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讓語文綜合實踐學習回歸語文本色?

如何讓語文綜合實踐學習回歸語文本色?

首先,研究的背景:高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狀分析。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5-6年級“綜合學習活動”的目標是:1。為了解決與學習、生活相關的問題,我們嘗試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寫壹篇簡單的研究報告。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策劃的話題進行討論分析,學會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3.針對大家關註的身邊的問題,或者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影像,組織討論、講座,學會明辨是非、善惡。4.了解搜索和使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由此可知,新課標開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加強語文課程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和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協調發展。"

新課改六年來,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綜合學習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在識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方面都有很深的基礎,對他們開展綜合學習活動更為迫切。同壹活動主題在低、中、高年級的目標不同,高年級的目標更高。正因為如此,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實施變得困難重重。對於這樣的新生事物,老師們的做法和態度也是“五花八門”。

這種情況的主要癥結在於:

(壹)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新觀念”遭遇了“舊觀念”

小學生活到了高階段,老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面對壹年壹度的考試,很多老師始終牢記分數是學生的命根子。“識字”、“閱讀”、“作文”永遠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綜合學習可有可無,即使教了也不壹定能在考試中體現出來,所以如果沒有時間和精力,還是先放壹放吧。久而久之,學生“明白”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並不重要。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豐富性”遭遇了“資源匱乏”

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學習活動豐富多彩,包括“漫遊漢字王國”、“走進信息世界”、“叩開詩歌之門”、“難忘的小學生活”等。這些活動需要各種資源才能有效開展。然而,教師往往過分依賴語文教材,把教材中的內容視為學生開展活動的唯壹資源,缺乏課程開發意識,不願意或不願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學校的現實開發學習資源,導致學習興趣低下。即使有些老師願意開發課外資源,還是會碰壁。以“走進信息世界”的綜合學習活動為例,我們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明顯感到難度更大,尤其是對於農村地區的學生。家裏沒有電腦,他們感受不到網絡對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影響。

(三)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多樣性”遭遇了“枯燥的單壹性”

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學習活動是壹項非常“多樣化”的活動。比如在這個大活動中,會要求學生進行很多小活動,收集或者寫填字遊戲,進行填字遊戲;要求學生找出反映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後語、對聯或笑話;讓學生策劃壹個社會上漢字的調查等等。這些活動有時候需要循序漸進,有時候需要穿插進行,但是很多老師把活動放在課堂上,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樣的綜合學習活動枯燥單壹,都是用學生很少的學習積累和生活經驗來進行的。

第二,研究的內涵:對小學高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思考。

(壹)主體的定義

語文綜合性學習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課題探究為形式,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整合多種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通過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過程,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實踐能力的壹種語文學習方式。

要有效實施語文綜合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必須把握語文綜合學習的基本特征,明確其學習目標。

1,綜合

語文綜合性學習打破了教科書是唯壹信息來源、教師是唯壹信息傳遞者、課堂是唯壹信息交流場所的“三中心”理論,打破了語文教學的學科本位理論和語文教學的封閉狀態,體現了鮮明的綜合性特征。

(1)學習目標綜合。綜合學習目標包括讀寫、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四個方面學習目標的整合,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綜合學習第三單元《感受自然》的教學目標設定為:a .知識與能力目標:初步學會口語交際和文字表達技能。能在觀察和欣賞的過程中與他人交流,把所觀察景物的特點、內心感受和經歷告訴他人,使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具有壹定的感染力。在此基礎上,寫壹篇作文。b、過程和方法目標:掌握觀察景物的方法,形成觀察景物的習慣,認識和探索自然。我可以仔細觀察有趣的風景,用心理解它。善於在觀察中把握景物的特征(形、聲、色、味、性),通過聯想和想象,對觀察對象進行多方面的比較、類比和綜合,從而加深對觀察對象的感知、理解和領悟,從而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實現人與自然的溝通。c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熱愛自然,體驗自然,陶冶情操。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沈浸在大自然中,圍繞大自然的山、河、草、樹開展活動,獲得對大自然的親近和美好的感受,體會大自然的生命和靈性,領略大自然中的詩情畫意,從而將關愛大自然、與大自然友好相處的感情滲透到靈魂深處。這些目標反映了中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2)學習內容的綜合。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壹種主動的學習實踐,重在讓學生在真實廣闊的空間中學習語文。它把整個世界作為壹個語文學習的環境,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科技、文化”展開,涵蓋了變化著的整個生命世界的方方面面。五千年萬裏,天文、地理、軍事、經濟、科技包羅萬象,反映自然、社會、科技。

(3)學習風格的綜合。綜合學習是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集中學習與分散學習相結合,規範學習與休閑學習相結合,個別探究與合作學習相結合。

(4)學習資源的合成。綜合學習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以及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綜合交流和整合。語文綜合學習資源可以分為兩類:壹是地方資源,“所有地區都包含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作為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積極利用。”二是網絡資源,即學生使用雅虎、搜狐、新浪等搜索引擎直接在網上收集信息。這些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圖文並茂、豐富音視頻的交互式人機界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達到了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

(5)學習評價的綜合性。評價的內容不僅要看項目的確定是否有價值,內容設計是否有探索性,探究方式是否科學,還要看實踐活動是否全員參與、全程體驗,還要看學生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能力,以及在活動中主動發現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並得出結論的能力。從評價的形式來看,綜合學習是壹種復雜的語文實踐。單壹的量化評價方式無法體現其本質,會在很大程度上壓制學生個性、靈性、悟性、創造力的發展。它將單壹的量化評價轉變為多元化的綜合評價,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等多維度、多方位的綜合評價方式,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綜合學習的效果,既讓學生共享,

2.實際

活動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要形式。通過活動,學生可以整合聽、說、讀、寫等能力,學會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活動掌握和運用知識。這種主動學習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主要是直覺和感覺。

語文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學習語文的出發點和歸宿,以及語文學習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也正因為如此,語文教育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與自己、與社會、與自然溝通,在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相互交流,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那麽,如何才能有效體現語文的實用性呢?綜合學習為我們提供了壹個很好的平臺。

為了更好地體現綜合學習的實踐性,我們應該改變壹個思路:過去的語文教材和語文課更多的是文本導向,而綜合學習更多的是引導師生去實踐,要求學生關註生活和社會,學會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強調學生要把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更好地提高聽說讀寫等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很難想象,壹個孩子每天咿呀學語地讀書,卻不知道他所讀的是生活的反映;總是表達自己的想法(口頭或書面),卻不明白這些想法是用來表達生活的。

3.過程

課程標準提出了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其中“過程與方法”在綜合學習中最為明顯。我們說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掌握壹定的知識或技能,還要學會選擇、批判、解釋和運用所學,從而發展和創新。所以在綜合學習的平臺上,要特別關註它的過程。

綜合學習的實施過程壹般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準備階段,主要是關於項目設計。學生可以分組討論,制定活動計劃、步驟和目標,表現出適度的自主性和選擇性,為順利有效實施做好充分準備;2.實踐階段,主要是流程實施。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調查、訪談、收集資料、分析、整理,分析表現出壹定程度的配合;3.溝通階段,即成果展示階段,主要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展示活動成果。通過交流,可以取長補短,體現壹定程度的合作探究;4.評估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反思性評價,可以是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等不同形式。在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可以重新認識自己的活動過程,找出自己的不足,進壹步豐富和完善活動的成果。

教師要重視學生調查、訪談、收集資料的過程和策略,鼓勵學生多渠道獲取各種信息,使學生初步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徑。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很多老師特別註重最終結果的展示,而對結果形成之前的活動關註較少。綜合學習既要註重靜態結果的形成,也要註重活動的過程,在結果得出之前的所有計劃、方案、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解決辦法,幫助學生在動態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獲得相應的知識和能力。

4.自治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改變教學方式,積極倡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這種新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在綜合學習中尤為明顯。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壹個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被動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主動的、個性化的學習,自然是本次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綜合學習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的意識。在每壹次綜合學習中,教材提供的內容更多,設計的活動也不止壹兩個,目的是給老師和學生更多的選擇。具體體現在課堂上,教師也要盡可能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夥伴,甚至跳出課本尋找適合語文活動的資源。也就是說,從學習課題的呈現到學習計劃的設計、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成果的展示,學生都有了更大的自主權、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更多的創造空間。

當然,在給學生自由的同時,也要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給學生自主權不等於放羊,老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及時糾正錯誤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活動目標的引導上,不能壹味地求完美、求完美、求深度,而要從學生的實際和可能出發,量力而行,重在培養語文能力。同時要和學生壹起設計制作活動方案,安排活動日程,並根據實際需要隨時進行調整和改進。尤其是教師要註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因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即使關註同壹個話題,每個學生也可能有不同的側重點,或側重於知識學習,或側重於態度和情感的熏陶,或側重於方法和習慣的培養。教師應該充分考慮這些個體差異。

需要明確的是,教師指導的目的不是把學生的活動和探究引向壹個已有的結論,而是啟發思路,提供信息,補充知識,介紹壹些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只有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倡導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充分發揮綜合學習的作用,師生才能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互動。

5.合作

教育應該是每個學生健康均衡的發展,而不是個別尖子生自由學習的天堂。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需要全體學生的參與,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有效的活動發展自己的語文素養。語文綜合性學習註重全員參與,註重學生之間的密切合作,培養新時代所需的良好合作能力和精神。全員參與的另壹個含義是* * *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者要了解夥伴的個性,學會溝通和合作,懂得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接受別人的意見。

合作壹般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呈現。分組確定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步驟後,每個成員要按照計劃完成自己負責的內容。分工完成後,小組之間會有小交流,對相關材料進行整合、分析、整理。團隊成員要樹立相互傾聽、相互學習的意識,註重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然後把合作的成果拿到班上去交流,交流的過程也是大規模的合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