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登嶽陽樓賞析

登嶽陽樓賞析

登嶽陽樓

以前聽說洞庭湖氣勢磅礴,今天的願望終於登上了嶽陽樓。

浩瀚無垠的湖面撕裂了吳楚,仿佛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我的朋友和親戚都沒有消息。我又老又病,在壹條船上漂流。

北境城門之戰又開始了,我隔著欄桿看著哭了。

句子註釋

⑴嶽陽樓:嶽陽市西門,位於湖南省嶽陽市,毗鄰洞庭湖,是壹處旅遊勝地。

⑵洞庭湖: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位於湖南北部,長江南岸。

(3)“吳楚”句:吳楚在中國的東南部。李(chè),劈。

(4)幹坤:指日、月。漂浮:太陽、月亮、星星和大地日夜漂浮在洞庭湖上。

5]壹個字也沒有:沒有消息。字,這裏指字母。

[6]舊病:杜甫57歲,患肺病,風濕,右耳耳聾。有孤舟:只有壹葉飄零的孤舟是不確定的。

(7)軍馬:指戰爭。關山北:北部邊境。

(8)靠玄關:靠在窗戶或玄關的欄桿上。眼淚流:眼淚忍不住流。

白話翻譯

以前只聽說洞庭湖水域遼闊,現在有幸登上了湖邊的嶽陽樓。

遼闊的五大湖分隔著吳楚的東南部,天地就像日夜漂浮在湖面上。

沒有得到親友的壹句話,老弱的身體只剩下壹條船。

關山北的戰火仍未停息,淚水從遠方淌下心頭。

做出贊賞的評論

整體升值

這首詩是上樓抒情的佳作。第壹聯“久聞洞庭湖,今登此塔”。詩人對洞庭湖的向往由來已久,這是敘事景物寫作中自然而然的感受。但這畢竟是對過去的向往。登上嶽陽樓,似乎他的感情應該是幸福的,因為多年的憧憬實現了。但是我在句子裏看不到快樂這個詞,我的願望無法實現。在以下方面尤其如此。其實這兩句話裏的“過去”和“現在”之間有很長壹段時間。作者把這種距離拉開了,把它留給讀者去想象和記憶,而沒有用“快樂”和“悲傷”這樣簡單的詞來填充。古人說“格律詩之美,在於無詞”,這就是無詞。在“過去”和“現在”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在變。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人民深重的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壹切都凝聚在杜甫的腦海裏,和詩人壹起登上了嶽陽樓。他不開心。應該說“而現在我終於登上了這座塔”已經向往了很多年,只是現在才被登上。這是壹聲嘆息,嘆息裏面是壹種憂國憂民、傷天害理的情懷。這壹聲嘆息,如同詠嘆調的引子,開啟了接下來的樂章。這裏還要註意壹個“水”字,它的標題是“登嶽陽樓”。第壹句先寫洞庭水,第二句寫嶽陽樓。這個“水”字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下面主要講的是“水”。

“東有吳國,南有楚,能見天地無盡飄”的對聯,與對聯中的“水”字密切相關。雖然沒有出現“水”字,但卻是獻給洞庭水的。詩人站在嶽陽樓上,向東南望去,只見洞庭湖浩浩蕩蕩,望不到盡頭,而吳國被推到了遠東,楚國被推到了西邊和南邊。這壹幕就像洞庭湖水向東南延伸,把原本連在壹起的吳楚大地壹下子劈成了兩半。“老”字用得好,有動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在剖開。後壹句“乾坤”是天地,包括天地萬物。“能見天地無盡飄”是指詩人站在嶽陽樓上,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壹望無際的洞庭水,仿佛世間萬物日夜都在洞庭湖上飄蕩。“浮”字也有運動感,仿佛整個天空都由壹個半球的湖水支撐著,萬物的運動都是湖水擺動的結果。這兩句都是洞庭水,境界廣闊。壹個是水面的寬度,壹個是水的力量。能劈開大地,浮上幹坤,是寫得極至的力量。而那些被分離漂浮的巨大的東西,則顯示了湖的寬廣。這不是簡單的誇張,這裏面有壹個視覺、感覺和想象力的問題。因為地球是圓的,人的視野是有限的。面對浩瀚的湖泊,他們可能看不到岸邊。即使他們有,也只是從遠處看是壹條線,造成了湖無限,距離很窄的感覺。詩人準確而真實地把握了視覺和感覺的錯覺,把湖描繪得無邊無際,仿佛大地上到處都是水鄉和鄉村,這是視覺感受的真實。然而,借助於想象,詩人也將吳楚這塊看不見的土地和整個甘昆邊界融入了這幅視覺和感官的畫面。從而構成了壹幅想象中的吳地楚裂,整個乾坤浮動的浩瀚畫卷。這就是想象形成的形象。這是將想象的更廣闊的場景融入視覺畫面的結果。這就意味著“東有吳國,南有楚國,可見天地無盡飄”是視錯覺和想象的產物,是非常成功的宏觀形象。其主要特點是境界寬廣,精神偉大。如此大的宏觀形象和氣魄,在中國古詩詞中並不多見。比如,孟浩然在洞庭湖也吟詠過“雲夢起霧繞嶽陽”的詩句,但沒有杜甫的詩那麽崇高。

“但是沒有親戚朋友的消息傳到我這裏,我又老又病,獨自和我的船在壹起”這兩句話是詩人自己的處境。《卻沒有親人朋友的音訊傳到我這裏》寫的是詩人的孤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沒有消息,不了解朝鮮和當地的情況,也就是整個國家的情況。對於壹個念念不忘國王、國家和人民的詩人來說,那是壹種被社會遺忘的孤獨,無疑在精神上是非常痛苦的。《孤舟》寫的是詩人全家滯留在壹條小船上,消息斷絕,年老多病,獨自漂泊。其精神和生活的悲慘可想而知。前兩句是遙望。放眼望去,水天壹色,這是吳楚,也是整個幹坤。這兩句是特寫,看到孤舟,而孤舟是特寫鏡頭裏最觸動他的東西。於是這讓他想起了自己的人生經歷、經歷和處境。可以說這兩句對聯都是由景而生,但前兩句主要是說妳在景裏看到的,後兩句主要是說妳在場外看到的引起的聯想。這兩個聯想表面上看起來毫無關系,實際上內涵是壹樣的。既然這後兩句說的是他孤獨悲慘的處境,那麽就應該推斷出前兩句絕不僅僅是風景。實際上,前兩句通過寫遠景,象征性地、類比性地暗示了國家局勢的動蕩。包含了安史之亂的後遺癥:唐朝的衰落,人民的苦難,外族的侵擾,國家的解體和社會的不穩定,棟梁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些都是杜甫流浪中難忘的事。正因為詩人關心國事,關心民政,所以他才關心。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的洞庭湖時,也會覺得好像大地裂開了,幹坤在日夜漂浮。從杜甫壹貫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登上嶽陽樓遠眺,肯定會想到這些。正因為詩人的胸中翻騰著人們所憂慮的國事和民政,所以自然而然地勾起了他不能再施展抱負的悲哀。於是這種孤苦伶仃,老弱病殘,又聽不到消息的悲情自然就湧上心頭。

兩幅對聯中,上聯境界大,下聯境界小,大小相襯,也蘊含著詩人的無限情懷。就場景而言,第壹部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第二部畫的是水面上的孤舟。湖面波濤洶湧,船在漂浮。雖然大小差別很大,但統壹在壹幅畫上。如果把洞庭湖比作全國,那麽那孤舟就是詩人杜甫本人。這是符號。這種和諧的對比既包含了詩人對自己壹生經歷的悲傷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與自身命運和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系。詩人站在嶽陽樓上,望著湖水,望著小船,想到了國家,想到了自己,各種感情縈繞著他。“不廣則狹處不苦,能狹則境界越廣。”與“孤舟”相比,“幹坤”更遼闊,而狹窄的則更孤獨。

“這墻的北面有戰爭和山,在這欄桿邊,我怎能不哭?”。就詩人而言,從洞庭湖到長安,隔山相望,戰火在北方燃燒。具體指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事不斷,國家不寧。杜甫倚著嶽陽樓的窗戶,朝北望去。他雖然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隔山而戰,但在他的腦海裏,他看到了吐蕃入侵,看到了長安的危機,看到了人民的苦難,所以他忍不住哭了。這兩句話是兩個場景:壹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事,壹個是老詩人倚窗在嶽陽樓上。兩者構成壹幅畫,前者是詩人所想,後者是詩人自己的真實場景。長安和嶽陽樓相隔千裏,但詩人心中卻沒有這樣的距離。這真的是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包容了整個世界。在衰老多病的身體裏,還有壹顆赤誠的心,關心國家,關心人民。同時,“此墻之北,有戰有山”這句話清楚地表明,詩人登嶽陽樓時,心裏想的是國家的動亂。這說明第二副對聯不僅僅是寫風景。第三個關節絕不僅僅是寫自己的孤獨。“在欄桿旁,我怎能不哭泣?”體現了詩人在對比國家現狀和自己孤獨處境後的無奈和極度抑郁的心情,生動而深刻地表現了杜甫晚年的精神痛苦。

這首詩的意境廣闊壯闊,表現手法多種多樣。第壹段敘述說明了去樓的原因;平行對聯描寫,畫出壹幅宏大壯觀的畫面,用比喻增強作品的生動性;對聯還運用抒情筆法,揭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作品的意境。同時在內容和情感上都有了很大的飛躍。從內容上看,第壹副對聯包含了“過去”和“現在”的時間跳躍過程,在對聯中從寫自己走向了寫洞庭湖,又有了壹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場景中,它從吳國和楚國的地面跳到太陽和月亮的天空。對領口的描寫轉回本身,又有壹個由大到小的飛躍。尾聯延伸到對國事的描寫,又是壹次由小變大的飛躍。寫國事時,又有壹次從民族悲劇到詩人情懷的飛躍。這就構成了縱橫開放、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情感發展來看,首聯含喜,駢聯雄壯,頸聯化苦,尾聯化悲。隨著詩歌的進行,詩人的感情呈現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征。

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杜甫57歲,離他的生命結束只有兩年了。當時詩人處境艱難,苦不堪言,年老體弱,患有肺病和風濕病,左臂枯槁,右耳失聰,靠喝藥維持生命。大歷三年(768年),杜甫離開夔州(今重慶奉節),從江陵、公安沿河漂流至嶽陽(今湖南)。登上盼望已久的嶽陽樓,從廊下遠眺,面對浩瀚壯闊的洞庭湖,詩人由衷贊嘆;然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國家多災多難,不禁感慨良多,就在嶽陽寫了《登嶽陽樓》。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用漂亮的詞,試圖自稱少陵夜老。以進士為例。他曾經是校部的員外郎,所以在國際上被稱為杜工部。他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宋代之後的“詩聖”,與李白並稱為“杜麗”。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對貧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展現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歷史進程,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他善於運用各種形式的詩歌,尤其是韻律詩;風格多樣,以抑郁為主;精煉的語言,具有高度的表現力。有1400多首詩,包括杜工部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