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傳統史詩有什麽特點?

傳統史詩有什麽特點?

是指以歷史題材為吟誦對象的詩歌創作。大多是寫對特定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感受或感悟。《詩經》、《離騷》中都有這樣的作品,詩歌史上第壹部真正的史詩是東漢班固的《詠史詩》。

關於詠史詩

“以史為鑒”是唯物史觀的觀點,這壹直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五千年二十四史,真的是世間少有,古跡多,人物浪漫。它們壹直為文學藝術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繪畫、雕塑、小說、戲劇、散文、詩歌乃至今天的影視作品,到處都有史料。藝術家直面現實生活,或從對史實的思考中生出許多遺憾和許多諷刺,或從對史實的研究中生出許多聯想和許多假設。詩人的感情是最豐富的,詩人對歷史的研究和思考更有感情,形象更鮮明。這就是為什麽關於懷舊的詩詞比那些精辟的歷史文章更有吸引力,流傳更廣的原因。

劉大姐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說,“詠史始於班固,但只詠史事,不聯系自己。”魏晉時期,左思寫了八首詠史詩。《世說新語文獻》記載,鎮西將軍謝商周經過牛渚,在壹個月夜,聽到客輪上有人吟詩,派人審問。是袁弘在吟誦他自己的詩《歷史頌》。唐代詠史詩創作蔚然成風,出現了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傑出的歷史學家。

追思往事,吟誦史詩,首先意味著詩中有歷史,或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或歷史遺跡。因為是詩,是文學作品,所以詩中的“歷史”不壹定要和史書上的壹樣確切。《壹真齋詩說》說,“吟誦史詩不必參考事實,可以看古人的名著。”比如蘇東坡前後的《赤壁賦》和念奴嬌的《赤壁懷古》都提到了赤壁之戰,但後人對蘇東坡是否去過歷史上的赤壁古戰場有大量的爭論。其實就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而言,這種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蘇東坡是在吟誦歷史,而不是記錄歷史。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懷舊可以扭曲和篡改歷史。詩人作為壹種藝術創作,要想在有限的空間裏描寫歷史,抒發感情,就需要創造壹個更集中、更典型的環境和意象。這就是李商隱史詩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原因。如《漢宮詞》:

青鳥西飛不歸,王與王在靈臺。

朝臣最渴,也不給金莖壹杯。

這是首富的壹首具有社會意義的史詩。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空靈的方式將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編織在壹起。前兩句是童話,道出了漢武帝癡迷神仙的如意算盤。三四句是歷史故事,描寫漢武帝壹心求仙不求德的思想和行為。詩人用形象說話,不加評論。再比如《詠史詩》:

北湖南麓水長,旗降百尺。

300年來,我也做過同樣的夢。中山的盤龍在哪裏?

這是李商隱史詩的代表作之壹。它只用了28個字,通過六朝新陳代謝的史實來表達他的感受,說是史實,因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確實是六朝故都,“壹根百尺降旗桿”顯然不是歷史場景,更不可能是六朝王用百尺長桿降旗。但是,無論作者怎麽寫,這都是史詩中的歷史,是壹部藝術史。所以,在欣賞有關往事的詩詞時,既要關註相關的歷史,又不能過於拘泥於史實。更重要的是要欣賞作者塑造的藝術形象。

詩人常常不寫關於過去的詩來表達古人的思想。他們往往將歷史事實與現實相扭曲,或感悟個人經歷,或評論社會政治。借古諷今是壹種常見的表達方式。如都城金陵古城,西晉、宋、齊、梁、陳,歷史都很短,在他們悲憤仇恨的史實中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因此,金陵懷古幾乎成了史詩中的壹個專題,成了國運衰微時關心政治的詩人的共同主題。如劉禹錫的《金陵懷古》:

潮滿冶和朱成,太陽斜征亭。

蔡周新草綠,幕府老煙綠。

繁華與浪費,是人事、山川、空地勢造成的。

後院有歌,苦不堪言。

詩的前兩聯只是指出了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勝,以此來暗示時代興衰的原因。後兩個聯想,通過討論和感慨,提出了國家存在,但道德未危的絕妙意見,暗示當時的統治者依仗關中山河之危,縱情聲色,正在步六朝滅亡的後塵,意味深長。再如文的《路過陳琳墓》:

曾經看到過清朝歷史上的壹個遺產,今天飄在這個墳頭上。

詩人有靈就該認識我,暴君無主就會可憐妳。

石林葬藏春草,銅雀臺在黃昏雲影映襯下蒼涼。

別怪我憂郁,我想學書法和劍去參軍。

這首詩表面上是對古人的贊頌,實際上卻表達了人生閱歷的感受。建安七子之壹的陳琳,擅長章士表。他曾為袁紹效力,為袁紹起草反曹操的檄文,後來回到曹操那裏,曹操不忘前嫌,重用他。軍事證書很多。全詩貫穿了詩人本人與陳琳在不同時代、不同經歷中的對比,表現了詩人因“獨霸才情,無主”而產生的生不逢時之感,懷揣過去,寄希望於遠方。

詠物詩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壹個重要範疇。它直接以歷史人物和事件為歌唱主題,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壹些評論或見解。

史詩和文史賦,屬於邊緣詩歌的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