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棵樹每塊石頭都是孤獨的,
沒有壹棵樹看到其他的樹,
每棵樹都是孤獨的。
當我的生活清晰時,
我在世界上有許多朋友;
現在,由於大霧,
再也不見任何人。
的確,不了解黑暗的人,
永遠不要被稱為智者,
難以悄悄擺脫的黑暗
把他和所有人隔離開來。
在霧中行走真是太美妙了!
人生就是壹個人。
沒有人認識任何人,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錢春蕤譯)
做出贊賞的評論
黑塞1946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世人眼中,他以《荒野之狼》、《玻璃球的遊戲》等小說聞名於世。但黑塞本人內心壹直認為自己是詩人,也被認為是“德國浪漫主義最後的騎士”。在壹篇自傳隨筆中,他寫道:“我從13歲開始就明白了這壹點:做壹個詩人,別的都不是我想要的。”30歲左右的時候,他為自己寫了壹段墓誌銘:“詩人黑塞死在這裏。他沒有被認為是壹個詩人,而是被稱贊為壹個休閑小說家。”的確,與黑塞的不朽小說相比,他的詩被忽略了。其實他的小說也充滿了詩意的意象和詩意的語言,節奏感和音樂感鮮明,他認為是“喬裝的詩”。在這些“喬裝之詩”中,嵌入了許多優秀的詩篇。比如這首《在霧中》的詩,最早出現在他的小說《走在秋天》(1906)裏,後來又單獨收錄在各種詩集裏。這首詩在德語國家非常有名,在瑞士和德國經常被收入中學生的書籍。將詩歌嵌入小說是黑塞的壹貫做法。比如在他著名的《玻璃球遊戲》中,也有很多與小說主題相關的詩詞,但都可以像這首壹樣獨立欣賞。
《在霧中》是《走在秋天》的主人公在徒步旅行中遇到大霧時所唱的壹首詩。其主題是黑塞作品永恒的主題之壹:“孤獨”。全詩分為四節。在第壹、第四節中,作者看到樹不相逢,就認為人不相識,“每棵樹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從樹的孤獨到人的孤獨,壹個是自然風光,壹個是個人內心的體驗,壹個是外在的孤獨,壹個是內在的孤獨,遙相呼應。這種比較也是黑塞詩歌中常見的表達方式。
在第二節中,詩人轉而揭露現實生活的庸俗作風:
當我的生活清晰時,
我在世界上有許多朋友;
現在,由於大霧,
再也不見任何人。
當壹切都很繁華,妳的人生很明朗的時候,各種各樣的人都在爭先恐後地等待著什麽(“霧蒙蒙”),那些所謂的“朋友”又散了,“再也不見人了”。黑塞在另壹首詩《孤獨之路》中也提到了“世界拋棄了妳”的類似經歷。經過這麽多的變化,詩人終於領悟到“不知道黑暗的人,永遠不能稱之為智者”,也就是說,只有知道孤獨,經歷孤獨,才能體會到生命的本質。這樣的思考把這首詩的境界提升到了壹個更高的層次。
這首詩的另壹大特點是語言接近口語,格式接近德國民歌。詩本身節奏緩慢,大部分押韻,音樂感十足,這和他的音樂素養是分不開的。他特別喜愛肖邦,曾說肖邦對他的重要性不亞於瓦格納對尼采的重要性。這首詩節奏整齊緩慢,正好符合這首詩思考的內容。他認為“詩不僅是線條的建構,也是音樂的建構”,這壹點在這首詩中也得到了深刻的體現。據1966統計,有近305位作曲家為他的274首詩配樂。因為有些詩是由不同的音樂人用不同的音樂譜成的,所以黑塞的詩譜成的歌有800多首,這是史無前例的記錄,也是黑塞的輝煌之壹。
《霧中之詩》也體現了黑塞詩歌的壹貫特點,即他使用的象征和隱喻簡單明了。比如這首詩中“樹”與“人”的類比,“無樹見他樹”“皆樹寂寞”,寫樹時已表明“人人寂寞”。這可能是他詩歌的壹個弱點。但由於其精確優美、節奏清晰、音樂感強、寓意豐富,在追求朦朧詩的現代詩歌的今天,黑塞的詩歌更是獨樹壹幟,不同凡響。
(武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