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和評價。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成就最高的偉大詩人。他們都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人物。“杜麗的文章充滿了榮耀。”(韓愈)從詩歌史上的地位來說,李白是第壹個吸收本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外來形式,結合玉和包身松之長,把中國詩歌推向全面發展的先驅,被稱為“詩仙”;而杜甫則將詩歌創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現實主義高度,被稱為“詩史”、“詩聖”。
背景,性格,風格特點。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負,他們的性格差異表現在他們不同的政治道路上:杜甫是標準的正統,立誌做壹個賢臣,其為官之道與普通士人無異;李白夢想做壹名謀士,獻上精彩的謀略和業績,壹舉大獲成功。但都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以悲劇收場。(裴飛的觀點)
杜麗* * *經歷了唐朝從鼎盛到動蕩的歷史。由於出身、性格、經歷和個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總的來說,李白的詩歌具有浪漫主義的寫作風格,而杜甫的詩則具有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杜甫對他人的人道主義關懷和同情。李白豪放飄逸,杜甫沈郁失意。
第二,不同風格的表現
李白詩歌繼承了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感情激昂,氣勢恢宏,想象豐富,語言清新,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李白的詩歌形成於唐朝最強盛的時代,重在抒發個人情感,歌頌對自由生活和個人價值的渴望和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是超然物外,積極入世。比如蜀道,氣勢磅礴,險峻難行。而李白卻能在《蜀道南》中用變幻莫測的筆觸藝術地表現出蜀道古道蜿蜒、雄偉、高遠、崎嶇的特征,用“五鼎山”“六龍歸日”等神話傳說寫出蜀道在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障礙。更難寫黃鶴飛不過去猿愁攀,襯托人走在上面;描述壹下表情和動作(“氣喘籲籲,我們刷著獵戶座,過了井星,然後,雙手抱胸,呻吟壹聲癱倒在地”),危險就像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鳥古木》、《秭歸唱》)使人黯然失色,襯托蜀道之難;誇張(“最高的峭壁離天堂僅壹英尺”和“幹松樹從懸崖表面垂下頭”)被用來誇大令人窒息的氣氛。在《蜀道難》中,他著重描寫秦蜀道上的壯麗山河,從中流露出對社會的壹些憂慮。他說“如此之高,黃鶴也難登”和“劍塔關雖堅不可摧”可能是對當時政治混亂或個人情緒低落的比喻。
天寶三年(744)被迫離開長安後,李白在失意和痛苦中的詩作,依然表現出豪放灑脫的風格。“終有壹日,我將乘長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我很難走》)表現了樂觀的天性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夢裏登天目山》表現了挫折與幻滅中的反抗與自由,壹個平民的驕傲與奔放。”我壹動,我的靈魂飛起,突然驚起。但是讓我,在我的綠色的斜坡上,養壹只白鹿,騎向妳,偉大的山,當我需要妳的時候,哦,我怎麽能嚴肅地向那些地位高的人和身居高位的人卑躬屈膝呢,他們永遠不會被展示壹張誠實的臉!”
杜甫詩歌的特點是格律嚴謹、情感內斂、沈郁頓挫、充滿現實主義,以及他憂國憂民、關心人民的人格特征。他的風格是在悲慘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期和他的晚年。杜甫壹生的願望是“引君至堯舜,然後使民風純樸”,這就像“葵花斜向陽,物性固”(《草堂被秋風吹破》。杜甫對國家和民族強烈的責任感“雖國破山河忍,草木春回,落淚如瓣,孤鳥悲鳴”(《春望》)“但未能征服,其死常使英雄泣”(《書香》)。杜甫對現實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揭露,對人民有著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官》(《石壕》)、《三告別》(新婚告別、無家告別、辭舊迎新)、《車店》等都是這樣的作品。車店為歷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長期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它在藝術上是情緒化敘述的,詩人是熱切的。
第三,不同意象的運用
袁興培認為,李白和杜甫都是建立自己獨特形象群的專家。優雅與陰郁這兩種不同的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不同的意象群中。李白創造的最突出的形象是飛翔的大鵬,咆哮的黃河和長江,高於天的山和飛落的瀑布。這些“都具有非凡的精神,曲折表現了李白掙脫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而杜甫在受傷時的憂國情懷,則是通過客觀意象表現出來的,形成了瘦馬、病橘等帶有強烈憂郁色彩的意象。"在這些被破壞和遺棄的生靈中,杜甫表現出了各種深沈憂郁的感情."作者指出杜麗風格的不同還體現在意象的組合上。李白詩中的意象組合稀疏,像壹幅薄薄的寫意畫,壹筆三兩的傳神之筆,或許勝過壹張滿紙的素描。杜甫詩歌中的意象組合比較緊密,幾個意象往往壓縮在詩中,凝重、成熟、深邃。杜麗意象密度的差異還體現在詩的構圖上:李白的詩構圖散漫,跳躍,詩的節奏急促,具有不斷的沖擊力;杜甫的詩歌意象層次分明,條理分明,節奏緩慢,有壹種沁人心脾的滲透力。
第四,不同詩歌風格和技巧的運用
詩風方面,李白擅長古歌古句。自由奔放的個性使他不拘泥於格律,他的《蜀道難》長短不齊。杜甫擅長格律和編曲,所以格律詩,尤其是七律,是他的強項。李白直抒胸臆,笑逐顏開,愁容滿面。但杜甫的詩大多含蓄曲折。
五、不同的創作觀念(詩學觀念、美學觀念)
杜麗詩論的相似之處在於,都主張吸收雅騷賦,取建安以前諸子之作,取其精華,用其宏觀,以成就其偉大;區別主要在於他們對氣質的看法,對分道揚鑣的看法,對各行其事的看法,造成了他們不同的特點。杜麗的詩學更具體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中。
李白高度贊揚“清真”。“既然建安來了,美女就不珍貴了。聖代復古,掛衣貴。”(《第壹古風》)。這種“清真”應該是壹種自然、樸素、完美的美。”看景山美景,河鮑可動。清水出芙蓉,雕琢自然。"相比之下,李白反對摹仿雕琢的詞句,認為這樣會失去詩歌的"天真精神":"醜姑娘來了,打動鄰居。守陵失步,笑殺邯鄲人。壹曲燦爛,雕蟲小技失童真。荊棘造猴子,猴子洗澡。“李白的近體詩清新、質樸、無雜質,是他清真審美追求的體現。
杜甫強調“傳神”,受到許多文學批評家和思想家的高度贊揚。莊子講“遇神”,劉勰講“用神思”。而杜甫則明確地將“神”的概念運用到詩歌創作中。杜甫的“神”,指的是詩歌中蘊含的深刻精神魅力:“將軍善畫蓋神”(《丹青贈曹將軍》),“書貴薄硬”(《李超八分小篆歌》)。羅宗強在《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中也以此命名。他最推崇“形神兼備”的境界。為了實現這種生動的美,杜甫壹方面強調錘煉,煉詞,煉句,苦思,苦學。“為了人性,話不驚人死不休。”(《河抵水如海,略談》)“誰知兩謝便能成事,何苦學殷?”(”“談努力和技巧,不反對壹蹴而就的天賦;它既贊成感情的自然表達,又提倡隱喻和反諷;既歌頌自然清新之美,又追求悲壯之美(用羅宗強的話說)。可見,杜甫的詩學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宏大、品格的傾向,也表現了中唐人關心時弊、崇尚荊棘之美的要求。羅宗強《文學思想史》認為杜甫總結盛唐,開啟中唐,李澤厚則認為杜甫《美史》中的“盛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以為然,刻骨銘心。以下是我為妳精心整理的,希望妳喜歡!
壹:真誠告知所有朋友。
我家勤勞,安逸,幸福,不喜歡奢侈。我只是個素食主義者,早就推崇詩歌。
家父忠厚仁厚,尚修身。經常說人好,卻怪自己吃虧;學習別人的長處,知道自己的短處。可以說聞村,天下衰微,能立於節上者鳳毛麟角!最後還是要當老師學習,兢兢業業,樂在其中。永遠燭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