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原名郭開真,四川樂山沙灣人。他小時候上學,從65438到0906進入嘉定高等學校,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他去日本留學,期間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羊的悲哀》是他的第壹部小說。1965438+寫於2008年初夏的《死亡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五四運動爆發時,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夏社,投身新文化運動,著有《鳳凰涅槃》、《大地》、《我的母親》、《爐中的煤》等詩歌。1921年6月,他與程、、郁達夫等。組織了壹個創意社團,編輯了《創意季刊》。1923年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刊》和《創造日》。從1924到1927,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英》、《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左翼聯盟”東京支部的活動。1938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壹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六部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本評論性的書,《青銅時代》和大量的散文、隨筆和詩歌。
新中陽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文教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第壹、二、三屆全國文聯主席,中國產黨第九、十、十壹屆中央委員,第壹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副主席。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武則天》、《李白》、《杜甫》等。這期間,郭沫若寫了許多迎合時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後人的批評,理論專著《李白杜甫》更是令人心寒。因此,郭沫若成為中國文化界的人格反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