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詩,與漢代幾百年來文人詩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相反,真正能做到“以情緯文,以文為質”,符合文質合壹的要求。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1)曹操在他的詩中清晰地表達了他的哲學思想。如《精烈》:“生而造之陶,有終。.....周顧落,必取墳。誰能住在陶陶?君子憂其患。”意思是:自古以來,自然界創造的壹切事物都有壹個從發生、發展到消亡的過程。人也是這樣,生必有死。隨著聖人周公和孔子的相繼去世,禹在會稽的葬地變成了壹片Pó u @ (1)黃土。既然如此,誰能超越這個規律呢?所以,智者不愁生死。在獨關山,曹操強調人的作用,說:“天地之間,人是寶貴的。”曹操在《走出夏門》中寫道:“盈縮之期,不止於天;滋養恩典的加持,才能長存。”人們相信人的生死並不都是由上帝決定的。只要人們註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樂觀,也可以延年益壽。顯然,這些都是用詩歌的語言表達的樸素辯證法和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
(2)曹操在詩歌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觀點。如對酒描繪了壹個政令嚴明、生產繁榮、“民不爭”的太平盛世,體現了他的政治理念。他的“三年耕九年儲,滿倉糧”的社會計劃在當時部分實現。
(3)曹操真實地描寫了現實生活,創作了許多具有時代精神的詩歌。如陸行、郝等都被後世詩評家鐘惺、等稱為“後漢書”,起到了壹代“詩史”的作用。
以上解釋:曹操詩歌的審美價值首先與其先進的哲學思想、政治主張和深刻的社會內容聯系在壹起。曹操的許多優美詩篇融入了那個時代的審美經驗,幫助人們追求歷史中的真善美。我們不能根據《三國演義》中醜陋的曹操形象來判斷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就像我們不該用歷史上真實的曹操來否定《三國演義》中成功的曹操形象壹樣。當然,歷史上真實的曹操也有失誤甚至反動的壹面,比如鎮壓黃巾起義,殺害孔融、楊修等異己知識分子,喜歡玩弄權術。但他對統壹中國北方、發展生產、穩定社會的貢獻不應被否定。他在詩歌審美活動中的傑出成就也應受到重視。
二
曹操的詩不愧為“建安體”的傑作。所謂“風骨”,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並不否認它指的是壹種樸實、渾厚、清新、明朗的藝術風格,內容豐富,感染力強。就審美範疇而言,屬於壹種刻板的崇高美,或者說壯美。
《走出廈門》寫於公元2007年曹操北伐烏桓途中。它和曹操的其他詩壹樣,是“借古樂府寫時事”(5)。雖然寫的是軍馬之間,但是思想深遠,筆法很強。在《顏》這首頗有前奏的組詩開頭,曹操抒發豪情,為全詩定下慷慨激越的基調。
《觀海》是壹組詩中的第壹首,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山水詩的開山之作。說明那個時代的人已經把自然當成了審美對象,審美意識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這首詩的優秀之處還不止於此。更難能可貴的是,曹操在這首詩中融合了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通過描寫大海吞噬日月星辰的壯麗景色,表達了統壹祖國的抱負。在曹操的筆下,風景充滿了生機。沈德潛說曹操的詩“盛氣淩人”[6],有幾分道理。所謂“霸氣”,指的是曹操壹統天下的野心。妳看:大海波濤洶湧,山島聳立;樹很茂盛,草很綠。祖國的山川看起來多麽雄偉,多麽有活力啊!蕭瑟的秋風中,波濤洶湧,壹浪高過壹浪。這是多麽頑強的鬥誌啊!“日月之行,若出其不意;星漢輝煌,若出其不意。”這四句更是氣勢磅礴,想象大奇觀。正如沈德潛所說:“宇宙天氣是有吞吐量的。”(7)魯迅說得好:曹操“膽子大,文章頗有效果。做文章的時候,他毫無顧忌,想怎麽寫就怎麽寫。”既然如此,寫詩也是壹樣。曹操敢於在詩歌中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令人欽佩。
最後壹首《烏龜雖生》是傳世佳作。表現了曹操在政治上樂觀進取的高昂鬥誌。雖然曹操意識到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同時,他認為:在客觀規律允許的情況下,人的主觀能動性還是很大的。“老馬臥虎,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勇往直前”這四句話,形象地表達了生命有限,誌氣無窮的辯證思想。全詩直抒胸臆,不假。它用簡單的語言構成了壹首“精神旺盛”的詩。難怪《世說新語》記載東晉的王敦每次喝醉都要唱這四句,不由得贊嘆地拍手,連痰盂都被打掉了。
三
前人在評論曹操的詩時,都強調它的樸直。魏晉南北朝時期,崇尚情侶,崇尚浮華,曹操的詩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即使是獨具慧眼、號稱重視“自然英旨”的鐘嶸,在《詩品》中也將曹操的詩貶為次等,不能不讓後人覺得是千古遺憾。
魯迅對曹操的詩歌做出了準確而全面的審美判斷。他在《魏晉風度與文章及藥酒關系》中說:“董卓之後,曹操專權。在他的統治下,第壹個特點就是仍然受到懲罰。他的立法非常嚴格,...因此,它影響了文章,成為壹種清醒的文體——即文章要簡潔、嚴謹。”曹操敢於拋開陳詞濫調,革除高雅陋習,正如魯迅所指出的:“崇尚溝通超脫”,“做改革文章的奠基人”。這在散文或詩歌方面是合適的。下次面試舉壹兩個例子:
曹操的《陸璐行》和《好李星》都用挽歌來描述時事。它完全擺脫了樂府的舊束縛,直接反映了漢末動亂時期廣闊的社會生活。它以簡單生動的描寫,有力地控訴了軍閥的種種惡果。方舒冬在《趙薇展顏》中評價《陸璐行》說:“此詩豪邁,直抒胸臆,用字抑揚頓挫,豪放質樸。”評論《郝》說:“真樸實,博大,胸懷大誌。”如《豪李星》:“甲生虱,萬人死。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這是壹幅多麽簡單而震撼的悲壯畫面啊!“生而有數百人,讀書破之!”然後從畫面中引出必然的嘆息。寫到這裏,詩人已無需再花費筆墨,人們對祖國安定統壹的渴望表露無遺。它是多麽簡單、古老、筆直,又是多麽真實、生動!
《苦寒之旅》寫的是曹操在2006年春天征服袁紹的余黨高倩時的行軍。全詩通過鋪墊,壹層壹層寫得有多深。從道路的艱難和山谷的荒涼開始;同時,這裏野獸出沒,白雪皚皚。難怪詩人要“伸長脖子嘆氣”,心情“抑郁”。後半部進壹步寫到橋斷水深,黃昏迷了路,人餓馬餓,無處落腳。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曹操的軍隊沒有撤退。反而還“賠了包,斧頭凍了”克服困難繼續前進。詩中描繪的荒涼景色正好反映了詩人的豪邁心情。讀者可以通過詩中壹些苦澀的詞語,清晰地觸摸到詩人剛毅而火熱的內心。方舒冬的《趙薇展顏》說它“沈郁而直爽,...尋找它的心情,都懂;玩弄它的手勢語法,意味深長。”他所說的“簡單”就是“古代的簡單”。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曹操詩歌的質樸、率直,其實是壹種高超的藝術手法。明朝王世貞說曹植是個才貌雙全的人,雖然千古聞名,但不如他的父親。為什麽?只是因為曹植的詩太過華麗,他缺少了父親作品中的那種樸實無華。
四
在曹操的詩中,感情和情景是不斷變化的,往往能在憂傷中感受到奔放;空間和時間是不斷變化的,這往往給人壹種宏大感和距離感。曹操善於運用虛擬現實、舍多取少、以小見大、化靜為動等手法表達自己的審美遐想。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酒作歌短”,用了很多符合藝術辯證法的手段,表達了詩人對先賢的渴望之情。
“當酒歌,人生幾何!比如朝露,去日本就難多了。大度壹點,煩惱難忘。如何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只有杜康。”詩人壹開始是被眼前的景色所激動,用空虛表達現實,感嘆生命的短暫和時光的流逝。詩歌從寫風景變成了寫情懷,從描寫空間變成了回顧時間。從表面上看,似乎曹操在他的詩中提出了壹個異常消極的主題,甚至被後世許多悲觀主義者引用。其實恰恰相反:全詩充滿了高昂的情緒,包含了應該及時努力的思想。它通過微唱、低唱的形式,傾吐出慷慨激昂的心曲。魏源說:“對酒唱時,有風雲。”[13]陳玲的詩比邢建中指出:“這首詩的目的是思考高涵大風閣中的勇者。”漢高祖劉邦斯認為勇者當守四方,曹操則想求才定天下。他們的思想基調確實非常相似。
”青青心裏悠悠地自跳著。但是為了妳,我已經深思熟慮了。壹群鹿,喲,在那葉原吃了艾蒿。我有客,吹笙。”八首詩中有六首引自《詩經》。今昔對比,不禁讓人思考幾千年。“青青”寫顏色,“余渺”寫聲音。詩歌色彩豐富,有聲有色,所以生動活潑得多。曹操的話表面上看只有兩句:“但我為君已思之”,卻借古諷今,舉的例子比別人多,聯系無窮,分明透露著濃濃的情意。
“好像壹個月,我什麽時候能等?煩惱由此而來,無法斷絕。越奇怪越沒用。談顏@④而懷念舊恩。”“退學”這個詞就是“退學”,我也同意是“退學”。在這裏,詩人幻想著天空:明月幾時可摘?後來李白的詩《欲上青天抱明月》應該就是由此而生。這兩句真的太精彩了!除了表現詩人“登上九天明月”的真誠願望外,還作為壹種對比手段,隱含著何時才能得才、何時才能實現理想等豐富含義。詩人不憂求賢,也樂見人才的到來。這種憂壹喜、憂壹喜、憂壹喜的矛盾心理,完美的表達了智者思而渴的主題。
“月星稀,黑鵲南飛,繞樹三圈。我們能依靠什麽分支?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食,天下歸心。”詩人融進了這壹幕,又因為擡頭看見月亮星星稀少,突然感到孤獨寂寞。然後,化靜為動,用黑喜鵲南飛比喻人才流失。詩人憐憫有才能的人無所依靠,渴望他們是自己的。最後,以“山不嫌高,海不嫌深”為例,以“周公吐食”為典範,展現他對求賢若渴的不懈執著。
這首《短歌行》寓意深遠,風格獨特。它集抒情、景物描寫、敘事、推理於壹爐,可以互相取暖,增光添彩。整個押韻很有力量。韻或八句變,或四句變,既搖曳又錯落有致。真的能給人無盡的審美享受。
五
畢竟曹操是地主階級的政治家、文學家。由於階級和時代的限制,他有許多與人民相反的思想。他的野心和願望只能是鞏固地主階級的專政。他不能真正表達勞動人民的感情,所以在他的詩裏,人民只能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現。他的理想,他的審美觀念,連同他的喜與悲,都深深地烙上了封建統治者的印記,其中顯然包含著他“立功”、“立業”的自私意圖。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晚年),有時難免流露出壹些對人生無常的感嘆和通過虛無尋求永生的幻想。
曹操的詩在藝術上不可能完美,就像思想上不可能沒有謬誤壹樣。
曹操的審美標準無疑是把政治放在第壹位的。正因為如此,他有時為了說明政治的需要而放棄對藝術的追求。比如歌曲的短臺詞(二)、好臺詞(三),都有壹種盲目推理的概念傾向。這樣做不僅降低了詩歌的藝術水平,也損害了詩歌的社會效果。壹些哲理詩,比如那些教人昏的,如何給讀者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