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美國華裔文學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美國華裔文學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美國文學史的劃分公認許多文學史家賦予了獨立戰爭(1775-1781)、內戰(1861-1865)、第壹次世界大戰(1965438+)在這些粗略的劃分下,引用了壹些更廣泛使用的術語來區分美國文學的時期與細分的時期。必須指出,這些術語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可能代表壹段時間,壹種政治組織形式,壹種非凡的文化或想象模式,或者壹種占主導地位的文學形式。

1607—1775.從在詹姆斯敦建立第壹個殖民地到美國獨立戰爭爆發這段時間通常被稱為殖民時期。這壹時期的作品大多是宗教的、現實的或歷史的。威廉·布拉德福德、約翰·溫思羅普和神學家科頓·馬瑟都是著名的期刊和敘事作家,他們寫了17世紀壹些殖民地的創建和早期歷史。在接下來的壹個世紀,喬納森·愛德華茲是壹個主要的哲學家和神學家,而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壹個清晰和令人信服的早期美國寫作散文大師。直到1937年愛德華·泰勒的手稿首次發表,人們才發現他是壹位傑出的宗教詩人,具有英國虔誠詩人赫伯特和克拉肖形而上學的風格。安·布拉茲·特裏特是殖民時期采用世俗、家庭和宗教主題的主要詩人。

1773年,19歲出生於非洲的奴隸菲利斯·惠特利(Phyllis whitley)發表了各種主題的詩歌,這些詩歌宣告了壹大批傑出的黑人作家的出現(或者用壹個後來更容易接受的說法,非裔美國作家),但直到最近他們仍然被忽視。美國的非洲文化傳統非常復雜多樣——既有西方的也有非洲的,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既有奴隸也有自由人,既有猶太人也有異教徒,既有種植園也有城市,既主張廢除種族隔離也主張黑人民族主義——這些傳統產生了張力和融合,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極具創新性和特色的文學,並被視為西方的美國音樂。參見:J·桑德斯·雷丁《創造壹個黑皮膚的詩人》(轉載於1939和1986);小休斯頓·a·貝克的《美國黑人文學》(1971);伯納德·w·貝爾的《美國黑人小說及其傳統》(1987);小亨利·蓋茨(1987)寫的《黑人形象》和他主編的《黑人文學與文學理論》(1984);諾頓美國黑人文學作品選(1997),小亨利·l·蓋茨和耐莉·麥凱編輯。

1765印花稅法案與1790之間的時期有時被劃分為獨立戰爭時期。這是托馬斯·潘恩時代有影響的革命宣傳雜文;這是托馬斯·傑斐遜的《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案》、《獨立宣言》和許多其他作品的時代。正是《聯邦黨人文集》(最著名的文章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詹姆斯·麥迪遜寫的)支持憲法的時候。菲利普·弗瑞諾和喬爾·巴洛寫過愛國諷刺詩。

1775—1865.1775-1828被稱為早期民族文學時期,以1828年傑克遜民主的勝利而告終,標誌著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文學的出現。這壹時期的作品有美國第壹部舞臺喜劇【皇家泰勒(1787)的《對比》】和美國最早的小說。華盛頓·歐文的散文和故事贏得了國際聲譽;查爾斯·布羅克登·布朗創作了具有美國特色的神秘恐怖的哥特小說。美國第壹位重要的小說家詹姆斯·費尼莫爾·庫珀成功地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威廉·柯倫·布賴恩特和埃德加·愛倫·坡創作的詩歌相對獨立於他們的英國前輩。1760年,大量逃跑或獲得自由的非裔美國奴隸出版了奴隸故事和自傳的第壹部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出版於1830-1865,包括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的《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的生活與時代》(1845)和哈麗雅特·雅各布斯的《壹個人》。

1828-1865,從傑克遜時代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通常被認為是美國的浪漫主義時期(見: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標誌著美國文學獨特時代的徹底到來。這壹時期有時被稱為美國文藝復興。這個名字來源於F.O .馬西森頗具影響力的同名著作(1941),該書回顧了這壹時期的著名作家,如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亨利·大衛·梭羅、埃德加·愛倫·坡、赫爾曼·梅爾維爾和納撒尼爾·霍桑(另見《象征主義》)。這個階段,有時被稱為超驗主義時期,以愛默生為中心,開始於新英格蘭占主導地位的哲學和文學運動之後(見超驗主義)。在除戲劇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中,這壹時期作家創作的作品的獨創性和高度的藝術成就是後來的美國文學所無法企及的。愛默生、梭羅和早期女權主義者瑪格麗特·福勒在思想、理想和文學目的上影響了那個時代和後世的許多美國作家。這不僅是威廉·柯倫·布賴恩特、華盛頓·歐文和詹姆斯·費尼莫爾·庫珀不斷推出新作品的時期,也是愛倫·坡、霍桑、梅爾維爾、比切·斯托夫人和南方小說家威廉·吉爾莫·西姆斯創作長篇小說和短篇故事的時期。這是愛倫·坡、約翰·格林裏夫·惠蒂埃、愛默生、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和沃爾特·惠特曼,這些最具創新精神和影響力的美國詩人寫詩的時期。這也是坡、西姆斯和詹姆斯·羅素·洛厄爾開始在他們的散文中表現出傑出的美國文學批評的時期。弗朗西斯·艾倫·沃特金斯·哈珀延續了美國黑人女詩人詩歌創作的傳統,美國黑人小說以威廉·威爾斯·布朗的《克勞德》(1853)和哈麗雅特·E·威爾遜的《我們黑人》(1859)為開端。

1865—1914年。血腥的美國內戰、南方的戰後重建以及隨後北方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變化,深刻地改變了美國對自身及其文學模式的認識。1865到1900這段時期通常被稱為現實主義時期,指的是馬克·吐溫、威廉·迪安·豪厄爾斯、亨利·詹姆斯、約翰·w·德福瑞斯特、哈羅德·弗雷德裏克和非裔美國小說家查爾斯·w·切斯納特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各不相同,但都被歸為“現實主義”壹類,以區別於其散文小說的前輩坡、霍桑、梅爾維爾的“傳奇”作品(見:散文傳奇、現實主義)。壹些現實主義作家把這個地區作為他們小說的背景;這些作家(除了馬克·吐溫描寫密西西比河谷的小說外)還包括加利福尼亞州的布雷特·哈特、緬因州的薩拉·奧恩·朱厄特、馬薩諸塞州的瑪麗·威爾金斯·弗裏曼、路易斯安那州的喬治·w·凱布爾和凱特·肖邦。(見:鄉土小說。肖邦現在作為早期主要的女權主義作家而聞名。惠特曼繼續詩歌創作,直到19世紀的最後十年,然後艾米莉·狄金森也加入了詩歌創作的行列(這壹點惠特曼和其他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道)。雖然狄金森寫了超過65,438+0,000首短詩,但其中只有7首在她去世前發表,她被認為是當今美國最獨特和傑出的詩人之壹。西德尼·拉尼爾發表了基於音樂節拍的詩歌節奏實驗詩;保羅·勞倫斯·鄧巴(Paul laurence dunbar),美國黑人作家,從1893到1905出版詩歌和小說。在1890年代,斯蒂芬·克萊恩(盡管他死時只有29歲)在龐德和意象主義者的實驗性作品之前發表了自由詩短詩。同時,他還創作了輝煌創新的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預言了自然主義和印象主義兩種敘事模式。1900-1914期間,雖然詹姆斯、豪威爾斯、馬克·吐溫繼續寫作,伊迪絲·華頓也出版了她的早期小說,但為了表達她對弗蘭克·諾裏斯、傑克·倫敦和西奧多·德萊塞的小說的強烈吸引力,這些作品有時是粗糙的(這些作品重要的是成為本能欲望和外部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的犧牲品* * *)。另見《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中的自然主義。

1914—1939.這壹時期介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造成的創傷為標誌。那是壹個至今仍被稱為“現代文學”的時期,其傑出成就在美國達到了與19世紀中期的美國文藝復興相媲美的高度。但與大多數早期作家不同,美國現代主義作家也享有廣泛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參見:現代主義。)哈裏特·門羅1912在芝加哥創辦《詩歌》雜誌,發表了許多創新作家的作品。這些著名詩人包括埃德加·李·馬斯特斯、埃德溫·阿靈頓·羅賓遜、羅伯特·弗羅斯特、卡爾·桑德伯格、華萊士·史蒂文斯、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埃茲拉·龐德、羅賓遜·傑弗斯、瑪麗安·摩爾、T.S艾略特、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萊和E.E卡明斯。這些詩人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各種詩歌創作模式,包括艾米·洛威爾、希爾達·杜利特(Hilda doolittle)等詩人的意象主義,弗羅斯特的節奏詩,威廉姆斯用美國方言寫的自由詩,卡明斯在形式和排版方面的實驗,傑弗斯的詩歌自然主義,以及龐德和艾略特將法國象征主義和傳統方式與英國玄學派詩人的智慧和隱喻相結合。散文小說的主要作家有伊迪絲·華頓、辛克萊·劉易斯、埃倫·格拉斯哥、威拉·凱瑟、格特魯德·斯坦因、舍伍德·安德森、約翰·多斯·帕索斯、f·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威廉·福克納、歐內斯特·海明威、托馬斯·烏爾夫和約翰·斯坦貝克。這壹時期,美國產生了第壹位傑出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和壹大批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包括範懷克·布魯克斯、馬爾科姆·考利、T.S .艾略特、埃德蒙·威爾遜以及傲慢而刻薄的H·L·門肯。

這壹時期的文學作品往往被細分為多種方式。1920年代,奢華、浮誇、享樂,有時被稱為“爵士時代”。這個名字的流行是因為f·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爵士樂時代》(1922)的故事。這十年也是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康蒂·卡倫、蘭斯頓·休斯、克勞德·麥凱、瓊·圖默、佐拉·尼爾·赫斯頓等眾多美國黑人作家以各種文學形式創作了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作品。(參見:哈萊姆文藝復興。)

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十年中許多傑出的美國作家都對自己的戰爭經歷深感幻滅。他們被美國文化的無知及其“清教徒式”的壓制所疏遠,常常被貼上“迷惘的壹代”的標簽(格特魯德·斯坦最早用這個詞來指代當時的法國年輕人)。為了追求更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環境和更自由的生活方式,這些作家中的壹些人移民到了倫敦或巴黎。埃茲拉·龐德、格特魯德·斯坦因和T.S艾略特都死在國外,但大部分較年輕的“流亡者”,如馬爾科姆·考利所稱【流亡者的回歸(1934)】,都在1930年代回到了美國,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和菲茨傑拉德的《夜還年輕》都是描寫兩個美國流亡者心態和生活方式的小說。在“激進的30年代”,即美國大蕭條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新政帶來經濟和社會變革的時期,壹些作家投身於激進的政治運動,而其他許多作家則在文學作品中觸及了當時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包括威廉·福克納、約翰·多斯帕索斯、詹姆斯·t·法雷爾、托馬斯·烏爾夫和約翰·斯坦貝克的小說,以及尤金·奧尼爾、克利福德·奧德茨和麥克斯韋·安德森的戲劇。參見:美國1930s:彼得·康恩的文學史(2009);《黑暗中的舞蹈:大蕭條文化史》,莫裏斯·迪克斯坦著(2009年)。

1939至今,當代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隨後莫斯科對所謂叛國罪的審判以及斯大林和希特勒在1939年簽署的蘇德條約,導致蘇聯* * *資本主義的幻滅,這在很大程度上終結了1930年代的文學激進主義..1991蘇聯的解體,給了少數在文化上仍然忠於蘇聯的作家最後壹擊。在隨後的幾十年裏,那些積極支持20世紀60年代+0930年代從工業經濟回歸農業經濟的南方保守作家,即平均主義的土地所有者,主導了新批評,代表了文學脫離作者生活和社會的普遍批評趨勢。在形式上,文學作品被認為是有機的和自主的實體。【參見:約翰·l·斯圖爾特(1965)的《時間的負擔:逃亡者與平等的土地男高音》。然而,享有聲望和影響力的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和萊昂內爾·特裏林以及其他被歸類為紐約文人的評論家,包括菲利普·拉夫、阿爾弗雷德·卡森、德懷特·麥克唐納和歐文·豪,仍然在1960年代從人性和歷史的角度看待文學作品,以作者的生活、氣質和社會環境為背景,以作品的道德觀、想象力和社會影響為評價標準。參見:浪子回頭:紐約學者和他們的世界亞歷山大·布魯姆(1986);利奇《20世紀30-80年代美國文學批評》(1988)第四章。關於美國文學理論和批評在1970年代及以後的激進的新發展的討論,見後結構主義。

回過頭來看,雖然1950這壹時期常被認為是文化壹致、安於現狀的時期,但這壹時期的標誌是出現了各種反對現存社會制度和傳統的充滿活力的文學運動:艾倫·金斯堡和傑克·凱魯亞克等垮掉派作家;荒誕文學的美國模式;黑山詩人查爾斯·奧爾森、羅伯特·克裏奧爾和羅伯特·鄧肯;紐約詩人弗蘭克·奧哈拉、肯尼斯·科赫和約翰·阿什伯裏。這也是自白詩盛行的時期,文學對性持極其坦率開放的態度。這壹時期出現了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在20世紀60年代+0930年代開始寫自傳體和虛構作品,但在20世紀60年代+0950年代之前只私下流傳),還有諾曼·梅勒、威廉·巴羅斯和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出版於20世紀60年代+0955)。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反文化運動繼承了以前的壹些創作模式,但叛逆的青年運動和對越南戰爭的激烈、有時甚至是激烈的反對將他們推向了極端和狂熱。關於這壹運動的討論,見:西奧多·羅紮克的《反文化的形成》(1969);關於這場運動的後續回顧,請參閱莫裏斯·迪克斯坦(1978)的《伊甸園之門: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文化》。看到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激進發展的非裔美國人文學作品在這壹階段。參見黑人藝術運動。

二戰後美國散文小說的重要作家有: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940年移民美國)、尤多拉·韋爾蒂、羅伯特·佩恩·沃倫、伯納德·馬拉默德、詹姆斯·庫爾德·科森斯、索爾·貝婁、瑪麗·泰蕾茲·麥卡錫、諾曼·梅勒、約翰·厄普代克、庫爾特·庫爾特·馮內古特、托馬斯·品欽、約翰·巴斯、唐納德·巴塞爾姆和e .詩歌創作的主要代表有:瑪麗安·摩爾、羅伯特·佩恩·沃倫、西奧多·羅特克、伊麗莎白·畢曉普、理查德·威爾伯、羅伯特·洛厄爾、艾倫·金斯堡、阿德裏安娜·裏奇、西爾維亞·普拉斯戲劇包括:桑頓·懷爾德,莉蓮·赫爾曼,阿瑟·米勒,田納西·威廉姆斯,愛德華·阿爾伯特,以及壹些後來的劇作家,包括山姆·夏普德,大衛·馬麥特,托尼·庫什納和溫迪·瓦瑟斯坦。在20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裏,許多最具創新性、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由屬於某個“少數民族”或某個民族文學群體(“民族群體”是由處於主流文化和社會體系中,並明顯具有與種族、宗教、語言、文化模式和民族血統相同特征的個體組成的)的作家創作的。然而,這些團體內外都有許多爭議。爭議的焦點在於,是將這些作家視為美國主流文學的壹部分,還是強調每個作家都是某個民族文化的參與者,都有自己獨特的主題、主旨和形式特征,這樣更公正、更準確。(參見:人本主義中的同壹性理論家。)這是傑出的非裔美國小說家和散文家拉爾夫·埃利森、詹姆斯·鮑德溫、理查德·賴特、艾伯特·默裏、格洛麗亞·奈洛爾、愛麗絲·沃克和托尼·莫裏森的時代,也是詩人阿米裏·巴拉卡(萊·羅伊·瓊斯)、格溫多林·布魯克斯、瑪婭·安傑洛和麗塔·達夫的時代;這是劇作家羅蘭·漢斯伯裏和奧古斯特·威爾遜的時代。對於流行詩歌模式的壹些發展,見:表演詩歌。)這也是馬昕墨·孟·西爾科(美國印第安人)、奧斯卡·胡羅斯和桑德拉·西斯內羅斯(西班牙裔美國人)、朱帕·拉希裏(東印第安人)、湯亭亭(湯亭亭)、譚恩美(華裔美國人)等傑出的少數民族小說家湧現的時期。參見:美國文學三種:奇卡諾文學、美國土著文學和亞裔美國文學系列:美國文學教師手冊,休斯頓·A·貝克主編(1982)。

1.美國華裔文學中的“雙重意識”

華裔美國文學在20世紀60年代非常繁榮。從李金陽的《花鼓曲》到譚恩美近年來出版的《沈魚》,華裔作品將華裔美國人描繪成兩種文化和兩個世界之間的“兩棲動物”。老壹輩移民有著深厚紮實的中國根基,很少懷疑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來到美國後,他們半封閉的生活環境使他們很大程度上脫離了美國主流社會。他們對美國文化的心理認同往往是緩慢而被動的,對自己的定位並不迷茫:他們是美國的中國人。新壹代的“美國制造”在美國文化的海洋中成長。他們自然積極地接受了美國文化,認為自己是純粹的美國人。然而殘酷的現實表明,他們都是美國人,都是中國人,但他們並不完全屬於任何壹方。無論個人意願如何,都無法超越“華裔”的範疇;在很多被種族偏見蒙蔽的西方人眼裏,“中國人”永遠是貧窮、落後、愚昧的代名詞。西方天堂裏不應該有華人的席位,雖然這些華人也是美國公民。這壹點被張沖教授評論為散居民族的跨民族、跨文化的跨國性特征所致。它們往往體現為無形的源文化,源意識與顯性的現代文化和現代意識的分裂和沖突,某種程度上的身份不確定性,某種“雙重身份”或“雙重意識”。

美國文化價值觀的中國青年和中國文化價值觀的中國父母之間的沖突最能體現這種雙重意識的碰撞。老壹輩移民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經驗,深信在白人至上的社會,華人子女必須出類拔萃,才能有立足之地和成功的希望。所以他們嚴格管教孩子,甚至為了孩子的未來犧牲自己。這就是《喜福會》裏的母親們如何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盡力主導女兒的生活,盡力安排女兒的未來,但遇到的卻是女兒公開的叛逆或消極的反抗。母女朝夕相處,卻形同陌路;他們踏在同壹片土地上,卻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樣,存在於兩種文化傳統沖突中的代溝變得更加不可逾越。譚恩美《喜福會》(1989)和《竈神之妻》(1991)中的母女沖突,說明第壹代華裔移民強烈的“中國情節”與在美國長大的女兒們的叛逆心理格格不入。對於老壹輩人所珍視的“中國根”,他們既不了解,也不感興趣。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是壹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裏的壹些不可思議的習俗。湯亭亭和譚恩美的小說都強調第二代移民逐漸疏離了印在他們皮膚上的中國文化,並有意識地突出了他們融入美國白人主流文化的願望。

2.東方主義視角下美國華裔文學的“他者”形象。

在以白人為中心的權力話語下,華人在美國的奮鬥史和生存史成為壹部被隱藏和被壓抑的歷史。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在《中國佬》第三章《內華達山脈上的祖父》(Grandfather on the Sierra Nevada)之後用了8頁篇幅講述排華法案,列舉了1868至1978年美國政府逐年頒布的排華法案及相關重大事件,明確指出了美國政府歧視和迫害華人的歷史以及排華法案的荒謬性和不合理性。白人中心的權力話語影響著他們對華裔美國人的描述,華人的歷史可以被扭曲、改寫或隱藏,以符合白人至上論下的權力話語。

賽義德的東方理論體現了西方白人強勢文化對中國文學弱勢文化的排斥和壓迫。根據賽義德的描述,東方主義有兩層含義:第壹層是指基於東西方本體論和認識論差異的思維方式;第二層含義是西方長期主導和重構東方,話語權的方式是1。所以,基於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所謂的東方主義就成了西方對東方世界的無知、偏見和好奇而發明的壹種神話。東方主義作為西方人對東方根深蒂固的偏見和認知體系,實際上是西方帝國主義試圖控制和支配東方而創造的人為虛構的產物。從福柯的話語理論來看,這是權力的產物,是壹種知識權力或者文化霸權主義。賽義德將東方視為“他者”,通過話語霸權建構壹個與西方完全對立的“東方”,從而證明西方文明是體現理性、道德、正義的優越文明,從而可以公然對東方進行殖民。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意識將其他少數族裔的文化邊緣化、淡化和女性化,使他們無法與其他族裔的文化進行平等意義上的對話,更無法像多元文化主義倡導者所倡導的那樣,在美國這個所謂的自由平等的國度裏* * *生活,* * *生存,* * *共同發展。華裔美國文學說到底還是後殖民理論意義上的“雜交”文學品種,是在中西文化傳統結合基礎上的創新。長期以來,主流社會對中國男性形成了壹種概念性的印象:他們是美國社會的路人,永遠是外國人;不是餐館、洗衣店或者白幫傭,做女兒的工作,沒有男人味;習慣了聽天由命;他們沈默而神秘。對中國女性的態度可以從黃玉雪的自傳體小說《五個女兒》中反映出來。這個中國小女孩在學校被欺負。白人男生罵她中國,還朝她扔黑板擦。而當文章中的女主角即將大學畢業時,安置辦的工作人員對她說:“妳要是懂事,就去中國的事務所找工作吧。妳在美國商會什麽也得不到。無論如何,妳必須知道,太平洋沿岸的種族偏見對妳非常不利。”

為了拼命迎合主流文化進入美國主流社會,以哈金為代表的美國華裔作家刻意將自己的話語東方化,試圖拋棄和隱藏中國文化的身份以取悅西方觀眾和市場,西方主流文化也因此鞏固了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和西方對東方的話語霸權。在小說《等待》中,哈金把淑玉描寫成壹個能挑能扛的好農民,卻把她包裹在三寸金蓮之中,這對東方學家來說,是中國傳統女性的象征和縮影。在他的短篇小說《日光》中,男性的價值完全等同於性能力,並通過穆瑩的描寫,將脫離時代背景的女權主義者等同於無恥的妓女。哈金“閹割”男性,以迎合西方主流認為東方男性女性化的觀點。這使他獲得了1993的凱恩圖書獎和1995的卡特將軍獎。哈金用“真實”的聲音講述了中國女性的故事,但這只是為了迎合西方女權主義的興趣和東方主義的期待而創造出來的怪物。因此,美國華裔文學中的“他者”形象是被“發揚光大”的。

3.美國華裔文學中的國家形象。

為了抵制美國白人主流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貶低、排斥和曲解,華裔美國人大力弘揚中國文化,尋求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認同。華裔作家的作品確實嫁接了中國文化,最典型的女性形象就是湯亭亭在《女勇士》中對《婆婆紋身》和《花木蘭傳說》的融合改編。作為美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湯亭亭的《女勇士》是美國華裔文學發展的壹個重要裏程碑。湯亭亭在創作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雖然是透過美國文化的面紗,但卻留下了壹些幽靈、交融和誤解。這是由於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美國華人後裔,大多從前輩的故事中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他們變得模糊起來,把自己視為美國社會固有的壹部分。最後,馬克辛·洪指出,美國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獨特的華裔文化也是這壹文化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該被輕視和排斥。

將美國文學劃分為便於討論的歷史片段或“時期”,不像劃分英國文學時期,可以獲得文學學者的知識;參見不同時期英國文學的劃分。保羅·勞特的《重建美國文學》( 1983)中的許多大學教學大綱調查和a .拉馮·布朗·魯夫和傑裏·w·沃德的《重新定義美國文學史》( 1990)都證明了(特別是自從人們努力公平地對待女性和少數族裔作家的作品以來),最近,壹些教授美國文學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和教師只是將他們的研究按日期分段,而沒有附上每個階段的名稱。但壹個顯著的趨勢是認識到重大戰爭在標誌文學重大變革中的重要性。正如學者庫欣·斯特勞特(Cushing Strout)所評論的那樣,這種趨勢“表明,在美國的政治歷史中,有壹種比在具體的文學或文化類別中更明顯、更令人信服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