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仰望夜空,看到皎潔的月亮,心中總會激起無限遐想。有些人會馬上想到與月亮有關的詩句:“明月皎潔,人擠四周”(《詩經·陳風·月出》),“明月,現已長滿海上,天涯* * *此時。給分離的心帶來夜的長思”(張九齡《望月思遠方》),“我的床腳這麽亮的光,會不會已經有霜了?,擡起頭來看,發現是月色,再往下沈,我忽然想起了家”(李白《靜夜思》),“生生不息生生世世,月河年年相似”(張《春江花月夜》),“兔冷蟾寒桂花白,此夜飛蛾應斷腸”(李商隱這些詩雖然講的是同壹個意象——月亮,但在不同的詩中其象征意義是不同的。月亮意象的象征意義在中國文化中非常豐富。許多人從文化原型和詩歌欣賞的角度對其象征意義進行了許多分析,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基礎上,我想談談月亮意象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象征意義。
月亮是美麗的象征。
中華民族歷來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月亮已成為文學中的典型意象和永恒主題。《詩經·陳楚》有如下文字:“明月當空,人擠人”,即人物之美被月光襯托,說明先秦時期人們就註意到了月亮的美。到了漢魏六朝,月亮已經成為詩詞歌賦的直接描寫對象。南朝樂府生動地描寫了月亮的美:“氣融潔照遠,質亮潤澤而誠,弱不廢照,清不激汙。”月亮被賦予了崇高、濕潤、柔和、寧靜的審美內涵。而月與世界山川的結合,會形成更美的風景。謝莊《樂府》寫道:“氣在面上,雲聚日暮,洞庭起波,葉微微離。菊花散山椒,鵝哀河。秋質長,明度低。”秋月的純美,在山川的映襯下表現出來;月亮暗淡柔和的光輝也具有景觀效果,可以賦予景觀獨特的魅力。陶淵明的閑情賦說:“月在雲中美。”壹方面說明月亮本身是美麗的,另壹方面,高掛雲端的明月可以為世界風景增添美麗。寫關於月亮的詩,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唐代文學家張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春江在,海上明月生於潮。我隨波逐流千裏,江邊無月。河水繞著方甸流,月光像霰壹樣照在花木上。霜在空中流動,在白沙上看不到。”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微妙:月光洗凈了世間五彩繽紛的事物,把世界染成夢幻般的銀色,所以“霜降不飛”“白沙看不見”,而只有皎潔的月光。北宋詩人張喜安在《清門序》中寫道:“那更是明月寄,隔壁秋千影”,描繪了溶解的月光竟寄隔壁秋千影,使人想象美人蕩秋千的曼妙身影,巧妙地表現了詩人思念愛人的心情。張喜安的《玉蘭花》還包括:“中庭月色裏清,無數白楊樹花過無影”,說明清明時節,無數蒼白的白楊樹花在月色裏飄過,他心中飄蕩的舊夢,都融入了這幅“無影”的畫面。這些詩都蒙上了壹層模糊的“朦朧色彩”,因為月亮像夢壹樣清澈安詳,也給人壹種朦朧的美感。“月牙兒如眉,使人想起月下美人站在玉階上,構成壹種恬靜婉約的美;朦朦朧朧的月亮,彌漫著說不出的憂傷,構成了壹種朦朧的美;花與月分離,余香縈繞,象征著優雅華麗之美;明月當空,象征著宏偉與古老之美。無盡的符號創造了無盡的月亮審美世界,無數顆心創造了無數個月亮審美意象。”
月亮的美是崇高的,濕潤的,柔和的,寧靜的,純潔的。在關於月亮的詩中,月亮意象的出現,立刻使全詩意境優美。比如《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春、河、花、月、夜是全詩的背景,月亮是主體。“月”是詩中情景交融,像全詩中的壹個環節,貫穿上下,觸及處。在月光下,河流、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小船、高樓、鏡臺、砧石、飛雁、潛水魚龍、不眠的鄉愁、漂泊的遊子,構成了壹幅完整的詩意圖像,構成了壹幅充滿哲理和人生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色彩明亮豐富。雖以水墨勾勒,卻從黑白互補、虛實共存中展現出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猶如壹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映襯出江邊月色的唯美意境。全詩意境太美,太安靜了,可以說《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所創造的優美意境是前所未有的。作為沖淡派的集大成者,王維的詩風是閑適、恬靜、清淡、悠遠的,他的詩歌意境也很美。如《竹樓》:“獨倚密竹,彈琴哼歌。聲音太輕,除了我的夥伴明月,誰都聽不見。”這首詩的意境,正如石樸華的評價,不僅給人以“幽靜絕俗”(《我仆詩》)的感覺,更使人感到這月夜的幽林景色是那樣空靈清澈,其間彈琴吶喊的人是那樣悠然自得,外逸與內情融為壹體。在描寫周圍景物時,詩人選擇了竹林和明月,這與要表現的清幽環境相吻合。在他的詩中,除了我的同誌,明月不僅與“人不知”形成對比,還起到了打破黑夜的作用。全詩意境優美,讓人感覺“余音繞梁”。
月亮不僅給人美感,也象征著女性的美麗。翻閱《詩經》我們會發現,月亮在詩中象征著女性的美麗,這壹點從東方的太陽和月亮的升起就可以得到印證。其中“東方日”中的“東方日”和“東方月”象征女性的容貌,富有創意。馬說:“古人把人類色彩之美比作太陽和月亮。”(石矛的傳記和筆記的解釋)這對後來的作家和民歌創作影響很大。如宋玉《神女賦》寫美:“初來乍到,照於日初屋梁;入少則明如月。韋莊有句名言“人如緣月,腕上霜雪”(《菩薩蠻·人人說江南好》)。尤其值得壹提的是《詩經·陳風·月出》這首詩。對我國以月比美、以月表相思的詩歌傳統具有開拓意義。”月明人在,舒窈糾正他們,他們傷心地來找我!月亮出來的時候,很美,妳很擔心。擔心!月明,人明,人松。我很痛苦!“這是壹首寫給月下人們的情詩。詩中“嬌”“豪”“趙”都是描寫皎潔的月光,“撩”“卓”“撩”都是描寫女性的美麗。”月明,人美。《毛傳》註:“女人是美麗而公平的。“皎潔的月光使人聯想到美人的潔白和光彩,高遠的月亮暗示著美人遙不可及。朱在《陳風詩傳》第七輯十二中對這首詩的評價是:“這也是男女相喜相念的壹句話。都說月亮壹出來,皎然就沒了,漂亮的也沒了。舒窈的修正是什麽感覺?我以為很難,很安靜。傅紹良曾指出:“月出明月是詩人抒發相思之苦的自然背景。”(43)我認為,在這個時候,月亮已經不僅僅被渲染為背景了。在《詩經》時代,我們的祖先對明月寄托了許多情感。月亮象征美麗,維系相思,應該說是月亮的傳統象征意義。
事實上,月亮作為人類美的象征不僅出現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出現。而且月亮不僅限於女性,漂亮的男性也可以用月亮來形容自己的美麗。在著名的阿拉伯民間神話集《壹千零壹夜》中,月亮常被用來比喻人的美麗。比如《卡梅洛王子和貝特朗公主的故事》中有:“後來,王後懷孕了,生下了壹個王子,像十四夜的月亮壹樣美麗可愛,所以給她取名為賈梅洛·沈曼。.....他那張柔美迷人的臉看起來特別漂亮,像十四夜的月亮壹樣美麗可愛。.....人很美,像月亮壹樣美。”
第二,月亮是人類相思的載體。
月亮寄托著戀人間的相思。本文前面提到,在《月亮出來了》這首詩中,月亮已經被用來寄托戀人之間的相思之情,可見這種象征意義由來已久。傅紹良在《論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與哲人風格》壹文中說:“在情感寄托階段,月亮已從獨立的客觀場景內化為人類情感的壹部分,創作主體借助象征、移情等手段將其情感傾註到月亮意象中,主客體通過壹定的情感活動和諧地融為壹體。”的確,縱觀與月亮有關的古詩,借月亮抒情的作品數不勝數。題材有閨情、鄉愁、送別等,成為月詩的基本題材。在這些題材中,情詩的數量最多,成就也較高。這可能與月亮的原型象征意義有關——用月亮比喻人類的美麗。《古詩十九首:明月幾時明》?”:“月亮有多亮?拿我的床緯度。我因悲傷而睡不著覺。”這是壹首閨詩,寫的是壹個女人思念遠行的丈夫。開頭寫場景,把主角放在特定的環境裏。夜深人靜,明月當空,時光透過羅章灑在床上。她壹個人孤獨淒涼。所以這明月的流光就成了誘因,導致了她無盡的惆悵。潘嶽的《悼亡詩三首》(下)也有壹句“明月照窗明,照我室南端”的抒情句子...我不問何時寒,月色朦朧”。作者通過表達秋夜月亮升到窗欞時心中的孤寂淒涼之感,表現了詩人思念亡妻的無限痛苦。月亮的清輝照在詩人的空床上,詩人在床上輾轉反側,對亡妻的思念之情日益加深。“玉門簾不能卷,衣袂拂砧背”,形象地表現了思鄉女子的相思之情。看到月亮,四福想起了自己的想法,於是很苦惱,想把月亮關在外面,以免勾起相思。但是當窗簾卷起來的時候,月影卻趕不走,不停地刷走鐵砧上的月影,卻又無處不在。相思不可棄。“月亮,現在已經長滿了海面,此時天涯* * *了。帶給分離的心和夜的思念”(張九齡的《望月思遠方》)生動地描述了戀愛中男女的心態。兩人相距甚遠,心中愛的語言無法直接向對方表達,只能望月送走相思。杜甫在《月夜》中也寫道:“她在遙遠的福州看著月光,獨自從她的房間的窗口看著它。”這首詩的開頭既突兀又生動。身在長安,詩人沒有寫長安的月夜,卻突然寫到了漳州的月色。他沒有寫他想念他的妻子,而是寫他的妻子想念他自己。這樣的寫法超出了常規,但仔細品味,還是很有意義的。正是因為詩人在長安望月,思念妻子,才意識到妻子在思念自己。所謂“滿月不圓”是夫妻離開後同樣的感嘆!詩人通過望月來表達他真摯而凝重的相思之情。借月抒懷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南宋呂本中的《采桑子》壹曲:“恨君不似月,南北東西南北。恨君如江月。滿了還是會虧錢。什麽時候才能團聚?”作者寫的是壹個想家的女人,晚上睡不著,獨自站在江邊的小樓上,面對壹輪明月,有說不完的悲傷。也是明月,有皎潔明亮,東西南北的特點,處處隨人。多麽像壹個忠誠深情的伴侶,而且是形影不離。討厭我老公,但他不能總像這明月壹樣離家出走。把我壹個人留在閨房裏,孤獨寂寞。在這個詞中,月亮在第壹部電影中是壹個積極的形象,溫暖而深情,反映了丈夫的漂泊和他無盡的仇恨。在接下來的壹段文字中,作者從月亮暫時的飽滿和失落的特點做了壹個比喻,月亮此時成了壹個負面的意象。這個有思想的女人從長時間的分離中,想到了聚會的短暫,想到了夫妻間的恩愛,想到了在壹起的時光總是轉瞬即逝。反之,就像月亮的滿月。壹月份能在空中多長時間?殘月正面襯托了丈夫的久別他鄉,離別的痛苦,悲傷和仇恨。總之,女主角認為丈夫不行,所以把愛送給明月,成正比,成反比,都是相思和悲傷。L·克蘭默在《燈會》(1916)的序言中,談到了月亮這個在中國詩壇無所不在的象征:“月亮籠罩著中國舊詩壇。.....(她)是人類戲劇美麗而蒼白的觀眾,她所知道的壹切秘密、激情和歡樂都迅速崩塌或慢慢腐爛...她把遠在錢山的情侶們的思念連在壹起。”
2.月亮也寄托了人們對家鄉和月亮的向往。古典詩詞中的望月懷鄉,也是很多詩人涉及的傳統題材。月亮成了詩人鄉愁最無聲的見證。詩人思念家鄉親人之情,常寄寄托於明月,可謂“明月千裏寄相思”。如李白:“我床腳壹線明,豈已有霜?。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思鄉”是“明月”與“故鄉”的聯想,是人們交流的壹種心理體驗。無家可歸是壹種典型的情緒。背井離鄉的人想家,總想看看自己的家鄉,於是登高遠眺。雖然看不到,但只要距離不太遠,總能給心情壹個安慰。但是,如果錢山在千裏之外,即使是“遙望天涯”,依然是“悲嘆故鄉分離,淚落而我禁”(王燦《登樓》)和“舉頭望去,發現是月光”能讓千裏之外的遊子有點想家的感覺。因為此時,月亮正成為遊子故鄉親人之間的中介,大家的目光在月亮上相交,從心理上縮短了地理距離,就像來自故鄉的村民給遊子特別親切的感覺壹樣。“君從故裏來”(王維《雜詩》),他不僅帶來了親人的信息,還因為剛從親人那裏來,仿佛散發著親人的體溫。這樣,家鄉的遊客就成了家鄉和外地的中介。在遊子的心目中,“來自故鄉的遊客”的親切感和想家的感覺是壹模壹樣的。月夜的鄉愁很美。類似的詩還有:杜甫:“壹個流浪者聽到鼓聲預示著戰鬥,從邊界的雁的秋天的第壹聲呼叫。他知道今晚的露珠將是霜,家裏的月光是多麽明亮啊!. "(月夜憶兄弟)魯倫:“寒毛長,似三湘流水,三千裏我心隨月思鄉。”(《夜泊武昌》)徐禎卿:“故鄉今宵,交與人。”(月亮)陳後山:“妳應該不明白,但妳好像想勸人還。”(《第十五夜》)
遠在千裏之外的親朋好友,都互有美好的祝願,都希望“但願人長久,千裏美麗”。壹個普通的月亮,經過人們的壹番加工,變成了最能表達人們離別和恨意的東西。
3.月下相思還有壹種特殊類型,就是邊塞詩中的月下相思。戍邊的戰士們在荒涼的邊關,他們更加思念家鄉和親人。但“春風不過玉門關”,這種思念之情又不能讓親人知道,只能把這種思念寄托在明月和胡藝笛子管上。邊關是壹個孤獨而苦澀的地方,這種月下相思詩往往充滿了憂傷和苦澀。如李益《論守鄉墻夜聽簫》雲:“沙如雪歸樂峰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笛,欲招人通宵。”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了在城市裏看到的月亮下的風景。惠樂峰前的壹片沙地,月光下,沙地潔白如雪,清冷。高城外,天上地下都是皎潔清冷的月光,冷如秋霜。這沙漠就像霜月和雪月壹樣,是典型的引發鄉愁的環境。而壹種離家近,思念故鄉的感覺,隱隱約約地湧上詩人的心頭。在這個寂靜的夜晚,夜風帶來了蕭瑟苦澀的笛聲,激起了招人期待故鄉的感覺。月夜之下,邊陲寂寞悲涼,深切感受到笛聲帶來的普遍鄉愁;這真的是“心境絕對健康,音節突出,感情疲憊,百讀不厭”的千古絕唱!這類的邊塞詩還有很多,比如李益的《北上從軍》:“天山雪後,海涼,笛吹遍地難去。寨裏三十萬人,我回望壹會兒月亮。”李益《聽曉角》:“昨夜緣霜隨榆樹,城孤時吹響號角。無限秋風卷《小可汗》。”李益作為邊塞詩的集大成者,從明月與音樂入手,在詩的字裏行間註入思鄉與鄉愁,確實別有壹番風味。
月下相思不僅表達了我們的傳統情懷,在壹些詩人的作品中也有著特殊的用途。比如曹操的《短歌行》裏有這樣壹句詩:“幾時明如月?煩惱由此而來,無法斷絕。”詩人把“明月”比作壹個他懷念和向往的人才。他覺得自己想念和向往的人才是自己招不到的,就像天上的明月,遙不可及又可愛,所以他的煩惱就像無盡的流水。由此可見詩人對人才的渴求和對人才的推崇。曹植在《七哀》中也有這樣壹句詩:“明月照高樓,流光飄零。世間有悲女,悲多於悲。”這首詩寫於曹植後期的不幸境遇。表面上是寫壹個想家的女人對丈夫的思念和悲傷,實際上是詩人在政治上被拋棄後悲傷心情的曲折告白。詩人從明月開始寫作,描寫寧靜的夜。壹輪皎潔的明月掛在高樓之上,月光如水。當他看到高樓上那個悲傷的想家的女人時,他哀嘆她在思念她的丈夫。埋藏在她心底的縷縷哀思,像搖曳的皎潔月光,輕輕敲打著她的心。此時的情景和思鄉女子的心情完全融為壹體。實際上,詩人想表達的是他對政治的態度,就像這個想家的女人壹樣。想壹個女人在月下悲嘆,來表達自己的生命意識,是很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