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理清情節線索,了解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叛逆精神。
第二,學習這首詩在敘事和寫作上的藝術特色。
知識焦點
第壹,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命運和性格,是全詩的主題。
二是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以及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第三,偏義古今字復合詞的特點,“向”字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
學習障礙
詩歌中的闡述、比較和趣味技巧。
方法指導
這首樂府詩很長。請參考註釋來理解具體詩的意思,並閱讀全詩。了解故事梗概再分析人物,重點是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劇意義;並了解敘事和寫作中的主要藝術手法。
介紹和分析
壹、思想內容:
《孔雀東南飛》這首詩可能從建安開始就在群眾中流傳,經過三百年的口口相傳,直到六朝才成為我們所見。所以,雖然經過了文人的加工,但民間文學的特征依然顯著。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期,儒家禮教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發展到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有“七出”、“天下父母心”等條條框框。
“天下無父母”,這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個時代的氛圍下,在焦木的傲慢下,焦仲卿敢於站在劉蘭芝壹邊,說明“與劉蘭芝同枕,與他為友”的堅定態度實在難能可貴。
全詩通過對劉蘭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劇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反抗壓迫的精神,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受迫害者的無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愛情生活的強烈願望。
按照故事發展的線索,全詩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壹部分(第65438段+0-2)蘭芝的自訴。(開頭,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第3-12段)宣誓。(發展,推進矛盾,繼續發展)
第三部分(13-22段)被迫再婚。(繼續推進矛盾)
第四部分(第23-32段)是殉情。(高潮,矛盾達到頂點)
第五部分(第33段)鴛鴦與明。(結尾,化解矛盾)
《孔雀東南飛》擅長敘事,而且是擅長敘事。它在事物中包含感情,它使事物再次發生,情境融為壹體。結構藝術非常精美。這首詩在結構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兩行並行,交替前進。詩的壹條線索是,主要矛盾是封建家長的壓迫和青年男女的反抗,這是主線。
在這條線索中,矛盾雙方反復交鋒,鬥爭的浪潮起伏推進,直至劉嬌戰鬥至死,進入悲劇性沖突的高潮,從而突出了中心思想的壹個方面:揭露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吃人的罪惡。另壹個線索是劉蘭芝和焦仲卿之間永恒的愛。
這壹行雖然沒有主線那麽濃墨重彩,但也是需要壹些筆墨的,算是這首詩的輔助線吧。對主線劇情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內在動力。在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的影響下,劉和焦雙雙"殉情",深刻地表達了中心思想的另壹面: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婚姻自主的強烈願望和反抗精神。
兩條線索雖是平行的,但交相推進,相映成趣:焦與劉的愛情越是真摯深刻,就越暴露出封建家長制的任意性和不合理性;相反,封建父母越是野蠻無理,他們的愛就越是珍貴。把有價值的東西完全毀掉給人看,這種悲劇氣氛會更濃!
二、人物分析
劉蘭芝是壹位美麗、聰明、善良、能幹的年輕女性。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她,受的是封建禮教的教育,古往今來井然有序的道德標準,讓她容忍了婆婆的壓迫虐待和哥哥的逼婚,但最本質的還是強烈的反抗。
2.焦仲卿和劉蘭芝壹樣,是封建社會中受壓迫者和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為了維護與劉蘭芝的愛情,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積極抗爭。當強大的封建勢力粉碎了他所有的希望時,他以悲劇性的自殺來控訴和反抗封建制度。
劉蘭芝和焦仲卿對封建家長主義和封建禮教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最終以他們的壯烈犧牲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罪惡。
第三,句子總結
1,“孔雀東南飛,五裏飄零”,開篇的壹句話既是啟發,也是比較。詩人對事物感到興奮,用孔雀的美麗來形容蘭芝。“Wuli”的意思是大概的位置。《流浪》猶豫不決,充滿悲傷。這句話既描述了蘭芝的心情,又表明了詩的主題,畫龍點睛。
2、“外面公雞打鳴,新娘妝容嚴整。繡我的裙子,什麽都是四五。我的腳踮著腳尖,我的頭閃閃發光。腰若流水,則聞明月。指洋蔥根,口含達尼。步驟精細,精致無比。”蘭芝的服裝,衣服,鞋子和配飾,以及美麗的姿態和外貌都刻意寫在這裏。
3.這是壹種水平傳播。這個故事的突出特點是夾雜了“劉”、“明月”、“剝洋蔥根”、“含達尼”等壹系列比喻,而且誇張。
4、“君如磐石,妾如蘆葦。蒲葦線如絲,巖無轉。”比喻很精彩。這個臨別誓詞與上面的“向天發誓不負”和下面的“兩情相悅”是壹致的,連貫的。
5、“十三教妳織布,十四會剪衣服。十五顆子彈,十六種禮儀”,重復上壹篇文章。同樣的內容從兩個人的嘴裏重復出來,加強了鋪陳的作用。
6.“我有自己的父母,我是被迫做哥哥的”。“父母”只指母親,“兄弟”只指哥哥,兩者都是偏字。我被母親和哥哥迫害過。這是由於特定的語言環境,以完成五句話的句子。
7.“今日風冷,冷風毀樹,霜降嚴酷”,暗示著不幸的事情要發生了。
第四,藝術特色
1,個性化語言
這首詩用個性化的語言描繪了許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例如,蘭芝說:“三天內馴服五匹馬已經太晚了,大人。如果還不晚織,就難為妳老婆了。”“理”字既描繪了焦木刻意批判的兇殘,也顯示了蘭芝洞察世界的聰明。
“我不忍心被人趕,但我又沒什麽事。”我邀請自己回歸,壹是不堪忍受母親的虐待,二是明知回歸的趨勢不可逆轉,蘭芝也是被迫的。蘭芝說再見:“我被我母親的巨款所驅使。今天回家想媽媽,在家工作。”要有禮貌,舉止得體。
與仲卿大道分手:“蒲葦線如絲,磐石不動”表明對愛情的忠誠。“我有自己的父親和哥哥,性行為如雷。我怕我不做我想做的事,我會炸了我的胳膊。”預測她哥哥會迫害她,我感到無比的難過、焦慮和痛苦。
又比如鐘卿:“我兒子傾家蕩產,我卻慶幸找回了這個女人。結同枕,黃為友。”不僅表明了他與蘭芝的深厚感情,還委婉地表達了他的態度,即如果休拋棄蘭芝,他將不會再婚。“我不驅清,而迫我母”,直言不諱,態度鮮明。
焦木的蠻橫與執拗也是不絕於耳:“小子無所畏懼,怎敢幫婦人!”臟話威脅。“我的老板有壹個賢惠的女兒...我媽媽找妳”,真是軟硬兼施。
柳雄的性行為是暴力、無情、勢利和憤世嫉俗的。“妳為什麽不打算!先嫁政府官員,再嫁老公。如天地之好,則榮矣。..... "小人只當穆富貴,不顧禮儀,可恥,自取其辱。
2、鋪墊比較
詩的開頭是“十三會織布,十四會學裁縫,十五會玩耍,十六會背詩書。十七歲是君子之妻,心常苦而悲。”這是壹個縱向的論述,按時間順序突出了多才多藝和教育的特點。列表中的數字應該被視為互文性和交叉表達。詳細寫壹下蘭芝離家時的穿著,”...步驟精細,精致無比。”
從腳到頭,到腰,到耳朵,到手指,到嘴巴,到腳步,壹系列誇張的闡述都是為了描述她的美麗,展示她的從容。寫太守婚禮的豪華排場,說明劉蘭芝不為富貴所動,也在太守壹家的幸福與蘭芝、鐘卿的悲傷之間形成對比,強化了悲劇色彩。詩歌中的排列和編排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也給詩歌帶來了節奏美和色彩美。
教科書擴展
壹、關於樂府
樂府最初是漢武時期建立的音樂機構。其職責是收集民歌或文人的詩詞作曲,供朝廷使用。它收集的詩歌後來被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詩”。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樂府詩,大部分是東漢時期的作品。這些詩不受儒家詩權的束縛,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生活,傳達了社會底層人民“感悲喜,由物而起”的心聲。《孔雀東南飛》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二、關於《新魚臺頌》
《新魚臺頌》是南朝陳徐陵編輯的。編者徐陵(公元507-583)山東郯城縣人。年少聰明,八歲會寫字,十二歲知道莊老的道理;長大後更多的是參與史記,有很好的論證。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08年)官東行宮學士。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被壹個騎直散的常侍送到魏。後來,他和陳壹起擔任了歷史上的五個兵。歷任《尚書》左仆、中書監。卒於道德元年(公元583年),享年77歲。
從徐陵的序來看,“魚臺”這個名字的含義應該是“後院”的意思。所謂“新詠魚臺”,就是說這是壹部新的詩集,供後院唱。《孔雀東南飛》這首詩最早見於《魚臺新詠》。
第三,互文性:
詩中運用了互文,如“東西方栽松柏,左右栽梧桐”,“東西方”的互文就是“東西方栽松柏,左右栽梧桐”。詩的開頭是“十三會織布,十四會學裁縫,十五會玩……”
這也是壹種互文技巧。互文性可以使語境中的詞語相互照應、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增強詩歌語言的生動性、韻律和節奏的和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