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現代白話詩是新文化運動在外來詩歌影響下的早產兒,似乎生來就帶著“不完美”的烙印。直到今天,仍有人不承認它的合法地位。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作為壹種新的文學樣式,它確實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存在是妳賺不到的事實。剩下的就是如何讓它枝繁葉茂,開花結果,成為當代文壇上壹朵艷麗芬芳的花朵,帶給人們審美上的愉悅。
以下是我對當前詩歌發展的壹些不成熟的想法,暫且羅列出來,供妳打發茶余飯後的無聊。如果妳有類似的觀點,請給予支持。如果不同意,請多指教。
壹.文本內容和語言格式
想談戀愛的年輕人往往很迷茫。伴侶的心和外貌哪個更重要?當然,作為正常人,我們的願望當然是最好的,都是美好的。那麽我覺得好詩的標準也是壹樣的:壹首內容和格式都很美的詩才是真正的好詩。中國古典詩詞為什麽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們內容豐富,言語雋永,音節和諧、整齊、優美。《詩經》《古詩十九首》《唐詩宋詞》都是經典之作。
詩歌作為語言藝術,和小說壹樣,離不開故事,也離不開“形式”。詩歌作為壹種形式藝術,是以壹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出現的。沒有形式,就沒有自身。就像人壹樣,獨特的“外貌”是我們區別於他人的特征,也是我們存在的基礎。當我們看壹朵花時,首先看到的是它的顏色和形狀,然後當我們走近時,我們可以聞到它。
格式很重要,但內容更重要。五四新文學革命以來,白話詩的散文化、自由化傾向似乎壹發不可收拾,壹下子好像只要是支文字都可以稱之為詩。90年代壹批新生代詩人打著“回歸語言”的旗號玩起了語言,導致“壹些輕浮的語感訓練和無聊的語言遊戲”(吳思敬)。更有甚者,還有像趙麗華的《壹個人來到田納西》這樣的“梨形體”,只排列了壹句“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世界上最好的”。在詩歌中,更重要的是用豐富的內容和真摯的感情來震撼讀者的心靈,而不是壹味地抨擊白話。在朦朧詩派之後,90年代出現了新生代和後朦朧詩派。他們輕視詩歌的內容,回避意義,驅逐情感。他們的詩歌中再也讀不到沈重而充實的內容,取而代之的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格式,詩歌在他們手中成了文字遊戲。他們的極端讓人覺得很悲哀。比如《下半身》詩人宣稱:“知識、文化、傳統、詩歌、抒情、哲學、思考與承擔、使命、大師、經典、深刻回味、回味無窮?這些屬於上半身的詞和藝術無關,這些文人詞典裏的東西和具有當代特色的先鋒詩歌無關。”“我們要讓詩歌死得難看。”“在詩歌中尋找思想?妳有病。”“承諾和使命。這是兩個比較傻的詞,我懶得說了。”沒有格式的詩歌還可以當散文、小說讀,沒有內容的詩歌只能當垃圾扔掉。
二、雅俗共賞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來了,尤其是90年代以來,商業化對文學的沖擊是激烈的、非比尋常的,伴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和精英文化的消解。由於小市民階層的崛起和需求,原本屬於精英知識分子的高雅文學被邊緣化,通俗文學大行其道。在詩歌方面的表現是:以新生代詩人為代表的口語化、日常化、私人化寫作的繁榮。正如謝有順在1999出版的《中國新詩年鑒》序言中所說,“近年來,詩歌的流行使詩人塑造的形象多樣化,他們不再是單壹的憂郁的知識分子、精神啟蒙者和時代的代言人。英雄主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壹些日常的、卑微但真實的自我。”民間,更低級的白話文成了新的武器,吃喝拉撒睡等正常的生活都被當成了子彈,壹起射向讀者。
文學的通俗化、大眾化、大眾化無可厚非,可以豐富文學的審美風格,拓展文學的題材。然而,壹直習慣走極端的當代中國人,總是“非黑即白”。壹些自認為“先鋒”、“新潮”的民間詩派,表現出令人震驚的移風易俗傾向。其中以最具實力的“下半身詩派”和能活躍在網絡上的“垃圾詩派”為代表。“下半身詩派”的主張是:“讓我們的經驗回歸本質的、原始的、動物的身體經驗...我們將回到物質身體本身的顫動。我們是壹個肉身在場,肉身在進行,所以詩在進行,肉身在場,所以詩在場。僅此而已”(沈浩波《下半身寫作與反對上半身》)。他們要求“露出下體,男人露出把柄,女人露出槍眼”,崇拜“下體”。代表人物有沈浩波、尹力川、南仁、多雨、巫昂、李世江等。在他們看來,要跳出“別人的唾沫”,反叛虛偽,表達最本真的人生體驗,找回迷失的自己。有些作品,比如沈浩波的《朋友的妻子》、《上帝的孩子》、《伊莎的汽車過黃河》,嘲諷虛偽的人類文化,嘲諷壹些所謂“神聖”的原著。但由於他們“反抒情”、“反詩意”、“反文化”的偏執立場,誤解了大眾化、通俗化的概念,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庸俗化、庸俗化的道路。下面是我挑選的壹個代表作品,他們已經上了壹點臺面。請閱讀:
她壹上公共汽車
我會看著她的
挺胸
屁股隆起
真的讓人
急切地盼望
我會留意的
她的乳房
照看
那隆起的胸部
我希望我能看透它。
她終於被我看到了。
不舒服的
妳身邊的小女兒會
把它放在胸前。
擋住我的視線了。
妳好。我說女人。
妳這樣認為嗎?
我會
收回妳的眼睛
我還在盯著它
這次要註意了
是她的女兒
那張漂亮的小臉
妳好。我說女人。
別看妳女兒。
現在妳看起來很無辜
成長
肯定也是
壹把好牛奶
——沈浩波《壹個好乳房》
另外,尹力川的《為什麽感覺不好》和南仁的《吃冰棍的女人》更是不堪入目,就不壹壹列舉了。有興趣可以去網上查壹下。
“垃圾詩派”的主張是反叛“學院派寫作”、“知性寫作”、“神性寫作”,鼓吹“崇尚自卑、解構、他者、賤民”他們公開宣稱:“生為垃圾人/死為垃圾鬼/我是垃圾派/垃圾派就是我”(徐湘疇《清高真累》);“壹切意識形態的、思想的、官方的、制度的、傳統的、文化的、知識的、道德的、倫理的、抒情的、象征的、下半身的、不可毀滅的東西,都或多或少地被偽裝起來。只有垃圾才是世界的真相!”為了讓世界恢復本來面目,我們不惜把自己變成動物,豬,垃圾,屎。比如:
屎是大米的身體
尿液是水的屍體。
屁是屎和尿的氣體。
我們每年都做。
90公斤的屎
尿2500泡
放屁半個立方體
另外還有壹些眼屎,鼻屎,耳屎。
農作物和花卉
都是狗屎
還有人給祖國獻花。
我在乎。
——徐《鄉愁奉獻的狗屎》
再比如“明天/下定決心寫牛逼的詩/泡牛逼的姑娘”(杜鈺《從明天起努力做個帥哥》),“給未婚姑娘/擦屁股/格外小心專心”(皮丹《擦屁股》),“把屎拉出來/從屎和肛門的摩擦中獲得快樂”(許《屎是壹種享受》這不是寫詩,而是踐踏人的尊嚴;這不僅是“陋習”,更是“無恥”。
通俗化、大眾化不是庸俗化、庸俗化,而是要關註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日常感受,拉近文學和詩歌與人民的距離。優雅不是脫離現實,而是要積極健康快樂不好色。詩歌離不開高雅的風格和品位,哪怕是寫給老百姓看的。壹個詩人應該有高尚的責任感,精英意識,是壹個民族的靈魂。如果壹個民族連詩人都退化了,那肯定就完了。
第三,含蓄直白
現代詩不好寫,因為如果手法不夠高,很容易寫成白話文,如果手法太強太含蓄,就會走上壹條晦澀難懂的路。如何做到既含蓄又易懂,是壹件很難把握的事情。現在有些人寫詩的時候故意遵循晦澀的象征主義流派,打破了語言正常的語法方式和習慣。在詩歌句式的構建中,詞語之間的搭配以及本體與喻體的對應關系不再按照原有的模式進行,而往往超出我們的經驗和預期,新奇奇特,完全取代了傳統詩歌中的明喻、隱喻、喚起、借代等修辭方式,以不合邏輯的句式表達情感,從而給讀者壹種刻意的意圖。他們常用的方法是把抽象的東西寫成視覺的東西,把具體的東西符號化。現在壹些詩選、詩詞經典、詩詞雜誌、網絡上都充斥著這樣的詩詞。就算妳是文學研究生或者教授,也不壹定能理解他們想表達的東西。典型代表是“個性化寫作”傾向。這些詩人逐漸回避時代特征和人們對未來的理想,往往過多地表現自己即興的、私人的情感體驗。詩歌缺乏深度,脫離現實生活,甚至只追求個人寫作的快感。他們用大量過於模糊、過於技巧化的語言來宣泄自己神秘的“詩情”,甚至忽略了詩歌本身的意義指向和精神提升。也許他們的詩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理解。也正因為如此,詩人在個人寫作中放任自流,最終被讀者邊緣化。
我們反對不知道說什麽的晦澀,我們也反對沒有咀嚼味道的平實口語,比如趙麗華的“廊坊春不能獨”。讀這樣的詩簡直是對我們閱讀能力的侮辱,白白浪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沒有任何審美上的愉悅。
四。度量和自由
現代詩很難寫,因為它沒有壹定的套路。與絕句不同,它有壹定的字數和格式,或七五個字,或四八句。只要再押韻,不管內容是什麽,至少外表看起來像詩。現代白話詩更自由。越自由越難寫。因為沒有模具,無法進行大規模生產。所以很多人希望像寫古典詩歌壹樣,找到壹種寫現代詩的固定模式和套路。我認為這是壹個誤解。現代詩難寫不是因為沒有套路,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跳出古典格律詩的陰影,放下架子,解放思想,在詩歌的藝術世界裏自由起舞。我常常覺得,現代白話詩的押韻有時候並不美。押韻過多,讓人感覺流暢順滑,缺少曲折和陰郁沈重的美感。如何解放思想,大膽自由創作,才是現代白話新詩的正道。每壹首好的白話詩,都應該是獨壹無二的,獨壹無二的,不要考慮太多的條條框框,用詞和套路,就像顧城的生成和生活壹樣。但崇尚自由並不意味著允許隨便斷行,比如:
我絕不會容忍。
那些
在公共場所
廁所
排便後
非沖刷
尿壺
人
-愚人之燈裏的趙麗華-我受不了了。
這是首詩嗎?讓我們看看誰動了我的花內褲:
晚上想洗澡
發現
我的花內衣
我找不到它。
真的可以嗎?
有人
收集
我的
以前
洗過的
花內褲?
在這裏。詩歌是“回車鍵”,以至於2006年8月後,趙麗華的“趙麗華詩歌事件”出現在網絡上。甚至有人總結出所謂的“梨花詩通用寫作技巧”:隨便找壹篇文章,隨便摘錄壹句,拆開分成幾行,就成了梨花詩。如果是這樣,HJT的演講報告也可以作為壹首詩。
動詞 (verb的縮寫)從過去學習和創新
很多人覺得古典詩詞好,寫現代詩總是不自覺地用古代的審美標準,模仿古典詩詞。寫意象是風、花、雪、月、雲、鶯、燕;用的詞有孤獨、綿綿、淒涼、夢、淚;寫意境壹定是淒涼的,孤獨的,相思的,悲傷的。這些東西雖然不能說是老式古董,壹點用處都沒有,但被古人用了幾千年,真的“還不新鮮”。有些人寫詩簡直是回到了古代。他們身上沒有現代的痕跡,沒有現代人的情懷,沒有現代社會的東西。圖像都是早已消失的東西,詞匯都是現代人不再使用的詞匯。我覺得這樣的詩即使放在唐詩宋詞裏,意義也不大。
我們現在寫詩,首先是要有新的現代審美標準。不要拘泥於古人的審美標準。只要有新的標準,高樓、樓房、汽車、飛機、電腦、手機都可以進入詩歌。其次,要關註現代人的生活狀態、思想感情,描寫現代社會的事物,尋找現代社會美的元素,而不是壹味地模仿過去,回到過去。
古典詩詞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講究形式美,音節、聲調、節奏和諧,語言簡潔優美,意象和意境的營造,豐富想象力、比喻和比喻的運用,枝節的藝術表現等等。
我們要摒棄的是古詩詞內在的具體內容,而要借鑒古詩詞外在的藝術方法和技巧。
第六,情與理
現代詩歌的壹個明顯傾向是理性因素多,感性因素少,可能是繼承了宋詩的傳統而不是唐詩。但今天的詩歌不僅是感性的,而且是非理性的。情感淡漠,意境缺失,境界低下,神秘化,語言上缺乏詩歌創作,是中國當代詩壇的普遍狀況。很多詩人情感麻木,對現實漠不關心,無法理解現實。所以“我有什麽”“點燃的香煙”等瑣碎無聊的日常生活感受會成為他們喜歡的題材。從其內容和精神來看,當代詩歌有輕“情”、輕“義”的傾向。多了莫名其妙的敏感沈思,少了積極健康的情緒。
情感是詩歌的重要品質,抒情性從來沒有脫離過詩歌。而當代詩歌卻在飛揚的頌歌中把抒情推向了空虛的極致。20世紀90年代詩歌的壹個重大變化是強調敘事。原因之壹是對這句歌詞的反應。敘述應該用來“減少抒情的膨脹”(鐘敬文方言)。思想的退位,意義的逃避,再加上情感的缺失,剩下的就是冷漠和無動於衷。沒有憤怒,沒有贊美,沒有批評,沒有激情。打開各種詩集、詩歌期刊、選集,甚至《X X最好的詩歌》,裏面充斥著冰冷平淡的個人生活流和瑣碎的敘述,充斥著“死”、“慘”、“狂”、“醜”、“俗”之類的字眼。
在詩歌中加入壹些理性的色彩,也可以增加它的理性趣味和哲理,啟迪人,使人思考。但重要的是這種思維和哲學是否積極健康,是否給人以審美上的愉悅。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當下的許多詩歌缺乏詩味、詩情、詩神,應該呼喚意與情的回歸。
七。多元和統壹
文壇有領袖是好事,但不能為了當領袖、當冠軍而懲罰所有非族群,也不能把各種詩詞搞得千篇壹律、千篇壹律。不知道為什麽,當代中國人總喜歡“打仗”,“跟天、跟地、跟人打很好玩”,打完了敵人,又跟自己人打。也許是事件鬥爭意識的殘余。當代詩人有嚴重的“江湖”感和宗派主義。詩人開始形成派系,主張自己,圈子。並以強烈的排斥態度,對抗詩歌立場和詩歌趣味對立的團體、個人或官方文學機構。朦朧詩派,圓明園詩派,媚態詩派,他們的詩群,是非,第三代詩人,後蒙昧主義,愚癡,整體主義,神性寫作,知識分子詩群,民間寫作,第三條道路。比如兩大詩歌流派之間的相互攻擊,同屬於“民間”姿態的“下半身”與“垃圾”,尤其是沈浩波與徐思鄉這兩位代表人物之間的謾罵,就是這樣壹種帶有“剿除異己”意味的“火拼”。1998編輯出版的程光煒《90年代叢書詩集》和《歲月的圖畫》被謝有順無理批判為“某些小詩派偏狹的集中反映”,引發了所謂“民間”和“知識分子”的詩人學者之間的反感,並引發了1999四月。如今的詩圈已經成了江湖,成了黑社會。
文學和詩歌的多元化本來是好事,標誌著文學界的自由和繁榮。多元而不亂,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體驗,是不同詩派存在的理想條件。至於文學領袖,我覺得不要刻意揣測,順其自然就好。畢竟文學不是政治。事件發生後,中國的文學和詩歌終於擺脫了政治權力的束縛,獲得了自由。讓他們玩得開心。
標簽
詩歌創作光有理論是不夠的。只有在寫作實踐中不斷練習,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總結自己的經驗和進步。任何理論都可能成為我們前進的束縛,只有實踐才是硬道理。
今天的詩歌是“熱鬧”而不是“繁華”。當局只關註GDP的快速增長。鄧小平關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應該兩手都要硬的教導早已被人遺忘。全世界都在為生存而忙碌,社會節奏快而浮躁。也許所有這些現實都不適合詩歌乃至整個文學的生存,但可以堅信,文學作為滿足人類原初精神需求的重要形式之壹,不是壹個西方解構主義學者所能預言的。因為人不是動物,吃飽了就沒有需求了,還有精神需求。人會孤獨、寂寞、激動、悲傷、憤怒,所以人需要文學和詩歌來尋求安慰。我們的社會現在處於特殊時期,不可能長久。社會的節奏總有壹天會下來的。那時,人們的視野將從物質文明轉向精神文明。人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會要求精神上的進步。那壹定是文學和詩歌發展繁榮的黃金時代。
以上是方超峰的壹篇文章。我覺得很有道理,希望能幫到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