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廣播節目已經逐漸被邊緣化。廣播節目的文學部分被邊緣化了。這兩種邊緣化的疊加,造成了廣播文學節目的尷尬地位。
現在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大多是讀壹部文藝作品,配上壹點音樂。遠遠達不到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深遠形象。主持人自身基礎不紮實,文藝節目收聽範圍小,無利可圖,造成了如今廣播文藝節目的沒落。廣播和文學節目往往安排在半夜,大部分人已經安全入睡,就開始播出。黃金時段很少有廣播和文學節目。
為了更好地發展廣播文學節目,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努力改善廣播文學節目的內部條件。具體來說,首先要提高文藝節目主持人自身的實力和水平。毫不誇張地說,廣播文學節目主持人是節目的靈魂和主心骨,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壹。主持人的文藝功底和專業水平是直接影響節目質量的關鍵因素。廣播文學類節目要積極與重點大學合作,搶資源,提高待遇,吸引人才。也可以在壹定範圍內進行海選,選拔優秀人才。其次,節目制作要創新。不能再是看稿子覺得舒服的陳詞濫調了。主持人要融入文學作品,感動自己,感動觀眾。增加互動環節,保持與電臺旁邊聽眾的有效溝通。最後,廣播文學節目可以走向窄播化和大眾化。壹方面依靠優秀的節目來吸引真正有欣賞力的觀眾,牢牢抓住這些觀眾,依靠深刻的內容和精致的表達來展現廣播與文學融合的魅力。比如武漢人民廣播電臺制作的文藝題材《不朽的心燈》,既有優美的文字,又有強烈的激情:“翻開扉頁,我看到了慢慢老去的輪椅,看到了慢慢老去的陽光,也看到了孩童般純真的笑容,看到了松柏般頑強的精神。妳的嘴被徒手擡起,隨著風景呼吸和蕩漾。這種忘記時間和空間的信仰、青春和激情,不正是妳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堅守的品格嗎?”作者反復用兩個“慢慢變老”來哀嘆逝去的歲月,再呼應兩個“看見”來贊美永不逝去的“人格力量”。“死”與“不朽”內涵的反差,與唱三嘆、來來回回的語言魅力形成了強烈的情感張力,壹個樸實卻高大、沈穩卻執著的可敬老人形象在我們面前脫穎而出。這段話必然會引起人們對文本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的“發現”和對人的“發現”。另壹方面,它會很受歡迎。用文學的人文關懷安撫現代人疲憊的心靈,這樣的節目可以沒有深刻的文學思考和專業的文學術語,只是給普通人壹個精神的避風港,壹個精神的家園,壹個認識世界的視角。比如,臺灣海峽之聲出品的文學專著《傳遞真情》,聚焦網絡文學,從兩岸鳳凰網絡文學大賽冠亞軍之手,揭示了兩岸網絡文學的不同風格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選材新穎,具有時代氣息。雖然最後獎金不算太高,但還是值得鼓勵的。
第二,爭取廣播文學的外部環境。具體來說,就是要處理好與政府和廣告投資者的關系。廣播文藝節目要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申請保護政策,保護廣播文藝節目的生存。政府強行保留文學節目,甚至以賺錢為目的。強制將廣播文學節目轉移到黃金時段。或者至少妳可以劃撥資金,依靠政府補貼解決壹些資金問題。在處理與廣告投資人的關系時要註意技巧。商人都是以盈利為先。除了展現廣播文學節目的潛在價值,還要努力爭取有文學傾向或註重社會精神的企業家的同情,讓他們走上崗位,擔任名譽導演。總之,外部環境隨時都在變化,但有壹個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那就是在滿足物質需求後,受眾會關註精神層面,對廣播文學類節目的需求會與日俱增。
巴金老人曾說過:“文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喚起人們對未知世界的向往,壹種想象,壹種浪漫精神,給人以精神基礎。”筆者完全相信,廣播文學節目制作人制作的廣播文學節目,可以為觀眾準備這樣壹個“底子”,讓觀眾坐下來聽,在欣賞中享受心靈,進而享受抱負和精神。有暫時的困難,但在前進的過程中能解決的廣播文學節目,才能在當今社會發展中占有壹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