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屈原在詩歌創作上有哪些突出貢獻?

屈原在詩歌創作上有哪些突出貢獻?

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從集體唱和到個人原創的新時代。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的詩人和政治家)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或公元前339 ~ 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湖北宜昌市楚國丹陽人,姓糜,姓屈,名平,字原;而且由於雲名規整,所以靈字壹般,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先的後代。十幾歲的時候,我受過良好的教育,知識淵博,雄心勃勃。早年,他被楚懷王信任為左土,兼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他主張“美政”,主張對內提拔人才、任用人才,完善法度,聯合外力抗秦。被貴族們汙蔑,先後被流放到漢北和元香谷。秦大將白起攻打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溺死於汨羅江,壯烈犧牲。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開辟“香草美人”傳統的《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者,被譽為“中國詩歌之祖”、“詞之祖”。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從集體唱和到個人原創的新時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和《田文》。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影響深遠。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維會通過決議,認定屈原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

主要成就

文學成就

屈原是壹個詩人,只有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壹個以文學聞名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又稱“騷體”)的文體,被譽為“披衣詩人,非壹代”。根據劉向、劉欣的校勘和王逸的註釋,屈原作品共有25部,分別是《離騷》1、《田文》1、《九歌》11、《九章》9、《遠遊》。根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的話,招魂有1件。有些學者認為《趙達》也是屈原的作品。但也有人懷疑《征途》後面的章節和《九章》中的部分章節不是屈原寫的。據郭沫若先生考證,流傳下來的屈原作品有23部。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1篇,《田文》1篇,《招魂》1篇。

總的來說,《離騷》、《田文》和《九歌》可以看作是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遊》、《蔔居》、《漁父》、《招魂》、《大招》在內容和體例上都可以與《離騷》歸為壹類,且大多有據可查,意味深長,重在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離騷》是屈原用自己的理想、經歷、痛苦、熱情乃至壹生鑄就的壯麗詩篇,閃耀著鮮明的人格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焦點。《田文》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創作的壹首詩,集中體現了作者的學術造詣和對歷史、自然的看法。《九歌》是屈原加工潤飾的楚國祭神樂曲。在人物感情的表達和環境氛圍的描寫上充滿了生活氣息。但它是世代或神靈的表達,而不是作者的自我抒情,更多地表現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和《九歌》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的作品與神話密切相關。很多虛幻的內容都是由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也是壹個關註現實的詩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現實社會的各種矛盾,尤其是揭露了楚國的黑暗政治。

屈原作品的風格明顯不同於《詩經》。這與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民俗差異有關。當時北方已經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國還有氏族社會的遺風,堅韌活潑,不受禮法約束。所以表達男女之情和愛國之情是如此直白,所用的素材是如此豐富,什麽都能跑到筆底。寫人與神的愛情,寫瘋人,寫古代歷史傳說,寫鬼神同遊,所有的神在民間都有普通的人性,神只是超出普通人的人。他們使作品看起來明亮,充滿情感,無拘無束。這類作品表現出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點。從體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無論是《詩經》還是南方民歌,多為短篇小說,而屈原發展成為壹個長篇巨制。僅《離騷》就有2400多字。在表現手法上,屈原巧妙地將賦、比、興結合起來,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生動地表現抽象的道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系。在語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詩經》中的四句格局,每句話五、六、七、八、九字不等,還有三字句和十字句。語法參差不齊,層次靈活。“Xi”壹詞和虛詞如“之”、“於”、“乎”、“兒”等常用於句末,以協調音節,產生抑揚頓挫、歌唱和嘆息的效果。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創造性。

屈原的作品,在楚人建立漢朝都城關中之後,影響更大。隨著《楚辭》的不斷學習和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成為楚。新五言詩和七言詩都與楚騷有關。漢代賦作家都受到楚辭的影響。漢代以後,歷代都有“少騷”作品問世。作者經常用屈原的詩來表達自己的障礙,甚至用屈原的經歷來比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還有詩、歌、詞、曲、劇、秦詞、大曲、劇本等。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如《屈原肖像》、《九歌》、《九吐溫》等。,也難以計數。所以魯迅稱屈原的作品“傑出”,“其對後世文章的影響甚至在三百篇(詩經)之上”(魯迅《中國文學史大綱》)。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為他寫過《雷電頌》,紀念他的事跡。

屈原作品想象力豐富,詞風恢弘。《離騷》中運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把太陽、月亮、風都調動到詩中,使詞非常豐富多彩。他還突出地描述了三次找女人表達自己熱情的故事。他善於用美貌和香草來形容壹個紳士。壞木頭和臟草是惡棍的隱喻。通過對比的手法,把國王信任,叛徒當權,愛國者無法報效國家的場景寫得惟妙惟肖。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把對理想的熱情追求融入了藝術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風激楚是屈原楚辭的風格。屈原被肖驍排擠陷害,使得曾經非常信任他,依靠他改革自強的楚懷王對他產生了懷疑,甚至疏遠流放。楚襄王上臺後,更加昏庸,政事日益腐敗。楚國當時面臨亡國危機,迫害像屈原這樣的愛國者。詩人正直的品格,高尚的人格,愛國的行動,都成了罪惡。他把憤怒的情緒變成了詩歌,形成了壹種情調。這種情調在九章中是非常強烈的。

屈原的作品也運用了壹系列的比喻手法來表達他的感情。比如他用花和草藥來形容壹個高貴的紳士;用臭東西和蕭艾比喻叛徒或不忠誠的小人;佩戴香草象征著詩人的道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手法,使現實中的忠、醜、善、惡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了凝練無窮的藝術效果。

比如《喪》開頭就說:“帝命不潔,非民震。民隔而失,方仲春東移。”詩人對國家的毀滅和人民的分離的痛苦感到非常憤怒。出他獨特的怪升、憤怒、蒼涼和冷酷的詩歌。他在多首詩中對當時的社會不重視人才,認為自己無能表示極大的憤慨。詩人生氣了,流露出壹種悲憤的情緒。屈原的楚辭雖然充滿了情調,但卻因其胸襟寬廣,感情深厚而有著深刻的意趣,讀來並不覺得輕佻或輕浮。這種濃厚的興趣,深深地蘊含在他所寫的各類詩歌中。且不說《離騷》中所表達的深刻的愛國熱情和詩人對國家、民族的涓滴赤誠之情,深深觸動讀者心弦的,就是《田文》中那首由設問構成的怪詩,在設問中蘊含著相當深刻的思想,充分顯示了他的博學與智慧。它豐富了詩歌的趣味,精於精神和理論,給讀者以美的啟迪。

作為壹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從集體唱和到個人原創的新時代,而且他的新詩風——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詩歌創作開辟了壹個新的天地。所以後人把《楚辭》和《詩經》合稱為《詩經》。“風”與“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也影響了漢賦的形成。

政治成就

政治理想

第壹,美國提拔人才、賦權於人的政治思想

屈原的作品記錄了他對“美麗政治”理想的堅持和對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鬥爭。他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有所體現,即“養才賦能,惟行而不相當”(《離騷》)。所謂“興才賦權”,就是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治理國家,反對世俗,限制舊貴族對權力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和小販寧啟的歷史故事為例,說明不分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順繩而不蠻”,就是修法度,即法不貴,限制舊貴族的特權。

屈原雖被流放甚至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興亡、人民疾苦為念,希望楚王悔悟,奮發圖強,成為中興之主。他知道忠於誠實坦率會招致災難,但他總是“忍著卻不能放棄”;知道自己面臨諸多危險,在“用楚料”的時代,他本可以去他國尋找出路,但他卻不肯離開楚國。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誌。

第二,作為憲政秩序的改革精神

屈原主張改革、提倡法制的立場是由他自己的作品所證實的。“善於治亂”的屈原知道,要使自己的祖國富強,就必須像當時其他國家的維新派壹樣,革新政治,推行法制。在《離騷》中,他向當時的楚國國君王懷提出請求,說:“何不改此度,而顧強者?”騎馬疾馳,來找我的向導。阿清詩人屈賦說:詩中的“莊”指“美政”,“穢”指“汙政”,“度”指舊法。馬茂元也說:“棄穢,就是棄楚腐敗黑暗的政治法律,加以改造。這個度指的是現行的政治法律。“他要求楚王實行美式政治,拋棄汙穢的政治,改革現狀,廢除舊制度,並堅定地表示要做這場改革的馬前卒和先鋒。屈原的改良主義者的立場在這裏表露無遺。在另壹首詩《懷古》中,屈原描述了自己進行改革的具體實踐:“懷古而信之,受命詔示未來。報效第壹功德照耀下壹功德,覺法度之嫌。國家富強立法,是大臣,是天。“他說他的改革首先是由楚懷王下令的;二是“先立功”——繼承前人創新者的遺產;第三,著重於“知法之疑”——建立新的法律體系;第四,旨在實現國家繁榮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運動。

第三,統壹的最終目標

“尚法”和“尚賢”不是屈原的目的,而只是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麽?《離騷》中對此也有簡要描述。《離騷》說:“我忽然跑了,我跟在前王的腳跟上。”他還說:“過去三次的純凈,是因為有許多香味的存在。.....皮堯舜的耿介西說,他要走小路,走大路。.....唐昱伸出手去尊敬Xi,也是這麽說的,不過還不錯……”"更重要的是,我對黃宇的失敗感到悲傷. "這些詩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在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的戰爭中,使楚國不喪失實力,通過努力獲得大獲全勝,最終統壹中國;使楚國國君追,取武之利,取堯舜之利,取法於之湯,超越文武,建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就是壹般批評家所說的“大壹統”思想。這種“大壹統”的理想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

改革措施

為了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屈原積極輔佐變法,並堅持對外聯秦,壹度出現國富民強的局面。關於這次變法的內容,《史記》、《戰國策》都過於簡略,讓人看不到全貌,但楚史專家唐經過繁瑣嚴謹的考證,將屈原的變法總結為六條:

第壹,獎勵耕田的目的是增加稅收,富國富民,獎勵戰役是加強軍事戰略裝備;魏陽和吳起的變法都是這樣,無論是種地還是出征,都讓百姓很期待。只有建立獎懲制度,公務員和人民才會願意為職稱的晉升盡心盡力。

第二,是功過問題。戰國時,首倡尊賢下士,使魏成為戰國初期壹百多年來的第壹個統治者。第二,要推齊國的齊桓公(齊威王的父親),齊桓公開了夏姬學校,作為延攬人才的學習殿堂。在齊威王時期,夏姬學派仍然是全世界學者渴望超越大梁的地方。此時屈原改革正當其時,卻與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形成鮮明對比。十年後,戰國時趙國強盛,楚國弱小卻逐漸蕭條。

第三,反屏蔽。也就是說,要打破君主與臣民之間的溝通障礙,使楚王下達的命令能夠準確、即時地傳達到官員的辦公室,官員的辦公室也在第壹時間將皇宮下達的命令傳達給普通民眾;讓楚王與百姓交換所需物資,打破楚王被應聲蟲包圍的局面;君主能清晰生動地了解民生疾苦,不聽偏信。而被攝者的意見也可以高速到達天堂。

第四,取締親信。鑒於楚國貴族與舊族之間往往為了私利相互勾結;攻擊持不同政見的部長和工人。因此,應該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約束和消除。

第五,人生獎懲。無論是著名的法家商鞅,還是軍事家吳起,都註重用嚴格的法律來約束士兵的功過是非。在變法問題上,屈原綜合了法家和軍事家的精華。

第六,移風易俗。屈原對楚國的不正之風深惡痛絕,每壹個能言善辯、口若懸河的老臣子都不惜損害國家的主題利益來鉆空子。這次變法也從法律形式上遏制了楚國的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