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小學語文案例怎麽寫?

小學語文案例怎麽寫?

壹,自主學習和教師指導

1,草:最後壹個教學環節

老師:孩子,誰想放學回家後給他媽媽朗誦這首詩?(學生舉手,老師邀請壹名學生到前面來。)我做妳媽媽。妳現在能背誦給我聽嗎?想壹想,回到家該說什麽?

生:媽媽,我今天學了壹首古詩。我可以背給妳聽嗎?

老師:我女兒真的很好。老師壹交上來就可以背誦了。

老師:誰想回家背給他弟弟聽?

學生:兄弟,這壹天我學了壹首古詩。我能背給妳聽嗎?

老師:哪壹個?

生:“草”。

老師:哦,我也學過這首詩。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兄弟,妳記錯了。這是白居易寫的。

老師:反正有“白”字。讓我先給妳念壹遍:壹年前的草原上的無垠草...

生:隨四季來來去去。

老師:野火從來不會完全吞噬它們,春…春…

生:他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

老師:我弟弟記性還是很好的!

老師:誰想背給奶奶聽?妳奶奶沒受過教育,有點聾。請註意。

生:奶奶,我給妳背壹首古詩好嗎?

老師:好,妳背什麽古詩?妳什麽時候學的?

生:背草,今天早上剛學的。

老師:沒寫那麽多花為什麽寫草?

生:(楞了壹下)嗯...就是因為草頑強,野火把他的葉子都燒光了,第二年又發芽了!

老師:哦,我明白了。背出來!

老師:“壹望無際的草原”是什麽意思?為什麽我不明白?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草原上的草長得茂盛。

老師:“壹歲壹洞”還有什麽?

生:不是“壹歲壹洞”,而是“隨季節來來去去”。幹是幹,榮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茂盛,冬天就幹枯了。

老師:看我孫女的能力。她小小年紀就能背古詩!奶奶,妳大壹點,就有錢上學了!好了,孩子們,今天的課就到這裏。放學回家,給家人朗誦這首《草》。

激發學生興趣,生動實用。學生背誦古詩詞,既是壹個整體把握、復習、鞏固的過程,也是檢驗學習效果的過程。在背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對古詩詞的理解、展示、運用都是考慮在內的,每壹輪引導都是逐步深入的。問題:正確、流利、有能力進行情感閱讀?寫作能力和鞏固?背誦的面子——其他同學背誦的效果?時間——有人說是表演,耍花招!)

2.可愛的草塘:暴露題目——瀏覽課文——閱讀,然後老師問學生:作者是怎麽寫的?每個人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驗草塘的可愛。(我先入為主,後來看了才意識到。老師花了很多時間才壹點點轉移過來。妳要自己去體會,說壹下妳對《草堂》的感受,然後借鑒作者的感受。)

3.“地球只有壹個”:教完課文後,要求學生根據以下幾個方面寫句子:“地球小而美,資源有限,資源可再生,搬遷無望,地球要保護”。引用者認為“學生們完成了任務,學會了各種動人的句子,如:

“啊,我愛這艘美麗壯觀的船!”

“地球,感謝妳給我們有限的資源!”

“人類,別再破壞資源了!”

他甚至說:“看到這些詩意的句子,怎麽能不佩服老師巧妙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呢?”在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學完課文,寫這樣壹句話,是引導還是約束?學生壹定認為“地球小而美”嗎?”“沒有搬家的希望了?人類都在破壞資源嗎?這個時候應該讓學生發揮的更好)

4、三年級作文課:

(1)先從三個段落中找出中心句。

(2)然後用“悶熱”造句。

(3)在壹句話中同時使用悶熱和冷飲這兩個詞。

(4)用悶熱、冷飲、青蛙說壹句話。引導學生描述情景,表達壹個情節。最後同學們都知道應該這樣寫:悶熱的下午,我用媽媽給我買冷飲的壹元錢買了壹只大青蛙。在回家的路上,我把它放回大自然。

(5)寫作文:寫壹個特定的悶熱的下午。聽寫六個字:太陽、風、樹葉、蟬、大黃狗、汗水。用這六個字來表達“悶熱的下午”的意思。同學們都知道應該寫成:大黃狗吐著舌頭在樹蔭下爬著,喘著粗氣。雖然我使勁搖著扇子,但是額頭上的汗還是像碎珍珠壹樣滴下來。難怪我媽壹直嘮叨:這麽多年來,我從沒見過這麽鬼的天氣!"

(表達模式,虛構合理化,模擬生活=作文偏離生活。思維和個性不能自由發展,違背了學習規律和熱愛作文、自由表達的精神。還有就是教學生編造謊言,空話,套話。是80年代作文系列化、系統化的恢復和倒退。培養的目標是模範生,是類似機械化生產的教學模式。結論——誤人子弟!)

5.解構教師裝聾作啞。很多老師指導學生朗讀,經常會說:妳壹定要讀得比老師好!就連大名鼎鼎的特級教師也不例外。比如在《廬山雲霧》的教學中,於永正多次說過:我不敢和妳(學生)比,我要找壹個學生代替他讀書。當然這樣會讓學生驕傲,有機會多讀書,真正給了學生時間和空間。這壹方面要求學生有很強的閱讀能力,容易掌握,壹般不能抄襲;另壹方面,教師形象貶值後,其影響力大大削弱,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出現不對等的局面。可以說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壹位老師接著指導口語交流“妳生日那天請同學吃飯怎麽樣?”他說:我也想知道這個問題好不好。我們壹起討論好嗎?如果壹個老師連這個都不知道,那他還是老師嗎?對老師的信任和興趣的喪失,這不是更大的損失嗎?不是浪費重要的教育資源?

6.“螞蟻和蛞蝓”:讀了幾遍課文後,學生問:這篇課文說什麽?讓我們學習第壹段。學生看了第壹段,學生評價“滿頭大汗”沒看。師生分別示範,原生再讀,全班讀。(評論:牽引學生。看完之後要說說全文的意思。又是開學第壹段,因為教案是設計好的,所以不得不做。但是,以讀代說符合語文閱讀課的特點。重視學生反饋,落實語文能力。)

7.“談溝通”:學生提問後,教師從各個方面引導學生理解溝通。然後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溝通方式的目的是什麽?用不同的方式把動物和人比較有什麽意義?友好的工具可以交流好嗎?(而不是:妳最喜歡的溝通方式是什麽?給我看看妳最喜歡的交流方式。)

結論:自主學習是必要的,但在自主學習中,必須加強教師的指導。而且要真正有效的語文學習:語言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些“學科功能”只是五顏六色的泡泡,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但學生寫的不多,讀的不多,想的也不多。任何主觀作用都應該是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語文,有利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主觀作用”。

第二,個性化和* * *

1,師生平等對話:壹夜之功

參與討論:總理深受人民愛戴。妳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嗎?

(學生說)

生:如果總理關心人,為什麽不批準作者的文件,讓他先回家睡覺?

老師把球踢回給學生,有學生說是故意安排的。)

老師:有同學說這是故意安排的。總理是這樣的嗎?

生:“我”來的比較晚,總理做事嚴謹,講究先來後到。

生:新中國剛成立,總理比較忙,有很多重要文件等著總理批示。這份文件只是他自己的發言。可能是總理覺得不是很重要,所以就放後面了。

最後,老師讓學生面對總理作品的畫像,用簡潔的語言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生:辛苦了!無奈!強行!(滿屋震驚)

生:新中國剛剛成立。有多少事情等著首相去處理?它沒日沒夜地處理它,好嗎?這不是無奈嗎?當時的中國,經過這麽多年的戰爭,國家壹定很窮。作為壹個國家的總理,怎麽能奢侈呢?這不是形勢所迫嗎?

如果妳批評學生胡說八道,就不會有學生精彩的演講。可能這個學生因為這門課改變了他的人生。)

2.壹位老師教花生,並要求學生畫水果和他們喜歡的任何東西。然後對比花生,突出“默默無聞”。(這是誤導!妳畫的東西未必突出“晦澀”;而且,這樣的比較推崇默默無聞,是貶低個性,張揚。其他水果不如花生嗎?不如把畫畫改成討論,演講或者其他方式。不壹定要畫畫才能體會,也不要為了所謂的綜合學習活動而畫畫。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使用,用了才會有效果。)

3.有些老師在指導朗讀時喜歡這樣教:那裏大聲讀,那裏輕聲讀。

問銀河:壹個學生朗讀,壹個學生輕聲朗讀。有同學發現了,有人說輕聲讀不好。老師問大聲朗讀的學生:妳為什麽大聲朗讀?學生說:銀河系那麽遠,妳得大聲朗讀才能聽到!問學生為什麽輕聲讀,學生說:晚上銀河出來,我就輕聲問,怕吵醒它!怕影響其他明星休息。老師肯定了後者,但沒有否定前者。有些老師過於註重閱讀技巧,忽略了個體感受。

4、“識字6”:記住“虎”字,老師說:把“煩惱”的“心”換成“幾”。學生的記憶方法:有幾只老虎在玩。然後放壹個動畫,根據單詞串講動物的故事,想象動物在做什麽。在閱讀時,有些學生讀不出快樂的感覺。老師讀,然後讓其他學生讀,用動作讀。問題是很多學生不進入情境;還有壹個反饋問題:沒有讀好的學生,可能還是讀不好;能配合動作讀好嗎?要求所有人都行動是不是新的形式主義和教師壟斷?)

5,現在流行的兩句話:喜歡的地方(段落、句子)可以學,喜歡的方式可以學(讀)!壹方面,用多了會濫用;另壹方面,個性化的宣傳已經失去了* * *!忽視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比如壹個老師教棉花姑娘(別人教的),讓學生選擇妳最喜歡的段落(句子)來學習。當妳在後面學完了,也就是說選擇妳最喜歡的段落來讀。試想:學生不敢在老師的權威下選擇。隨著民主自主學習的逐步深入,如果學生敢說:我不喜歡那段話!怎麽上那個課?解決辦法要麽是自己選課文,要麽是強迫學生學。學生不喜歡的,想法讓他喜歡;學生喜歡什麽,想法就讓他的喜歡表達出來,讓他們互相感染。不喜歡就讓老師去教,去感染,去熏陶!)

壹位老師教《桂林山水》: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他們選出自己喜歡的壹段,仔細閱讀。學生在閱讀時發現,他們的選擇呈現出明顯的個性化傾向。大部分女生都是讀壹段寫壹段水,她們喜歡安靜、純凈、有女人味的漓江。大部分男生選擇寫壹段山,是因為比較冒險。(桂林的山川明明很美,山川相依。堅持為了所謂的個性而分別理解山川,壹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體意境,另壹方面學生的思維是碎片化的,導致畸形發展。)

6.壹個老師問我:自主學習,自由發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孩子個性很強,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做什麽呢任何教學都要有序,當然不是過分強調順序。美式無序教學已經嘗到了苦果,不能重蹈覆轍。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就應該發揮組織和引導的作用,建立適當的教學常規,規劃教學活動,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和約束學生的活動。尤其是當學生的發展水平還很低的時候。)

7.壹個老師教他的學生壹個作業:寫壹個水果。據說學生沒有相關課文是寫不出來的。學了《我愛家鄉的楊梅》後,學生模仿,寫得更像了。

(關鍵是老師沒有引導學生去回顧自己原有的生活經歷,只是停留在模仿中。有時候他們能學到壹些技巧,但是思維刻板,思維局限,寫不出好東西。)

7.自然的語言:

老師:預習了自然語言,誰在說話?

據學生介紹,課件顯示:白雲、螞蟻、鵝、蝌蚪、樹。)

老師:妳最感興趣的是什麽?請找出妳最喜歡的壹首詩,美美地讀壹遍;想壹想,為什麽喜歡?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歌大聲朗讀)

老師:好!讓我們成立五個合作小組:白雲,螞蟻,鵝,蝌蚪和樹。選擇妳最喜歡的壹首詩來學習,告訴我們妳為什麽喜歡它。

欣賞:教學是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反映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反映學生的學習要求;或者與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關;這種選擇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促進了教學的深入發展。

教育教學是為了培養人,不是為了讓學生快樂!學生喜歡學習,卻不喜歡學習!科學探索這麽困難危險的事情誰來做?如何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難怪現在生物、地理、探險、農林都沒人報考!我們的基礎教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8.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壹些教師給學生不同層次的問題,讓他們選擇學習,探索或評價。比如讓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往往會選擇壹個不適合自己水平的水平。比如為了拿高分,可以選擇B級換A級..這不僅僅是教的問題,因為性格問題往往會涉及到心理問題,而單靠語言的鼓勵往往是無能為力的,在評價上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比如妳以前做C級題可以做的很好,現在做B級題了,就要給發展的評價加分。以前A級題做得好,現在C級題做得好,不能加發展性評價分。

結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必須提倡,這是時代的要求!在發展學生個性的同時,所有學生都應該有壹個基本的學習要求,就是社會培養的要求,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識字、朗讀、練習和口語交際的要求,以及基本的社會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這是* * *。否則,個性的發展不適合社會或集體,這不是教育的成功!

三、基礎與創新

1,《手術臺就是陣地》:老師:老師喜歡犯錯的學生!練習選擇單詞填空:

連續-壹個接壹個-繼續-

學生做,評估和糾正:連續不斷-壹個接壹個...繼續-

點評:對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要營造輕松的氛圍,讓學生真正用腦、用手、用嘴。我們不僅要願意學習,而且要敢於探索、合作、自信。

2、《喜迎細雨》:先了解和感受細雨,出示多媒體課件大聲朗讀,不要讀得不好。然後說雨滴——表達對雨滴的喜愛,畫畫唱歌(配合生日歌的旋律)——想象雨滴落在那裏。學生說:掉進池塘裏,不見了,掉進花叢裏,花兒開了;落在傘上,滴答滴答;當我摔倒時,我的頭發變黑了...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最後我又看了壹遍課文,但是沒有看好。(註重活動、想象、感受、體驗。但是,讀寫和表達能力已經淡化了。這樣的教學多了,語文會越來越空洞。)

3.有些老師只是為了貫徹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重在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要求學生閱讀,而不敢講涉及的壹些語文知識,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不敢引導學生加深對重點段落和句子的理解,無論什麽課文都不敢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絕對不可能,而是“不刻意”“不系統不完整”。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但不需要系統的、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對於“感知”,修訂後的教學大綱是“感知、積累、應用”,課程標準是“積累、感知、應用”。可見,感悟在語文學習中並不是最重要最獨特的。)

4.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新標準帶來新理念——師生平等對話的實踐與啟示基於壹個案例:“孫中山種下民國”。“貓長魚”公開課的最後,老師讓學生用“物種”展開單詞,說壹個詞。學生說,多學幾個句子:農民伯伯在地裏種花生;母親在山坡上種玉米;我姐姐和我正在花園裏種花...“這時,壹個學生說:老師,能不能說我們是在種太陽!學生們突然大笑起來。老師問,好孩子,是的,但是為什麽這麽說呢?學生說:不是有首歌叫《種下太陽》嗎?”沒錯,“老師帶頭為學生鼓掌。”妳能為大家唱這首歌嗎?”學生們壹邊唱歌壹邊跳舞。歌舞結束後,壹個小女孩驕傲地說:“孫中山種下了中華民國!“課堂變得熱鬧起來,老師難掩內心的激動。他把這句重磅炸彈寫在黑板上,然後介紹孫中山的事跡。”小女孩激動得臉頰通紅。孩子們看似明白,但在老師充滿激情的情緒感染下,都露出了陶醉的笑容。那笑容,像壹朵燦爛的花,開在每個人的臉上,開在每個人的心裏。"

(創新是有的,但是基礎呢?如果連說話都不會,怎麽談創新?創新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以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創新不是第壹語文素養,也不是最重要的語文素養,只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底蘊是漢語的核心!)

5.以前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現在學生在講課(主要是尖子生),老師插話。很多老師不講課文,而是讓學生講很多,甚至講自己在網上看到的新聞。教學的中心似乎已經從教轉移到學,好像是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然而,閱讀的時間少了,思考的時間少了,理解、品味和使用課文中的語言和文字的時間少了。對學生收集信息和口頭表達的能力有壹定作用,但為什麽不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延伸拓展呢?

6.因為不再提倡逐段講解,有些課不梳理就隨意打亂文章順序;隨意肢解文字,不回歸整體。有時會彈出壹個或幾個句子讓學生分析比較。沒有了語言環境和文本背景,漢語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沒有了,漢語的影響力就會大大削弱。)

教材和學生是第壹資源!是最寶貴的學習資源!

7.中期評價:市裏好學校的學生幾乎都是用大聲朗讀的方式。郊區條件差的學校老實,讀好書,寫好字。雖然沒有多媒體,老師也沒有出去的機會,但是他們還是紮紮實實的學了語文和數學。

結論:對於中國教育來說,創新固然重要,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創新不能脫離基礎,創新的意識也可以在基礎學習中培養。語文課程本身就是壹種文化!語文的本質是“文化”!語文的範疇就是生活!楊在穗教授:“語文課大部分時間是讓學生學習識字、寫字、閱讀、習題、口語交際。這就是語文課的語文練習,浪費時間去做別的事,而不是在語文課上練習語文。這樣的課能叫語文課嗎?

第四,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壹樣重要。

1,《高大的皂莢樹》:(1)自我放縱的思考和提問;(2)分組解決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分組討論。(3)匯報,教師組織提煉問題,然後討論。

點評:獨立與合作,每個人都動腦,都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他們可以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自主學習和教師指導的緊密結合保證了學習效果。

2.讀(說、做、寫)給同桌聽(看):讀(說、做、寫)給同桌聽的作用是什麽?就是交流,互相影響,互相評價,互相提高。讀給同桌聽就行了,看完就結束了。沒有目標,是無效合作。(四季)

3.合作學習的形式:主要是小組討論。事實上,有些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並不發言,有時學生會壟斷話語權或誤導其他學生的思維。而且在無序的狀態下,討論往往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或某壹點上,既無法展開,也無法深入。

謹防學生權威霸占教室。因為生態平衡,每個班裏總有壹些特別積極聰明的學生。他們頭腦敏捷,思維敏捷。我經常在回答問題前舉手,比別人想得快。所謂“叫得開心的鳥先得食。”老師不能不被他們吸引,多關註他們,給他們機會。在小組討論中,只有他們可以發言。孩子容易受到榜樣的影響,比較從眾。有人說,在別人跟隨的情況下,很難打開思路。這些人叫“學生當局”!如果處理不好,很難實現大規模的提高,合作學習就成了無效合作。

(解決建議:這是壹種慣性心理和從眾心理。我們可以讓他們帶動其他同學學習,在對他們的評價中,要註意讓他們發揮更高層次的發展,註重他們作為“小老師”或“合作者”的作用。)

4.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三個層次)

(1)自由討論。

(2)分工:組長、主持人、中心發言人、記錄人、演示人。

(3)我們提問,討論篩選問題,分別研究問題的不同方面,質疑問題,匯報總結。

結論:合作和獨立思考並行,有時需要合作學習,有時需要獨立思考。是平行關系,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小組討論,更是壹種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方法。

動詞 (verb的縮寫)探索經驗,接受學習

1,很多老師反映:以讀書為主,整天只是四處讀書,什麽都不是!強調閱讀理解,閱讀體驗,語文課不僅僅是閱讀!

(分開看:有些優美抒情的詩詞,多讀可以理解和體會。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可以這樣,比如壹些淺顯的文章,解釋性的文章,應用性的文章等等。或許默讀、獨立思考或者查閱資料更有效。強調感知的重要性,是對前壹階段忽視感知,強調分析的修正。但感悟絕不是唯壹的,以讀代說也絕不是語文最重要最獨特的方式。學習漢語有很多方法。)

2.壹位老師在講授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內容後,安排了這樣壹個環節:談論其他動物尾巴的作用。簡筆畫松鼠或其他動物,編故事。太多不相幹的活動妨礙語文學習!這裏要註意處理,重點是故事的延續。其他動物的尾巴功能和尾巴的繪制都是多余的。關鍵是現象。壁虎的尾巴長出來會怎麽樣?會發生什麽?其他動物的尾巴,畫尾巴是為了讓學生擴大知識面,體驗其他動物尾巴的功能。但這種體驗不是語文課的任務!是科學課的任務!是語文課的無效活動。如果完成了教學的主要任務,利用這個拓展活動進行口語交流應該是不錯的。)

3.“秋天到了”:樹葉變成什麽顏色?樹葉是怎麽落下的?畫出來。學生沒畫完,老師就喊,妳說停就停,哪個最快?然後,話說出來了:壹塊,壹塊...而“羅”字是指示讀的:要想讀得輕而慢,就要邊讀邊打手勢。接受太多就成了灌輸!環節太多,學生很難跟上,老師也很難組織活動。為了趕進度而不完成的活動,除了浪費時間,削弱老師的影響力,還給學生很多無奈。當時有個學生扔了壹張紙,像落葉壹樣,老師沒有發現。這是壹次很好的經歷。那些亂七八糟的活動,還不如讓學生讀得漂亮,邊讀邊想落葉。)

(結論:經驗是必須的,親身實踐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時候是難以忘懷的。而且探索過程中思維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的培養是其他學習方式無法替代的。但是,活動的安排要切合實際。壹方面是教學的現實性,教學內容可以安排和設計活動。促進教學過程,幫助學生發展。另壹方面符合學生實際。學生可以做,享受做,做是為了發展自己的學術專長。過分強調綜合活動,沒有學科特色,就不是語文教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