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國有哪些民族節日?

中國有哪些民族節日?

1,蒙古語

蒙古族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傳奇民族,過著“靠水草遷徙”的遊牧生活。在每年牲畜肥壯的季節,於七八月份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化和娛樂會議。

2.開齋節(也叫姬敏節),回族民間節日,也叫開齋節。九月,hiji的起源,是每年的齋月。所有回族男性65,438+02歲,女性9歲以上,身體健康的都要齋戒。解放後,國務院將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節日。

3.苗族

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活躍在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人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節日很多,除了傳統節日和祭祀節日,還有和吃有關的特殊節日。苗族的節日很多,但不同地區的名稱和規律不同,苗族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4.傣族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節日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壹年壹度的潑水節在傣族歷的六月舉行,是最大的節日,傣語稱為“桑幹畢麥”。屆時將拜佛,並大擺宴席招待僧人、親友,以潑水互賀。現在,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日的主要內容,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被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漸遷移到滇西怒江地區。6月1985,11,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成立。節日:主要節日有奕劻(65438+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豐收節、中秋節、浴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令人興奮。據說設立刀桿是為了讓傈僳族人有“敢上高山,敢破火海”的精神。

6.藏族

藏語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叫“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人自稱“波巴”。西藏被稱為“世界屋脊”,美麗而神奇,是藏民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的1.3萬多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壹。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的許多傳統節日都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人民最大的傳統節日是每年藏歷正月初壹的藏歷。

7.壯族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自名有“布莊”、“布圖”、“布農”、“布亞依”等20多種。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仡佬族”,後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金淑、蘇州的晉松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的節日有壹年壹度的“三月三”歌會等。最盛大的節日是春節,其次是7月15日的鬼節、清明節、8月15日的中秋節,還有端午節、重陽節、年味、冬季至日、牛魂、送竈。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人的祖先是從朝鮮半島遷到中國東北的朝鮮人。朝鮮人民有五大節日,至今仍隆重慶祝。這五個節日分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朝鮮人民有尊敬老人的悠久傳統。早在李氏韓國(1392-1910),每年的9月9日就被定為老年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省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民族。“高山族”這壹名稱是中國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對臺灣省省內各民族的統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率大,被譽為“森林寶庫”。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多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收節,又稱豐收節、收獲節、豐收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流域的古羌人,南移至川西南、滇西北,分為不同的民族,其中就有納西族。“那”意味著偉大或尊嚴,而“Xi”意味著是人。麗江納西族摩梭人信仰神靈,崇拜自然,認為世間萬物皆受神靈支配。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是人們祭拜自然實體的公祭儀式。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後裔。唐代稱“普子曼”,元明清稱“普子曼”。由於生活的地區不同,過去的棕色人種有不同的自我命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教,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有特色的節日有:元旦、祭神、洗牛腳。山康節是布朗族最大的節日,在傣族歷每年的六月中旬舉行,通常持續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多居住在雲南,是中國最早居住在雲南的民族之壹。由於居住地不同,也有自稱“蒙紮”、“蒙紮禪”、“對賽”、“漢薩”等名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惠傑,阿昌族的傳統聚會,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本來就是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坳(關門)、出坳(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了宗教節日,還有許多這個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比如火把節、瓦羅節、澆花節、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古老的民族之壹,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族,阿奴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雜居。怒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花節、祭典和森林節。其中,過年的喜慶氣氛最濃,既隆重又樸實。仙女節是公山怒族的傳統民間節日。當地的花節,又稱花節,在每年農歷3月15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的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是壹個民族自我宣言,意思是“生活在山林中的人”。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裏,至今還留有鄂溫克族人的足跡和炊煙,它的聚居地是奧魯古雅鄂溫克族獵人村,有“北極村”之稱。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壹些娛樂體育活動,因此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了春節和附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之外,鄂溫克族還會在農歷五月下旬舉行“米闊欽”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是壹個民族主張,其含義有兩種解釋,壹種是“住在山裏的人”,壹種是“使用馴鹿的人”。清朝以前,人們壹般稱鄂倫春族為“索倫部”、“祭祀部”或“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是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篝火晚會。在這壹天,鄂倫春族人會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慶祝他們的民族節日。還有臘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族的先民與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與篝火極其接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就繁衍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流域。歷史上曾有黑金、黑鎮、赫哲、齊冷、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壹後的民族稱為赫哲族,意為居住在河流“東”和“下遊”的人。元宵節是赫哲族的傳統民間節日。世世代代以捕魚為生的赫哲族人,每年農歷七月15,都會燃放河燈,祭祀河神,以祈求保佑百姓平安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族史籍記載,門巴族的祖先很早就在藏南的喜馬拉雅山脈生活繁衍。門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就是住在門角落裏的人。門巴族遵循藏歷,節日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宰牛羊,擺豐盛的酒菜,招待客人。相傳藏傳佛教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卒日是藏歷4月15日。為了紀念這壹天,門巴地區的所有寺廟都誦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集中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和四川省涼山州。白族人自稱“白剛”、“白妮”、“白子”,中文意思是“白”。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命名為白。白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每年最大的節日,現在被命名為“三月街民族節”。還有“火把節”(又稱七夕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人因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相似,也被稱為“保安回族”。1950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命名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的甘肅省。寶安人使用漢語,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制作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尤其受到藏族人民的喜愛。寶安人的節日和很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節日是壹樣的,比如開齋節、宰牲節、朝拜聖日。家家都要煎餃子,果凍,蜜圈,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的壹個大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族人稱“鐘家”、“水滸”、“彜”、“土邊”、“本地”、“家周圍”。1953期間,貴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采用布依族作為民族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教和自然崇拜。除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為“先鋒”。民族血統契丹。17世紀中期,為了維護祖國統壹,這個民族打響了武裝抵抗俄國入侵的第壹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格內”,視其為壹年中最大的節日。正月十六是“黑灰日”。在這壹天,人們互相塗抹對方的臉,認為塗抹得越黑,新的壹年就越吉祥。

22.德昂族

(崩龍)德昂族原名崩龍。1985 9月17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更名為德昂族。“龍崩”是指德昂族各分支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自稱“德昂族”,意為“十堰”。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壹,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就生活在怒江西岸。德昂族的傳統民間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多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祖堂、村神、土地神、龍、姑娘等儀式,其中端午節最有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14世紀下半葉生活在東鄉的眾多不同民族的雜居,主要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和蒙古人。居住在甘肅省的,壹半以上居住在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東鄉節又稱開齋節,是東鄉族的傳統節日。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每年九月是伊斯蘭教歷中的齋戒月。這個月的開始和最後壹天以新月為準,齋戒期滿的第二天是壹個節日。因此,它既是壹個民族節日,也是壹個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起源於秦漢時期的“洛曰”。魏晉以後,這些部落壹般稱為“遼”,董人是“遼”的壹部分。現在主要分布在貴州和湖南。信奉多神教,崇拜自然事物。侗族傳統節日的日期因地而異,節日飲食常與宴會活動聯系在壹起。主要節日有婚嫁節、過橋節、牛節、吃年貨節、煙火節等。侗族人喜歡鬥牛,每個村子都有“水牛王”進行比賽。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任薰”和“曲人”。解放後,根據民族的意願,改稱獨龍族。現在它們主要生活在雲南公山的獨龍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女性還崇尚紋身的習俗。過去,獨龍族的宗教信仰還處於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的原始階段,甚至唯壹的年節(獨龍族語言:卡克瓦)也與宗教相關聯。過牌遊行在每年臘月的某壹天舉行(時間因地而異),節日的長短往往取決於食物準備的多少。

26.俄羅斯人

俄羅斯族是18世紀後從沙皇俄國逐漸遷移到中國和新疆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統治新疆期間,他們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名為俄語。主要散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的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他們信奉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是復活節。節前壹周,我不吃肉,只吃素食。

27.哈尼族

據史料記載,哈尼族、彜族、拉祜族起源於古代羌族,現在主要分布在滇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元旦節”(10月)和“吃紮紮”(五月節)。此外,還有兩個小節日,即“栽秧節”(又稱“黃米節”)和“年味節”。

28.哈薩克人

哈薩克族歷史悠久。西漢時,北天山的烏孫是哈薩克人的祖先。這些東遷的牧民被命名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逃兵”。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阿克塞、甘肅、青海。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但在11世紀左右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宰牲節和箕子節,以及納吾雷齊節。哈薩克人熱情好客,真誠。拋“包爾沙克”和糖迎接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習俗。

29.基諾族

基諾族生活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族鄉及其附近。基諾族人自稱“基諾族”,中文翻譯為“優樂”。1979被國務院正式認定為中國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但以祖先崇拜為主。傳統節日以過年為主,具體時間由各村確定,但多在臘月舉行。每年農歷九月,基諾族都會慶祝壹年壹度的新米節,當地人稱之為“吉祥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方城自治縣江平鄉的雞尾、屋頭、山新三個小島上,素有“京族三島”之稱。歷史上自稱“京族”、“嶽”或“安南”的京族,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唱哈節。其中最隆重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丁舉行,這是壹座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

31,景頗族

景頗族是從唐代潯川部落的壹部分發展而來的。現代文獻常稱“山頂”,主要生活在德宏州各縣山區。1953年7月24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成立,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瑙縱歌)是景頗族驅惡揚善,祝願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通常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持續2-3天。根據景頗族的傳說,它是天上的太陽聚集地上的壹切,由犀牛傳播到人間的大型歌舞活動,後來成為景頗族最大的節日。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是壹個民族自我宣言,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民”或“草原人”。大部分柯爾克孜族居住在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壹年中最大的節日是諾沃孜節。根據柯爾克孜歷,每個新月出現壹個月,十二個月為壹年。諾魯孜節在每年的正月慶祝,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猛海、西盟等縣。“拉祜”壹詞是本民族語言中的壹個詞匯。“拉祜”是老虎的意思,“拉祜”是烤肉的意思。因此,歷史上拉祜族被稱為“獵虎人”。胡族的傳統節日有拉祜族年、寶塔擴大節(春節)、火把節、中秋節和新年品嘗節。最盛大的節日之壹是拉祜族年。傳說拉祜兄弟出自葫蘆。農歷大年初壹,拉祜族男女老少都要用葫蘆水洗手,洗去過去壹年的貧窮,迎來新的壹年的豐收。

34.黎族

黎族人居住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民族的壹支發展而來的。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先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島上最早的居民。黎族人自稱“孝”、“曖昧”、“美孚”。黎族人名的使用始於唐末,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黎族的大部分節日和漢族的壹樣,比如春節,基本和漢族的壹樣。三月三是黎族特有的農歷節日,起源於黎族祖先繁衍後代的傳說。

35.巴羅國籍

巴羅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洛巴是藏人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家庭奴隸制仍然存在。1965年8月,正式承認為單壹民族。生活在墨脫、米林壹帶的巴羅人遵循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沒有太大區別。錫盟的巴羅人稱元旦為“調更谷乳腺手術”。很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宗族集會”的古老習俗。

36.滿族人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三省,以遼寧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來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語改稱滿語。傳統節日主要包括春節、元宵節、尤爾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傳統體育活動如“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壹般在節日期間舉行。黃金節是滿族“舉國歡慶”的日子。1989 10月,正式將每年的12 3定為“黃金節”。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居住在廣西環江縣的上、中、下山區,毛南族是靈溪的土著民族。唐以前,宋、元、明三代的戴、淩是他們的祖先。據史料記載,毛南族古稱“毛坦”、“毛南族”,於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於今日更名。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壹是必須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歌唱活動。毛南族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季至日後的龍舟節。在農歷五月的廟會上,清明節的“趕祖會”和元宵節的“飛鳥”也是他們特有的紀念活動。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自己的語言中,“仫佬族”壹詞的意思是“母親”。仫佬族主要生活在廣西羅城等縣,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大部分人說漢語和壯語,使用漢語。過去,仫佬族信仰許多神,舉行許多節日。除了十月和十壹月,壹年中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壹度的“樊沂”節,又叫“歡樂和濃濃”,是仫佬族最盛大的節日。“靠糧”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許願,祈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西北古代遊牧民族的羌族支系,“普米族”意為白色。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寧蒗彜族自治縣。在過去,普米族崇拜許多神和祖先,大多數節日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元旦(春節)、清明節、長夏、端午節、火把節、年味節等。普米族過去每三年舉行壹次大型的小世界神祭活動,由全民族或全村舉行。

40.羌族

目前,羌族主要生活在四川西部的毛文。羌族自稱“爾瑪依娜”,意為“當地人”。早在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我國西北和中原地區。羌族聚居的山區有世界罕見的熊貓、飛狐、金絲猴。農歷十月的第壹天是羌族的新年。年夜飯也叫“豐收酒”。在新年那天,全村的人都去“林深”許願,燒柏香來祭奠他們的祖先和神靈。每當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祭祀、聚會、招待客人或換工作時,除了豐盛的飯菜,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生活在青海省循化縣,該縣位於黃河沿岸。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通用漢語。撒拉族男人靠在山上伐木和在河裏漂流謀生。此外,養蜂是撒拉族最喜歡的副業,園藝是他們的專長。撒拉族的主要節日是開齋節和宰牲節。最大的傳統節日是宰牲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會招待客人,煮羊肉,燉雞,做糖包,炸糕,煎餃,做“比利買海”(拌油),做“慕思日”(壹種包油煮面條的包子),做各種鹵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