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二十四節氣表叮當

二十四節氣表叮當

二十四節氣表的順口溜:春雨震蕩春明谷天,夏滿芒,暑連。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8月23日。每月兩個節日的日期是固定的,最多相差壹兩天。

初春的梅花格外鮮艷,雨後的杏花格外清新;鹿林驚雷,春分花間蝶舞。清明風箏斷,谷雨嫩茶玉伴;長夏桑果似櫻桃,小滿養蠶耕田。芒果苗入宮前,夏日的至日稻花香似白練;夏日微風催早熟豆,炎炎夏日池畔賞紅蓮。立秋知道如何使人入睡,向日葵在夏天微笑;白露歸雁,秋分桂花香。寒露菜苗綠野,初霜蘆花滿天飄;立冬報喜,報三賞,小雪鵝毛片片飛。雪很冷,梅花在風中瘋狂,冬天的至日到處都是雪。小寒遊子想家,寒年歲末慶團圓。

立春,李,意為“開始”;春天代表溫暖和成長。立春和長夏、立秋、立冬壹樣,反映了季節的變化。立春標誌著萬物緊閉的冬天已經過去,開始進入萬物溫暖、陽光明媚的春天。在幹支時代,立春是第壹年,立春是萬物的開始,是壹切自我更新的意義,意味著新的循環開始了。

雨水,標誌著雨水的開始,對農作物的生長非常重要。陰雨節氣,太陽的直射點正從南半球逐漸接近赤道。此時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上升很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變得活躍,逐漸向北推進與冷空氣相遇,形成降雨,但雨量級以小雨或毛毛雨為主。雨水節氣,我國北方依然陰寒,有些地方還在下雪,還沒有春天的氣息;南方大部分地方春意盎然,壹派早春景象。

斯汀反映了自然生物在節奏變化的影響下萌發生長的現象。說到震,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驟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勃勃。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奏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中意義重大。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非常重視這個節氣,並將其視為春耕的節日。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在自然節日上的反映。

春分又叫“日中”、“晝夜”、“仲春月”、“升分”。春分的意義,第壹,指的是晝夜等分,各為12小時;二、春分在春季中期(立春至長夏),春季平分。春分在天文學上意義重大,南北半球晝夜平分。此後,太陽的直射位置繼續從赤道向北半球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開始比黑夜長。春分在氣候上也有明顯的特征。此時天氣溫暖,多雨,陽光明媚。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此時陽光明媚,植物發芽,空氣清新,萬物顯靈,大自然呈現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到了清明,南方的氣候已經清爽溫暖,大地呈現出春天寧靜的形象;在北方地區,雪也開始下起來,逐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

谷雨,意為“雨生百谷”,此時降水明顯增多。剛種下秧苗,地裏種下新莊稼的時候,最需要雨水滋潤。俗話說“春雨貴如油”。有了充足及時的降雨,谷類作物可以茁壯成長。谷雨和雨、曉曼、小雪、大雪等節氣壹樣,是反映降水現象和古代農耕文化的節氣。

漫長的夏天,告別了春天,是夏天的開始。漫長的夏季過後,日照增加,氣溫逐漸升高,雷暴增多,農作物進入旺盛生長階段。歷書:“鬥指東南維,長夏。萬物自此長大,故名長夏。”

小滿意味著進入強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小滿體現了強降雨的氣候特征:“小滿小滿,江河漸滿”。北方地區此時少雨或無雨,另壹種解釋是北方小麥等夏糧開始灌漿,但只是小而不全。

芒籽的意思是“帶芒的糧食作物可以種植”。陰歷書上說:“鬥指芒籽,此時有芒谷可種,過此便無效,故名芒籽。”這意味著,天幕節氣適合種植帶天幕的糧食作物;也是種莊稼時機的分界點,過了就作廢了。民間諺語“不種芒,再種也沒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季節氣溫上升明顯,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合種植晚稻等谷類作物。農業種植以節氣“芒種”為界,此後種植成活率越來越低。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在節日上的反映。

夏季的至日是太陽向北移動的頂點。這壹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然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在夏季至日的這壹天,正午太陽的高度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北半球所有地方都是最高的,壹年中白天達到最長。夏季至日過後,太陽的高度壹天天降低。然而,對於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南的地方來說,夏季至日過後,日照仍在增加。

微熱,暑指熱,微熱指微熱,不是很熱。天氣越來越熱,但還不是最熱的。雖然淺夏不是壹年中最熱的季節,但緊隨其後的是壹年中最熱的節氣。民間有句話叫“輕夏熱夏熱,上蒸上煮”。中國多地已進入入夏以來雷雨最多的季節。

大暑指的是極熱。暑熱相對溫和炎熱,是壹年中最晴朗最炎熱的節氣,“濕熱蒸”在此時達到頂峰。大夏的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和臺風頻繁。此時陽光猛烈,氣溫高,濕度大,雨水多。雖然難免濕熱之苦,但對農作物的生長非常有利,農作物在此期間生長最快。

立秋,表示從此進入了秋天。是陽漸收陰漸長,陽漸陰的節點。立秋也意味著降水、濕度等。正處於壹年的轉折點,有下降或減少的趨勢;在大自然中,壹切都開始從茂盛成長到成熟。

處於酷暑就是“脫離酷暑”,也就是離開酷暑。夏季,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也南撤,氣溫逐漸下降,暑氣逐漸消失。夏天到了,意味著炎熱難熬的天氣結束了。在此期間,天氣仍然炎熱,但已呈下降趨勢。

千禧年是壹個重要的節氣,反映了自然界寒冷的增長。隨著天氣逐漸轉冷,有陽光的白天依然炎熱,但太陽壹落山,氣溫迅速下降,晝夜溫差拉大。白露的時候,夏季風逐漸被冬風取代,冷空氣由防禦轉為進攻。加上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光照強度減弱,地面輻射散熱快,因此降溫速度逐漸加快。千禧年基本結束了夏季的悶熱,天氣逐漸轉冷,寒氣孕育了露水凝結。

秋分的意思是“平分”和“平分”。秋分那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世界晝夜長短相等。秋分後,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從赤道向南半球移動,北半球各地的白晝開始變短,黑夜變長,即壹天中的白晝開始比黑夜短;南半球則相反。秋分後,陽光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但地面散失的熱量更多,氣溫明顯下降。到了秋分,暑氣已消,天氣轉冷。

寒露是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入寒露時有冷空氣南下,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寒露過後,北方冷空氣有壹定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冷高壓控制,雨季結束。

初霜體現了氣溫驟降、晝夜溫差變化大、秋季幹燥明顯的氣候特征。初霜節氣的特點是早晚天氣寒冷,中午依然炎熱,晝夜溫差大。在全國平均水平上,初霜是壹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季節。因為“霜”是天氣寒冷、晝夜溫差大的表現,所以得名“初霜”,意思是“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初霜節氣過後,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

立冬,壹個季節性節氣,意味著從此進入冬季。立定,築始;冬天,所有的東西最後都會被收集。立冬意味著憤怒開始關閉,萬物進入休養生息狀態。它的氣候從幹燥的秋季逐漸轉變為多雨寒冷的冬季。立冬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中午太陽高度將繼續降低。冬季盛行東北風和北風,氣溫逐漸下降。因為地表儲存的熱量中還有壹部分能量,所以初冬壹般不會很冷。

小雪是反映降水和溫度的節氣,是寒潮發生頻率高、冷空氣活動強的節氣。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越來越冷,降水逐漸增多。“雪”是冷水汽的產物,代表寒冷和降水。這個季節氣候不深,降水也不重,所以用“小雪”來比喻這個季節的氣候特征。“小雪”是壹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寒流活躍,降水增多,而不是這個節氣下的小雪。

大雪和小雪壹樣,是反映氣溫和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節日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氣候特征的節氣。大雪節氣的特點是氣溫顯著下降,降水增加。

冬季至日是壹個反映陽光直接運動的節氣。在冬季的至日上,太陽向南運行到極點,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壹天。從那天起,太陽的直射點又回到了北方,北半球各地(中國位於北半球)的太陽高度逐漸升高,白天壹天天變長。冬季的至日是“南歸北”的轉折點。對於北半球各地來說,太陽高度升高,陽光逐漸增強。

微寒是指天氣寒冷但還不至於極端。冬季至日過後,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下降,在壹年中的小寒和嚴寒期間氣溫降至最低。民間有句俗話“小寒時已二三九,凍得瑟瑟發抖”,可見節氣的寒冷程度。小寒季節,太陽的直射點仍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仍處於流失狀態。白天吸收的熱量仍然少於夜間釋放的熱量,所以北半球的溫度持續降低。

大寒和小寒壹樣,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大寒是指極端寒冷的天氣。根據我國長期的氣象記錄,北方地區的大寒節氣沒有小寒;但對於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是大寒節氣中最冷的。

《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了方便記憶中國古代歷法中的二十四節氣而編的壹首小詩。流傳了很多版本,到處傳唱。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設定了四個節氣,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太初歷法正式在歷法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方便人們耕種和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