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誦經蟬
羅·
蟬鳴西,客思南。
我不能忍受我太陽穴上的陰影,去傷壹個白發囚犯的心。
他的飛行穿過重重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風的世界裏。
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誰還會聽我的??
這首詩寫於高三年(678)。當時,羅賓國王被任命為助理審查員。他被誣告受賄,因為他在這件事上觸動了武侯。前兩句在句法上用的是對偶句,但在實際操作中用的是用蟬來引起興趣的方法來引起客人的思考。詩的開頭,秋蟬唱道,令人震撼。接下來指出詩人在獄中深深地思念著自己的家。三四句話,壹句關於蟬,壹句關於自己,用“忍不住”和“來對了”組成流動的壹對,把事情和我聯系起來。詩人幾次諷刺武則天,甚至坐牢。偉大的青年,經過各種政治拷問,已經消失了,頭上加了星星和白發。在監獄裏看到這個唱歌的秋蟬,他還蒙在鼓裏,他忍不住傷害了自己。同時,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不如秋蟬唱得好。現在他壹事無成,甚至進了監獄。在這十個字裏,詩人用了比興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達了這種悲情。同時,白頭音是樂府音樂的名稱。相傳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愛情並不特殊後,卓文君寫下“白頭歌”自殘。他的詩說:“悲傷沈重,令人悲傷。結婚的時候不需要哭。妳們要團結,不離不棄。”(見《西京雜記》)詩人在這裏巧妙地運用了這個典故,進壹步比喻統治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白頭吟”這個詞在這裏起了壹語雙關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壹層。在十字架上,寫著“有什麽難過的?有什麽難過的?有什麽難過的?”都不是用的,都是有意隱藏的,充分表現了詩歌的含蓄美。
後面五六句純粹是“bi”。兩句話裏沒有壹句不是關於蟬的,也沒有壹句不是關於自己的。“揭重”“刮風”是環境壓力的隱喻,“使勁飛”是政治不滿的隱喻,“大聲容易沈”是被壓制言論的隱喻。蟬是這樣,我也是這樣,東西混在這裏,分不開。詠物詩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寫出來,才能算是“寄托遠方”。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感情充沛,技巧嫻熟,所以到最後還是很強的。第七句,再接再厲,依然用比較級。秋蟬高高在上,吃風喝露。誰相信它不吃人間煙火?詩人自詡的高尚品格在當時是不被人理解的。相反,他被陷害入獄。“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也是受賄的借口。但正如戰國時楚屈原在《離騷》中所說:“天下濁而無分,故美而妒。”在這種情況下,誰來為詩人報仇呢?“妳壹定要可憐我可憐妳”,只有蟬能為我歌唱,也只有我能為蟬歌唱。最後壹句以問句的形式,蟬與詩人融為壹體。
這首詩,寫於逆境之中,感情充沛,比喻清晰,典故自然,妙語連珠。它在吟誦物中抒發情懷和情趣,從物到人,從人到物,達到物我合壹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傑作。
2.墨梅
王冕
我家西燕湖的第壹棵樹,都是淡墨色。
不要誇顏色好,就讓空氣裏充滿幹坤。
詩意:
我家附近的西雁湖有壹棵李子樹,盛開的梅花都泛著淡淡的墨痕。妳不需要別人來贊美它美麗的顏色,只要妳在天地間留下芬芳的氣味。
這是壹首題詩。墨梅是色彩鮮艷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和不求人,只是想給世人留下壹股美德的芬芳。實際上,他以梅為喻,表達了自己不媚俗的人生態度和高尚情操。
前兩句“我家第壹樹,西燕湖,花開淡墨痕”,直接形容莫美。畫中池塘邊的李樹盛開,梅花都染上了淡淡的墨色。“西雁湖”是王羲之“池中學書,池水全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所以說“我家”。
三四句贊美莫美的節操。它是用淡墨畫的,外表雖不精致,卻有著清麗、高貴端莊、幽僻超然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吸引人,取悅人,得到人的贊美,只想散發出壹股香味,讓它留在天地間。這兩句話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從小家境貧寒,白天放牛,晚上在佛寺的長明燈下苦讀。最後,他學到了很多東西,他擅長詩歌和繪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爽,又不想巴結權貴,決定名利雙收,隱居浙東九裏山,以畫米為生。“不誇其好色,只留壹口氣幹坤”這句話,表現了詩人鄙俗、獨立、不求有功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抒發抱負。詩人將畫風、詩風、人格有機融合。字面上贊美梅花,其實是欣賞壹個人站著的德行。
在這首詩中,壹個“輕”和壹個“滿”各顯個性。壹方面,墨梅的豐富和詩人傲岸的意象躍然紙上;另壹方面又讓人覺得書法和梅花的清香仿佛撲面而來。從而將“詩風”、“畫風”和個性巧妙地融合在壹起。
3.酸橙歌曲
於謙
只有經過千萬錘的敲擊才能從深山中提取出來,它把燃燒的火的燃燒當成了壹件很平常的事情。
斷骨渾體不懼,人間只留純真。
詩意:
(石頭)要經過多次沖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它把火的燃燒當成壹件普通的事情,即使被砸成碎片也不害怕,它願意把自己的純真留在人間。
這是壹首把東西舉在空中來表達自己誌向的詩。作者用石灰作比喻,表達了他忠於國家,不怕犧牲,堅守高尚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如果只是對事物的機械記錄而沒有作者的深層含義,那是沒有什麽價值的。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比喻到處都是石灰,吟誦石灰是為了贊美壹個人開闊的胸懷和崇高的人格。
第壹句“千錘百煉鑿深山”形容開采石灰巖不易。第二句是“火若燒,則閑。”“火燒”,當然是指燒石灰石。加上“若遊手好閑”這兩個字,讓人覺得妳不僅僅是在燒石灰石,更象征著有誌之士無論面臨多麽嚴峻的考驗,都會從容不迫,視之為遊手好閑。第三句是“我不怕死。”《碎成碎片》生動地寫了石灰石被燒成石灰粉,“泥而不懼”這個詞提醒我們,可能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壹句“保持人間清白”,那是作者做壹個純潔無辜的人的真摯感情和決心。
於謙為官清正,平反冤獄,賑濟災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拉入侵,英宗被俘。於謙提出建立景帝,親自領兵堅守北京,擊退了瓦拉,將百姓再次從蒙古貴族的殘暴統治中解救出來。但英宗復辟後,這位民族英雄被以“叛國罪”誣殺。這首《酸橙之詩》可以說是於謙人生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4.梅花
王松安石
角落裏有幾個李子,淩寒壹個人打開。
我從遠處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香味飄來。
詩意:
角落裏有幾朵白色的梅花,冒著嚴寒,獨自傲然綻放。從遠處看,我知道這不是雪,因為有壹陣陣香味飄來。
詩人通過欣賞梅花不畏嚴寒的高尚品格,用雪來形容梅花的純潔與美麗,指出梅花比雪更有“暗香”,顯示了堅強高尚人格的巨大魅力。在北宋極其復雜艱難的形勢下,作者積極改革,但未能得到支持。他孤獨的心態和艱難的處境,自然與梅花有相通之處。這首小詩寓意深刻,句子很簡單自然,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
5.竹石
謝(xiè)
竹子壹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嵌在巖石縫裏。
經過千百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堅強,無論是東南風,還是冬天的西北風,它都能承受,依然會堅韌挺拔。
詩意:
竹子緊緊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紮在巖石的縫隙裏。經過千萬次的折磨和打擊,無論是炎炎夏日的東南風,還是寒冬臘月的西北風,它都能經受住,而且依然頑強頑強。
這首詩集中表現了竹子堅韌執著的品質。它是壹首贊美燕竹的題詩,壹首詠物詩,壹首以“斷言”二字擬人化燕竹的題詩,傳遞了它的神韻;最後兩句話進壹步描述了燕竹的性格。歷經無數磨難,燕竹已經長成特別挺拔的身姿,從來不怕東西南北的大風。鄭燮不僅寫了關於竹子的優美詩篇,還把竹子畫得惟妙惟肖。用他的話說,他畫竹子是為了安慰世界上的勞動人民。所以這首詩表面寫的是竹子,其實寫的是人,寫的是作者自己正直倔強的性格,他絕不會向任何惡勢力低頭。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生活的觸動,在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燕竹壹樣堅強勇敢,體現愛國者的情懷。
6.馬
唐·李和
大漠沙似雪,燕山月似鉤。
別金腦了,去踩清秋吧。
詩意:
燕山大漠(此處互文),月如銀鉤,月色下,塵如雪花。什麽時候才能騎上我的鐵甲快馬,在清秋裏肆意馳騁?
這首詩是名地好馬寫的,邊疆遼闊,可以勇往直前,只知主名。“他當”這個詞表示希望。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亂頻仍。作者用壹匹名馬來比喻,說他雖然天生有才能,但也有用武之地,但還是要珍惜才能。這是李賀馬詩歌的基本意圖。在他短暫的壹生中,李賀壹直懷有建功立業的心。為此,他甚至寧願去參軍。但這個理想永遠無法實現,所以他的詩裏總有壹種悲憤的氣息。
7.詠柳
何張之
碧玉扮作樹,垂下萬條綠絲掛毯。
我不知道是誰剪下了薄薄的葉子,但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壹樣。
詩意:
高大的柳樹,穿得像碧玉,披著綠色的絲條。我不知道是誰剪下了這片薄薄的柳葉,但它就像剪刀的二月春風。
這是壹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柳樹。
柳意象之美,在於那曼的長枝。壹年壹次,它長出新的綠葉,低垂著,在春風裏有壹種迷人的姿態。這是大家都能欣賞的。在古典詩詞中,讀者經常會看到這種意象美來形容和比較壹個美女苗條的身材和婀娜的腰肢。這首詩是原創的。翻過來。“碧玉扮作樹高”,壹開始,劉陽是以美女的身份出現的:“萬縷青絲掛毯垂下”,這些無數的垂絲就成了她的裙帶關系。前壹句中的“高”字,襯托出美麗婷婷的婉約風韻;下壹句中的“掛”字,寓意纖細的腰肢在風中搖曳。詩中沒有“柳”和“腰枝”兩個字,卻把初春的垂柳和柳所體現的美寫活了。《南史》說柳永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這些條紋很長,看起來像絲線."齊武帝把這些柳樹種在太常雲中和殿前,說它們“風流可愛”。在這裏,柳條被稱為“綠絲絳”,這可能是這個關於柳樹的著名典故的暗用。但這是壹種浪費,妳看不到任何痕跡。
“碧玉妝”引出“青絲掛毯”,引出“誰剪的”,最後,無形莫測的“春風”也被“剪刀”刻畫得惟妙惟肖。這些“剪刀”剪出了鮮艷的綠色花草,為大地披上了新的妝容。它是自然生命力的象征,是春天對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到詩人意境的壹系列過程。詩歌中的壹系列意象是緊密相連的。
在古代中國,有許多著名的美女,劉。為什麽我們要拿他們和賈斯帕比較呢?這有兩層意思:第壹,碧玉這個名字和柳樹的顏色有關,“碧玉”和下壹句中的“綠”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第二,碧玉永遠在人們心中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會聯想到廣為流傳的碧玉之歌《碧玉破瓜時》,以及碧玉小家女(蕭藝采蓮詩)等詩詞。碧玉幾乎成了古代文學作品中對年輕貌美女子的統稱。把柳樹和碧玉相比,人們會想象這種美還沒有達到它的全盛時期;這柳還是早春的楊柳,還不是枝葉茂密藏鴉的時候;這也與下面的“薄葉”和“二月春風”有關。
“碧玉扮作樹,萬縷青絲掛毯垂”,深刻把握了垂柳的特質。在詩人眼裏,它就像是美的化身。那高大的樹幹,像她婀娜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像她裙子上的絲帶。在這裏,柳樹是壹個人,而這個人就是柳樹。這兩者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區別。而“碧玉”也有壹語雙關的意思。從字面上看,與柳樹的綠色相協調,也指年輕漂亮的姑娘,正好與下面的“二月春風”相呼應——這是初春的垂柳,還沒到樹姿綽約、濃蔭清圓的時候。不過下面兩句就更好了:“不知誰擔薄葉,二月春風如剪刀。”在他張之之前,誰認為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變為有形,表現了春風的神奇和靈巧,使《唱柳》成為描寫對象的詩歌典範。
這首詩通過柳樹唱出了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剪出了春天。這首詩充滿了人們在早春的喜悅。比喻和比喻的新穎和恰當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所以《唐詩三百首註》說:“賜事妙,有溫柔之意。”
8.顏的家就跟吟詠竹子壹樣。
杜甫
青竹半掩,新芽出墻。
色侵書遲,影比酒瓶涼。
雨把雋雋洗得幹幹凈凈,風吹來陣陣清香。
但是沒有切割,我會和雲相遇。
詩意:
嫩綠的竹子有壹半還被竹筍包裹著,新長的枝條剛剛伸出墻外。綠色浸透書皮,揮之不去,竹影移過酒瓶,感覺涼涼的。竹子經過雨水的沖刷看起來很漂亮很幹凈,微風吹過還能聞到壹股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破壞,妳當然可以看到它長到雲端的高度。
松、竹、梅歷來為人們所喜愛,並稱“老寒三友”。竹子的性格也是被人稱道的。壹直有很多詠竹的作品,非常豐富。杜甫的《閻正宮齋通朱勇》,以“竹”為詠物對象,耐人尋味。這首詩的開頭是關於竹子的新奇和活力。竹子的壹半還包在壹個竹殼裏,樹枝都伸出了墻外。幾個字寫出了“新竹”的特色。然後在《轉聯》中,突出了竹子的“色”和“陰”,改變了描寫角度。窗外的綠色仿佛讓室內的“書”浸泡在其中,“侵”字讓竹影的逐漸展開生動而富有動感!書和酒的陪伴是壹件愜意的事情,再加上竹影動了,桌上的酒瓶也感覺涼爽宜人!竹子的可愛狀態躍然紙上!陸遊這樣描寫竹子:“我解開竹子,聽見沙沙的聲音,我放尖,看見葉子離開。”(《新竹》)杜甫的兩句話和陸遊的差不多。如果說前兩副對聯是從視覺的角度寫竹子,那麽頸聯的詩人轉而寫竹子的清香,是從嗅覺的角度描寫的。被雨水沖刷過的青竹看起來更加美麗幹凈,微風吹過,帶來竹子的清香,沁人心脾。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我真的覺得很幸福,忘記了煩惱。以上三重從不同角度突出了竹子的本性,氣場十足。最後壹副對聯,作者順勢而為:“但若無切,我與傅雲昌相會。”人們只有真正愛護和保護竹子,而不是去“砍伐”和破壞可愛的新竹,它自然會長到雲端的高度!
竹子是個性。詩人反復描寫竹子的可愛之處,意在突出其內心的含義:尊重自然,順應物理自然;或者呼籲統治者愛護人才,而不是隨意消滅;或者,視竹的情況,希望朝廷能支持我,讓我“向妳致以最美好的祝願”,為國家和世界盡壹份綿薄之力...
這首詠物詩非常貼切,生動傳神;表達野心委婉含蓄。值得仔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