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由中國教育家、作家夏丏尊、葉聖陶兩位先生共同撰寫,出版於1934。當時,兩位先生覺得沒有適合中學的語文教材,於是有了寫壹本專門講閱讀和寫作的書的想法,既適合中學生,也適合中學老師。
雖然是給中學師生看的書,但在所有讀者眼裏,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僅是壹本教閱讀和寫作的書。首先,它在講故事方面的創意,在今天的寫作指導書中,還是“前所未有”的。其次,除了簡單實用的寫作指導,就是可以拆分組合反復咀嚼的活的寫作模式。最後,書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就像壹場“滿漢全席”,能讓人在學習寫作的同時享受壹場精神盛宴。
下面我就從故事開始;文學榜樣與文學素養盛宴;從寫作生活的三個方面來分析這本書。
《文心》與壹般的讀寫指導手冊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以故事小說的形式寫出了實用的讀寫知識,就像廚師用音樂解讀烹飪技巧,用觸摸的機器學習烹飪的竅門;再比如園藝師用電影來講解栽培和種植,如畫的畫面壹點壹點地展現要點。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只要打開,就像三天聽到壹首深入人心的歌,看到壹部引人入勝的冒險電影,讀到壹本曲折跌宕的有趣小說,讓人欲罷不能。
寫作是壹件枯燥的事情,寫作指導手冊更是枯燥。然而,在兩位文學大師寫的“小說”中,所有關於閱讀、寫作、寫作的知識都蘊含在滑稽或深刻的故事中,貼面上的所有知識點都像生命壹樣,在讀者心中生根、成長。《文心》是壹本有故事、有生活、有溫度的寫作指導手冊。
這本書有32章,每壹章都是閱讀和寫作的壹個知識點。這32個知識點就像夏丏尊、葉聖陶的內功壹樣,壹點壹滴、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讀者。
和我們看的武俠小說中的章節標題壹樣,《文心》中三十二章的標題也是相當有故事性的。比如第壹章“我突然成了大人,成了古人”第九章“醫院裏的文章”第十八章“我要滿足我的需要”第十九章“我還想看壹本無字寫的書”...還沒打開正文,就已經被這幾個標題“壹看就很有故事”吸引住了。
作為壹本使用說明書,故事化的標題率先打破了《使用說明書》刻板、嚴肅、方方正正的“莊重”,牢牢吸引著讀者的眼球。試想壹下,如果壹個中學生讀到《說明書》這樣壹個標新立異又很有趣的標題,他能不感到驚訝和好奇嗎?我怕我感覺像是被成千上萬的蟲子撓壹樣,心裏癢癢的!
當我們真正翻開文本,壹幅寫滿了寫作“幹貨”的故事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讀者從踏足其中的那壹刻起就無法停止追逐。
《我忽然成了大人,成了古人》開頭是周樂華和張達文預習語文老師王老師布置的作業——魯迅的白話《秋夜》和文言文《登泰山》。
眾所周知,魯迅的文章往往是尖酸刻薄的。雖然三言兩語,卻蘊含著巨大的意識形態批判浪潮,壹個成熟的成年讀者未必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對於初壹學生來說,魯迅的文章無異於“大自然的傑作”。他們怎麽能看懂呢?
第壹章雖短,卻能引導讀者壹步步進入故事,跟著故事中的眾生壹起思考——從討論到啟發,再到解惑。兩位先生通過周樂華父親的親身經歷的引導告訴讀者:文學作品是分時代的,想看懂壹部作品也很正常。不僅是魯迅的作品,還有五經,稍微遠壹點的。
如果看不懂,為什麽要看?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中學生,也困擾著所有喜歡閱讀的人。兩位先生告訴我們,要看不懂的書,重要的是從文本中獲取經驗,學習經驗的方法。
用故事講知識在這本書的幾個章節中非常突出:
第六章“知、情、意”:東北“九壹八事變”後,周樂華、張大文等5名學生準備在《抗日周刊》評論欄寫壹篇抗日文章。通過王老師的指導和五個學生的建議,他們終於順利完成了任務。結合時事,從知、情、意三個方面教會我們如何寫文章。
第七章《日記》以周樂華和父親去上海出差的曲折和驚世駭俗的戰爭為契機,引導和論證如何寫好敘事。
第十章“印象”用張大文、周樂華和父親爬山時的所見所聞,說明了遊記兩種寫法的異同。這壹篇從具象中解析出無形的“敘事”和“印象描寫”,給讀者這兩種寫作方式最具體、最生動的體驗,真是太精彩了。
……
書中每個故事都恰如其分,妙趣橫生,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贅述。兩位先生能如此輕松自然地把條條框框編成壹個精彩連貫的故事,說明他們文字的內力是渾厚而深刻的!另壹方面,以故事小說的形式進行引導的做法,恰恰是這種強大而深刻的技巧的表現。有了這樣的內力,才能在頭腦中醞釀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樣創新耀眼的想法!
實用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寫作事半功倍,這樣有趣具體的指導方法更是難能可貴!
就像壹部好的電影,它不僅講述了壹個精彩的故事,也讓攝影師和音樂愛好者享受到了它的每壹幀,每壹段配樂。《文心》就是這樣壹部值得珍藏的“電影”。妳可能不是中學生、老師或需要寫作指導的人,但只要妳是讀者,它就壹定會是值得珍藏的“孤兒書”之壹。
什麽是模型?是壹個可以復制的樣本。既然是指導寫作的手冊,教會讀者如何寫作才是最終目的,那麽它本身就應該是文學範本。就像壹個美妝博主,要在教粉絲化妝的同時展示自己的功力,而教學視頻的最終產品必須有壹個成功的美妝。
這壹點在其他寫作指導中往往被忽視,往往只註重教學指導,而忘了把自己的示範作用呈現給讀者。文心做到了,不僅引人入勝,可讀性強,而且是寫作的最佳範本,是讀者臨摹的樣本。它有導向作用,也有長久的味道。
很多人對美言有壹些誤解,以為只有華麗的詞或者晦澀的詞或者文體才是美言。在這本書裏,夏丏尊和葉聖陶先生給了我們最好的示範——文字的美從來與它的外衣無關,只要恰當,即使是簡單的文字也同樣美麗,讓人忍不住反復閱讀。
書中描寫樂華和大文壹起寫信時,有這樣壹個環境:
壹句看似簡單的話,放進書裏,頓時讓人感受到環境的安靜和孩子們的專註。
第八章“詩”中有這樣壹句話:
當時樂華和大文正在討論陶淵明的詩。周家陷入了失業和無收入的困境。周梅叔叔無事可做,只是把他的感受寄給書籍和詩歌。其子周樂華受家庭影響,有學習陶淵明、避居農村的消極思想。這句話很巧妙地描述了環境。夕陽、半窗、柳影、玻璃窗、陶詩都讓人感受到了寧靜的美,為讀者描繪了壹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就像電影裏的壹幅美麗畫面。同時,這也襯托了周梅的不滿足和厭倦的心情。
沒有多余的文字,就十幾個字“他剛從80多度的陽光下走來”為讀者勾掉了壹個熱氣騰騰、汗流浹背的少年。
《文心》沒有華麗的辭藻,所有的文字都通俗易懂,卻能讓人時不時停下腳步,讀出優美的句子。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用紅黑筆標註了各種符號:橫線、波浪線、雙線……只是因為值得標註的句子太多了。
文心不僅指導寫作,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在指導寫作的同時,能培養讀者的文學素養,陶冶個人的氣質和心性。在文學素養方面,兩位先生在閱讀、寫作、生活方面都有不同尋常的見解、理解和體會。
在第五章“小書櫃”中,提到:
並不是書讀得越多越好。雖然是相對於中學生來說的,但是對於日新月異,生活節奏快,時間有限的我們來說也是非常適用的。書中有非常實用經典的參考書單,中外小說故事,古詩詞等。,對於初學者或者中學生來說非常有用。
其次,該書主張讀者在寫文章之前,要善於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印象最深的是印象和觸發兩個章節。印象中,作者從樂華、大文、舒眉的眼中直接看到和想到的具體事物,結合柳宗元《小石塘》中的壹句“望池西南,蛇在鬥,明滅可見”,頓時讓讀者仿佛看到了美,有所感悟。
所謂觸發,就是從壹件事感受到另壹件事。寫作的方式不僅在文字上,也在生活中。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生活中的觸發器就像作家的靈感壹樣,比如樂華記錄的幾個觸發器:衣領袖子想到的領導;半夜雞叫想到的革命者的呼號...用心去理解生活,是捕捉寫作素材最有效的方法。
“除了有文字的書,多註意閱讀沒有文字的書,在眼前獲得新的觸發。”在外物中感悟人生,從而提煉文章,不正印證了曹雪芹所說的:事在明處,萬物皆學,人之悟性為文章嗎?
這裏不僅有戰火中渴望學習的熱血青年;鐵廠有研修生因為家庭變故無法繼續上學,但依然沒有放棄學習;有年輕情侶因為壹句無心的話吵架,以至於半年沒說話...《百味人生》是這本寫作指導手冊中壹抹意想不到卻真實的繽紛色彩。
故事中除了引導,還有對人生的思考,是大師們對年輕壹代的精神培育和鑄造。
第六章,五人編輯組把抗日文章寫好交給王先生後,王先生是這樣說的:“洋人譏笑我們中國是文字之國,我們只能用文字抗敵。每個人都應該感到羞恥!”五個人就像背上澆了壹盆冷水。看到這句話,不是只有他們覺得被潑了冷水。每個讀者都應該在家。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學習知識是必須的,但精神思想建設不能放松和忽視。負責教學的兩位老師,即使在指導寫作的時候,也不忘教導學生要想清楚如何為國家做貢獻,報效祖國。這是什麽老師的責任!
周樂華因為父親失業,經濟困難,無法繼續上學,只能離開自己的好學習夥伴,進廠在壹家鐵廠做見習。樂華從壹開始就意識到“真正想學習的人不壹定要去上學”。最後,他白天在工廠工作,晚上學習制圖、計算公式和材料。課余時間,他不斷從同學發來的講義中學習學校裏的知識,壹步步錘煉自己,超越同齡人。
樂華這個有著特殊經歷的學生的描述,其實是兩位先生在給每壹個可能看這本書的人上壹堂關於閱讀和社會的課。畢竟在那個社會動蕩,人民貧困的年代,真正能安全上大學的人並不多。樂華是君子塑造的形象。它告訴我們,雖然生活不壹定穩定,但生活是靈活的,有彈性的。只要妳有積極的心態,生活最終會由妳主宰。
當綠色的初戀出現在文中時,就像聞到了壹杯咖啡中新鮮的檸檬的味道,讓人感到驚喜和新奇。兩位大師絲毫不避諱少年的“愛的種子”和豆蔻特有的天真與青春。
文中描述了大文和金花尷尬冷戰半年,然後通過新體詩和好。很奇怪,大師們對待初中生戀愛的態度是如此的自然。
妳不會想到裏面有早戀這個詞,因為兩位先生根本不認為十幾歲的戀愛是“早戀”。在他們的認知中,青少年的愛情種子是情感發展的自然狀態,是不需要壓制和批判的自然現象。愛情不分年齡,自然的感情應該得到尊重。
這是現代家長和老師應該正視和學習的壹點。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不僅是寫給學生和老師的,也是寫給每壹個已經為人父母或者未來將要為人父母的人的。
如果把寫作比作壹部電影,文心就像壹部傳授電影制作知識的電影。因為“導演”和“演員”太厲害,所以被拍成了奧斯卡電影。不,不,它不僅僅是奧斯卡獲獎影片之壹,它是奧斯卡本身,是人們達不到的最高標準,是人們推崇的絕對典範。被譽為“最美語文書”,絕非虛名。除了大師的寫作指導,在故事中也是壹場文學與人生哲學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