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為什麽會有詩經?周朝統治者派出大量人力物力,在民間搜羅這些詩詞,編成壹本書,用來教育君王,君王再用來教育百姓。為什麽?是考察民風嗎?這雖然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溝通。諸王在互相談判時,都可以引用《詩經》中的句子。隨著世界越來越小,國王和大臣,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確保溝通。所以《詩經》是最早的官話。
秦朝統壹天下,為什麽要寫同壹本書?還是為了政令暢通。篆書改隸書,無非是為了書寫方便。字體變了,方言語言也因戰爭而變了,但中央政府肯定有壹套官僚之間的交流方式,或許是Xi安話?就像我們現在的普通話壹樣。
政令的需要,特別是唐代科舉的開放,使寫詩成為壹種升官發財的技能,詩歌繁榮起來。另外,隨著音韻學的發展和韻書的出現,每個字都有了韻部。有什麽難讀的?
漢字,壹個方方正正的字,是壹個非常頑固的音、義、形的結合體。很難學,但是很頑強,這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從來沒有過時。連歷史都被史家記錄下來了,記錄壹些文字的音變也就不難了。所以,只要妳肯去研究,去翻以前的韻書,自然就能找到那些變化了的讀音,更何況雖然很多字變了,但更多的字在普通話的保護下沒有變。既然大部分都沒變,那今天發音肯定還是押韻的。即使不押韻,也能從古籍中找到原來的讀音,比如“斜”讀“夏”。
記住詩歌是押韻的。如果壹首詩不押韻,那壹定是押韻詞的發音變了。只要查壹下平水韻甚至更早的韻書就壹定能找到正確的發音。
就好像我們沒學過繁體字,但是妳去看看,妳就幾乎全認得了。血液裏的文化不可能這麽容易被切斷。
唯壹可能導致這種無法理解的局面的,是民國時期有人提出要將漢字完全拉丁化。如果我們從小接受拉丁語教育,就像現在生活在國外的那些孩子壹樣,根本不懂漢語,更別說中國歷史上的單詞發音了。不是字和音的變化,而是他們根本沒有漢字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