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輕輕地揮了揮手,告別了西邊天空的雲。
河邊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浪中美麗的影子在我心中蕩漾。
軟泥上的綠草,油油的,在水底搖曳;
在何康河的柔波中,我願做壹株水草!
榆樹陰下的那壹潭不是清泉,
是天空中的彩虹在漂浮的海藻中碾壓,沈澱出彩虹般的夢。
尋找夢想?撐壹根長竿,遊走回草地更綠的地方。
滿載壹船星光,在星光的燦爛中歌唱。
但我不會彈琴,靜靜的是壹支送別的笛子;
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我悄悄的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
——徐誌摩《告別劍橋》
這首著名的《別了,劍橋》是壹段壹段的押韻。詩歌中的節與節之間的押韻是指詩歌的節與節之間存在不同的押韻,從而產生押韻現象。舉個例子,
這首詩第壹節,韻為“來”、“才”、“哀”;第二節韻文,韻為“娘”、“陽”、“昂”;第三節,韻為“搖”、“草”、“敖”;第四節,韻為“虹”“夢”“昂”;而在第五節,押韻的是“回”。
不難看出,徐誌摩崇尚藝術詩。他也非常欣賞壹朵“音樂之美、繪畫之美、建築之美”的詩歌理念,尤其是音樂之美。
所謂音韻美,就是詩歌在聲音表現上所表現出來的節奏中的抑揚頓挫之美。對於中國詩歌來說,除了我們常說的押韻,更多的表現在詩歌的平衡所產生的韻律美。
《別康橋》每節四句,隔句押韻,平仄均勻,轉韻接連,從“懷來”到“江陽”的雅韻,給人以慷慨回味的興奮,逐漸進入“搖吧”的陰柔韻,越來越強,轉到響亮的“中東”,達到意境最高。
如果仔細剔除詩中的虛詞(如“的”、“了”),行中兩個字平仄均勻,這才是韻真正美的關鍵。漢語有“平上入”四聲,表示平聲,“上入”表示平聲。平淡的聲音給人優雅細致的憂傷。平仄節奏緩慢,聲調起伏。詩中大量運用平仄平仄的用韻安排,不自覺地流露出情感的表達。比如“輕聲”和“我走”讓人有戀戀不舍的感覺,而“我走”這個字讀起來就是上聲,因為兩個上聲放在壹起發音相對困難,氣流不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