑造了北大荒早期復員軍人——老戰爭的藝術形象,為北大荒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著名詩人郭小川陪同王鎮將軍視察北大荒大地的名句《鐫刻在北大荒大地上》(寫於1963 65438+10月12),將北大荒人和這片神奇的土地升華到了時代的高度,提到了文學美的境界,至今仍為北大荒人民和北大荒文學勇士所喜聞樂見。

王鎮將軍作為新中國農墾的領導者和開辟北大荒的組織者,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對北大荒文學的熱情關註和積極支持。他親自參與了劇本《野北人》的討論,並寫信鼓勵這位“永不放下槍”的詩人。。。。。。他還為北大荒的開發寫過壹首著名的詩:

“米虎包饒”把萬裏良田變成了良田。

在萬達山腳下,英雄建立了他的國家和他的家。"

北大荒文學的新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深深植根於黑龍江鄉土文學的沃土中。她的根延伸到歷史的源頭,從前輩的文化傳統中汲取養分,包括的《呼蘭河傳》、的《八月的村莊》、的《風波》、李近年來的《歷史的回聲》。。

同樣,我們也可以從北大荒的壹些作品中找到蘇聯和西伯利亞文學的影響,以及從早期到近幾年蘇聯國營農場和集體農場的文學作品中的壹些借鑒。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北大荒知青作家和青年作家進壹步解放思想,從題材、體裁、藝術手法等方面吸收外國各種文學流派的長處,豐富自己,又有所創新。

從現有的北大荒文學作品來看,以下幾點很明顯;題材大同小異,都是描寫北大荒的生活,但以其大農業和機械化農業,明顯不同於壹般的農村題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年後主題有所擴大,逐漸涉及屯田歷史、抗美鬥爭、日偽發展、中蘇邊界、墾區改革、家庭農場等等。描寫知識青年也涉及大學畢業生;後期禁區被打破,作者的筆法開始涉及起義軍和“右派”流民。。。。。。特別是圍繞改革,努力塑造新時期的北大荒形象。由於北大荒這片嚴酷的土地給予拓荒者的難以置信的艱辛和困難,以及政治、社會、歷史的因素,北大荒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情節乃至語言,壹般都是深沈凝重,跌宕起伏,充滿色彩和激情,其基調特征可以概括為壹個字“強”:有的氣勢磅礴。

既然北大荒文學是壹種發展文學,就像北大荒發展出來的文學壹樣,在其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打上明顯的印記。十年內亂暑期工就不用說了。50年代的作品突出了新中國開拓者的艱苦奮鬥、集體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無疑是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這些作品的力量和社會價值也在於此。但我們不得不看到,這些作品有些粗糙,缺乏思想的深刻性和真實性,流於表面,沒有準確生動地反映當時的現實。另外,在構思上也有模式化的痕跡。尤其是粉碎“四人幫”後,北大荒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但文學作品中展現的生活圖景、描繪的人物命運、暗示的矛盾,卻遠遠跟不上日新月異的偉大現實。

自從。北大荒已經成為拓荒者詩人和作家生活的壹部分。然後,越來越多的拓荒者活躍在北大荒的文學戰線上,這片神奇的土地應該和可能提供的真正收獲還在後頭。

這壹系列叢書的曠日持久的編輯出版,就是要回顧這片永恒荒原的足跡,以及隨之而來的北大荒文學。在剪輯上,我們盡量保持原貌,不做大的改動。

當然,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壹系列的書籍,讓讀者系統地閱讀北大荒文學三十年來的壹些主要作品,分析研究北大荒文學的前世今生、是非得失,有助於探索其特點和規律,從而推動北大荒文學的進壹步發展。因為祖國有北大荒這樣遼闊、肥沃、神奇的土地,文壇離不開北大荒文學這顆新苗。由於時間、條件和水平所限,編輯上的疏漏在所難免,敬請批評指正。

北大荒文學作品選編委員會

1986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