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感情大聲朗讀,往往能讓壹首優美的詩,壹篇抒情的散文更有魅力。通過加強朗讀的指導,學生可以很好地欣賞文章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諧美、音樂美、變化美,從而豐富情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作為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帶著感情朗讀?現在我來談談我自己的壹些想法:
第壹,適當開展教師範文閱讀
我認為,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對閱讀進行建模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新課程理念提倡自主學習,但並不意味著教師不應該教。相反,接受性學習和自主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文中有些地方需要讀而不是說,有些地方讀不好也理解不好。有時候大聲朗讀也能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去研究朗讀,把課文讀好,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師生情不自禁地壹起進入角色。當然,妳可能“讀得不好”,但妳可以“讀得認真,讀得有感情”。這樣,在妳的影響下,學生也會“認真、熱情”地閱讀,他們會更接近帶著感情閱讀文本。
第二,適當介紹寫作背景
我覺得情感閱讀應該以學生的感受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到。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情感閱讀的目的。但是,我們現在的小學課本中的壹些課文離現實生活還是相當遠的,我們的學生還比較年輕。這些文章如果沒有必要的背景介紹,學生壹定很難讀懂他們的感受。比如第壹場雪,在學生眼裏,雪可能只是好玩,更別提有什麽歡樂在裏面。
朗讀作為壹種基本的閱讀技能,必須以不同文體的課本和課文為指導。而閱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有針對性地組織訓練。雖然很多課有初讀、導讀、導讀、對讀、輪換讀、連讀、同時讀等各種形式,但就是感覺不像讀語文課。像這樣盲目單調的學習,學生收獲了多少語文素養?所以,給學生適當的背景介紹,可以幫助他們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多讀、細讀,慢慢咀嚼、品味。我認為有必要適當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創設適時的情境,引導學生發展豐富合理的想象力,讓學生和作者都有聲音,自然地用自己的閱讀傳達文中所表達的感情,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第三,倡導個性化閱讀
為了達到“情感閱讀”,很多語文老師在教學時往往會提出這樣的要求:“請讀xx的感受”。這個要求明顯是“千人壹面”,老師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學生。要求學生在同壹句話、同壹篇課文中讀出同樣的感覺,顯然不符合每個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大聲朗讀讓老師滿意,老師們在朗讀技巧上下功夫,比如語速、語調、輕重。在課堂上,這樣的話沒完沒了:“這個字妳讀得更認真。”“讀快點就行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擺架子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是當真的。過分強調閱讀技巧簡直是本末倒置,不可能達到情感閱讀的目的。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不應該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在活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的感染,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愉悅。我們應該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為壹千個讀者就有壹千個哈姆雷特,朗讀也是如此。也許不同經歷的同學會讀到不同的感受。所以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只要是真心誠意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