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論古代詩歌《涼州詞》

論古代詩歌《涼州詞》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在白雲之上,壹座孤城,萬仞山。

強弟何須怨楊柳?春風不經過玉門關。

給…作註解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這是當時流行的壹首曲子(涼州詞)的歌詞。涼州詞是唐代樂府的俗稱,多寫邊塞軍的生活。

2.原題有兩個,其壹為郭茂謙《樂府詩集》卷七十九《現代曲辭》,載有涼州歌,引雲:“涼州公調歌,開元中西涼府總督郭之雲”涼州位於古藏縣(今甘肅省無為縣)。

3.“遠”字是“直”。

遠在黃河之上:遙望黃河源頭。

孤城:指守衛邊境的孤獨城堡。

金:古代長度單位。壹斤相當於七八尺。

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四川。羌笛是阿強樂器,屬於橫吹管樂。

柳樹:《折柳》這首歌。在古詩詞中,柳樹的比喻經常被用來說再見。《瀟雅采薇》詩雲:“我曾去,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歌》有“折楊柳枝”,歌詞說:“上馬不趕鞭,反楊柳枝。若下馬吹笛,恐殺行者。”

度:完畢。最後兩句的意思是說,羌笛為什麽要奏出《斷柳》這樣悲傷的曲子,抱怨柳葉不開,春來晚了?要知道,春風不可能吹到玉門關以外!

玉門關:是漢武帝修建的。它是以從西域傳入的玉石命名的。於是就選址在甘肅敦煌西北的小方城。六朝時,東移至安溪雙塔堡附近。

簡要分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歌詞,不是詩名,而是盛唐時期流行的曲子名。開元年間,我國駐隴右使臣郭誌雲收集了壹批西域樂譜,呈獻給唐玄宗。玄宗把它們交給教坊翻譯成中國樂譜,用新的歌詞唱出來,以這些樂譜產生的地名作為曲名。後來很多詩人喜歡這個曲子,給它填了新詞,唐代也是如此。

王誌煥的詩,寫的是戍邊將士的鄉愁。它蒼涼而慷慨,悲涼而不失力量。雖極力渲染兵士不得還鄉的憤懣之情,卻毫無抑郁之感,充分顯示了盛唐詩人的曠達胸懷。

第壹句“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抓住了俯視的特點,描繪了壹幅動人的畫面: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流而下,遠遠望去,猶如從白雲中流出。第二句“萬仞山的壹座孤城”描述了壹座邊陲的孤城。在群山和河流的包圍中,壹座孤立的邊境城市巍然屹立。這兩句話描述了祖國山河的磅礴氣勢。

在這種環境下,突然聽到羌笛的聲音,它奏出的曲子恰好是《折柳》,不禁勾起了守軍將士的傷感。古人有離別時折柳作為禮物的習俗。“柳”與“留作紀念”諧音。北朝樂府《過鼓角》有“折楊柳枝”,歌詞說:“上馬不捉鞭,與楊柳枝鬥。愁殺旅人。”歌中提到行人走了就斷柳。這種折柳送別之風,在唐代非常盛行。因此,柳樹和離別是密切相關的。現在鎮守邊關的士兵聽到羌笛演奏的《斷柳》悲傷的曲調,難免會心生悲涼,不恨。所以詩人用豁達的口吻解釋:羌笛為什麽總放那首悲涼的《斷柳》妳知道,玉門關外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沒有柳可以折!說“為什麽要抱怨”不是沒有抱怨,也不是勸警衛不要抱怨,而是抱怨沒有用。“何苦抱怨”這個詞的使用,讓詩歌更經濟,更有意義。

三四句,明代楊慎認為有諷刺之意:“此詩不如邊塞豪爽,所謂君門遠萬裏。”(《盛安詩話》)中國的古詩詞向來有“喜寄”的傳統,更不要說“詩不達意”了。我們認為讀者不能不理解這壹點,但不能確定作者是否真有此意。具體來說就是這兩個。

做出贊賞的評論

涼州(今甘肅武威)位於河西走廊。這首詩描繪了黃河上遊遼闊荒涼的景象。這首詩境界開闊,氣象厚重,意境悲壯蒼涼。“黃河遠在白雲之上”這句話指的是黃河的遠景,它的源頭似乎來自白雲。“羌笛”是西域樂器,“怨柳”是指羌笛演奏的悲歌《斷柳》。

第壹句話是個奇怪的想法,是回望當前。這與李白《入酒》中“黃河之水如何出天,入海洋,壹去不復返”的視覺指向相反,側重點也不同。施立強調氣勢,而王石強調崇高的本源。在這樣廣闊的背景下,壹座孤立的城市與萬仞的群山隔絕,而黃河則像壹條絲綢之帶。把藍天白雲,孤立的城市和群山綁在壹起。這是壹幅邊塞的徒手畫。詩人把壹座城市描繪成壹座城市,突出了孤獨意識,著眼於萬仞:這座孤立的城市就像壹艘漂流在漢海中的小船,像壹朵淹沒在天地之間的白雲,就像守軍孤獨無助的感情。於是,引入了壹個“怨”的主題:這個偏僻荒涼的邊塞。另壹方面,人們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家園,在這裏生活多年。這麽長又無奈的抱怨,用“為什麽抱怨”這樣舒緩的語氣說出來,曲折又容易表達。仔細想想,《折柳》這首歌也無助於驅散苦澀。那該怪誰呢?詩人沒有說出來,同題的另壹首詩略顯抱怨:“漢家天子今在,不肯隨親戚回家。”但是天子不喜歡抱怨,所以他只好淡淡地抱怨“春風”。吳儀在《唐詩真聲》中評價“人的苦,處處藏”。唐憲《三昧集》註解:“此種涼州也,險惡也。明明邊境又苦又冷,陽光不和諧。措辭如此寬泛,令人深思。”

據唐人薛永偉《集遺記》記載,開元年間,王之渙、高適、王昌齡三人到酒店飲酒,梨園中戲子唱歌宴飲時,三人私下約定由戲子定詩名。結果三個男人的詩都唱完了,演員中最美的女人唱的是《黃河遠在白雲之上》。王之渙非常得意,這就是著名的“

詩的第壹句就抓住了從下(遊)到上(遊)由近及遠看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了“黃河遠在白雲之上”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的黃河像飄帶壹樣飛上雲端。真的是思想的飛躍,天氣是開放的。詩人的另壹句名句“海納百川”,觀察角度正好相反。李白的《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與這句話不同,雖然也寫望上遊,但視線由遠及近。《海納百川》和《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都在刻意渲染黃河千裏奔流的風格,展現動態之美。而“黃河遠在白雲之上”,與河水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適之態,展現壹種靜態之美。

第二句“孤城,萬仞山”作為邊塞上的孤城出現,是這首詩的主要意象之壹,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是它的大背景,“萬仞山”是它的近背景。在遠川群山的映襯下,有利於看到這座城市處於危險的地形和孤獨的境地。“壹”是唐詩中的壹個成語,往往與“壹”有關,“瘦”字多意。漠北這樣的孤城當然不是居民區,而是守衛邊境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丈夫。“孤城”作為古典詩詞中的壹個詞匯,有著特定的含義。常與人的悲涼聯系在壹起,如“魁府孤城斜陽,各依北鬥望京花”(杜甫《秋繁華》)

詩歌開篇寫的是山川的遼闊與蒼涼,承載著守軍的孤獨與危險。第三句突然轉介紹羌笛的聲音。羌笛奏出的曲子是《折柳》,不禁勾起了征招者的傷感。這句話翻譯成樂府的“渡風折柳歌”。“當妳上了馬,妳沒有抓住鞭子,但妳折疊楊柳枝。妳可以吹笛子來代替。”人們看到柳樹不僅會感到悲傷,聽到“折柳”的笛聲也會感到憤恨。而“強弟”這句話,說的是“怨柳”,而不是“聞柳”,特別精彩。這樣避免了直接用曲子的名字,把板子變成了生命,可以引出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強,人欲折柳。似乎笛聲也在怨柳,怨念強烈,卻委婉地表達在“為什麽怨”的寬泛解釋中,深沈含蓄,耐人尋味。第三句翻出這麽豐富的壹首帶著疑問的詩,最後壹句“春風不夠”自然就來了。“玉門關”壹詞在詩歌中的使用,也與人離開思想有關。後漢書。寓意無限鄉愁。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壹些邊塞詩(如張橋的《河湟老戰士》)作比較,就會發現,這首詩雖然極是寫邊防軍不準回鄉的恩怨,但卻悲壯蒼涼,沒有衰敗蕭條的情調,顯示了盛唐詩人的曠達胸懷。即使是寫悲傷的委屈,也是悲傷中的強烈。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邊防軍在鄉愁難禁的時候,意識到了保家衛國、保衛邊疆的重大責任,所以才能如此自恕。或許正是因為涼州詞的悲情,才能成為“唐寅”的典型代表。

有趣的消息

傳說清朝的紀曉嵐機智過人,擺脫了困境。

乾隆時,紀曉嵐是壹位非常成功的學者。他反應很快,乾隆皇帝喜歡他。有壹次讓他在折扇上題詞,他寫了這首王之渙的《涼州詞》。然而,這位才子在第壹句話中不小心漏掉了“空間”。

乾隆皇帝發現了,但也沒說什麽。他只是告訴他讀他寫的東西。紀曉嵐拿著它,理解它,但他非常聰明。他不慌不忙地念了壹長短句:“黃河遠上/白雲散/萬仞山孤城/羌笛何苦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這充分體現了紀曉嵐的智慧。

涼州詞(王翰)

唐·王翰

葡萄酒夜光杯,想喝琵琶,馬上抓緊時間。

戰場上喝醉了不要笑。古代有多少人打過仗?

翻譯詩歌

酒,酒,酒!

杯子,杯子,夜光杯!

滿滿壹杯酒讓人醉!

喝酒,喝醉-

管他呢,琵琶馬上把人拉起來!

我想沖妳,我想喝醉!

喝醉了,喝醉了,我會抱著枕頭睡覺

醉臥沙場,誰能解中國味?

古代有多少士兵活著回來?

這真的是大家翻譯的!自由奔放,卻生動嚴謹;有時候翻譯壹句,有時候壹句轉化成多句;但無論用什麽方法,總是以“表意”和“表靈”為目的;而且,譯詩和原詩的古典語言魅力也得到很好的保持。

做出贊賞的評論

詩歌是壹首著名的關於寒冷的邊疆的歌曲。全詩描寫了壹場艱苦荒涼的邊塞盛宴,描繪了人們飲酒作樂、壹醉方休的場景。第壹句優美動聽,音調清亮悠揚,盡顯盛宴奢華之風。有壹句用了“想喝酒”這個詞,寫出了溫馨的壹幕,為酒席增添了音樂,刻意渲染了氣氛。三四句寫得極是勸人互飲,盡興而忘憂,豪爽而曠達。這兩句話,恒唐退而評論,“心胸寬廣,使我感到悲哀。”評論者壹直認為,打架是可悲的,也是可悲的。讀戲謔是美妙的。是學者理解的。“從內容上看,沒有厭惡軍旅生涯的語言,也沒有哀嘆自己生命危在旦夕的意思,無非是壹種痛苦的感覺,叫做悲傷和難過,看起來很不情願。石步華的話有其深度。他們古往今來都很有名,眾說紛紜。啟蒙運動以來的學者.

邊境地區寒冷艱苦的環境,駐軍緊張動蕩的生活,讓邊塞士兵很難得到壹頓歡聚宴。不難想象那種激情和激動的心情,以及喝酒喝醉的場景。這首詩就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酒;杯,相傳為周穆王時代,西湖用白玉精制而成的玻璃杯,似“明夜燈”,故稱“夜燈杯”;樂器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戰場”“遠征”等詞語,都表現出濃厚的邊塞色彩和軍營生活的味道。

詩人以激昂的筆觸、鏗鏘的音調、炫目的文字,定下了這壹開篇的第壹句——“夜光杯葡萄酒”,仿佛突然拉開了帷幕,壹場色彩斑斕、光彩奪目、香氣四溢的美酒盛宴展現在人們眼前。這壹幕令人驚喜激動,為全詩的抒情營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表現軍人豪爽開朗的性格。正當大家“口幹舌燥”時,樂隊奏起了琵琶,宴會開始了。急促歡快的旋律仿佛在催促戰士們舉杯暢飲,讓本已熱烈的氣氛驟然沸騰起來。這首詩改變了七句中使用的音節,采用了“二遍五遍”的句法,進壹步增強了感染力。有人說,這裏的“催”字,就是催開始。好像很難和下面聯系起來。有人解釋說不適合軍人奔放帥氣的精神狀態。“馬上”這個詞往往會讓人聯想到“開始”。事實上,在西域的胡人中,琵琶最初是在馬背上演奏的。《琵琶馬上催》是刻意渲染壹場歡快盛宴的場景。

以前有人覺得這兩句話是“心胸寬廣,令我心酸”。還有人說“假裝喝多了讓我覺得無比難過”。雖然用詞不同,但都離不開“悲”字。後來用深沈、悲涼、感傷、反戰之類的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就更有用了。顯然,這是壹種誇張。清代石步華說過這兩句詩:“悲語讀之易,戲謔讀之妙,士子易懂。”(《妳仆人的詩》)這對我們頗有啟發。為什麽悲傷的語言很容易讀懂?因為它不宣揚戰爭的恐怖,不表現軍旅生涯的厭惡,不哀嘆生命的逝去。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盛宴的場景:士兵們聽著歡快激越的琵琶,真是興高采烈,過了壹會兒,就有了醉意。可能有人要放杯子,然後座位上有人喊:妳怕什麽,喝醉了,喝醉了。可見這三四句正是飯局上勸酒的話,但並不是悲情。雖然有些“戲謔”,但也找到了最能讓自己喝醉的環境和性格原因。《醉在戰場上》表現出的不僅僅是豪爽、開朗、激動的感情,還有視死如歸的勇氣,這與豪華宴會所表現出的熱烈氣氛是壹致的。它給人壹種令人振奮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是盛唐邊塞詩的特點。這首詩被人們傳誦了幾千年。

涼州詞(馮雪)

馮雪的雜劇曲與涼州詞

昨夜,範炳報了仇,沙州守了涼州。

黃河九曲今歸漢,長城滿血。

涼州詞(張集)

唐章吉

邊城,黃昏雁低飛,文竹漸聚。

無數的鐘聲在鐃鈸之上響起,妳要帶著它們去安溪。

給…作註解

1,齊(齊):戈壁大漠。

2.白蓮:白熱絲。這是泛指絲綢。安溪:地名。湯芳鎮有安西都護,位於新疆庫車,還轄龜茲、焉耆、於田、疏勒四鎮。貞元六年(790),被吐蕃攻陷。

做出贊賞的評論

張繼的《涼州詞》是三* * *詩之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眼前的景象,同時指出了他所寫的地點、時間、天氣和季節。第壹句“邊城黃昏大雁低飛”,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壹群低飛的大雁,讓人看到大雁飛的地方是邊城,時間是黃昏,天氣是陰雨。從蘆葦的生長情況來看,說明現在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前兩句:壹句是關於從邊城看天空的景色,壹句是關於從邊城看地面的景色,都在視線之內。詩的最後兩句把詩意的風景延伸到了遼闊而遙遠的大漠的彼岸,把詩意的思維推得看不見了。

第三句,“數不清的鐘聲在冰磧上飛過”,講的是壹群馱著貨物的駱駝在沙漠中緩緩行進,但句子中沒有駱駝和護送者的形象,只有絡繹不絕的駝鈴從沙漠中傳來。這是聲音的壹種奇妙的用途。在這裏,只要寫下鐘聲,它就會被聯想的輝煌聲音轉化為形象,壹個連續的延遲浮現在妳的腦海裏。雞鳴知人”(《淩峰采藥作詩》),道謙的《河村何處夜歸》(《秋江》),白居易的《知夜大雪,能聞夜竹聲》(《夜雪》)都是這首詩。

作者之所以被駝鈴所吸引,是因為他的詩意之筆化為大漠中飄蕩的壹串串鈴鐺,因為他在邊城,他的眼睛陷入了困境。他無比沈重的心,已經隨著駝鈴漸漸向西消失的沙漠,飛到了安西四鎮(現在統治新疆庫車的地方)。正是詩的最後壹句“應載白去安溪修行”。

唐朝叛亂後,隴右路(今龍山以西至新疆以西)東部諸郡相繼陷吐蕃。這首詩寫於穆宗長慶年間(821-824)。作者五十多歲的時候,安溪已經淪陷30多年了。聽到駝鈴西去,經歷過這壹歷史事件的作者不禁想起了國運的衰落和經過河西的走廊。所以,試想壹下,這支西行的駱駝隊,應該還是走這條路去安溪,但安溪早已是異國。這壹句“應該擡到安溪”中,有著說不完的感慨和哀思。寓意無窮。在另壹首詩《荊州賽》中,作者曾贊“路邊古雙,我猶記。”

這首詩的題目是《涼州詞》,所以有些選本把詩首的“邊城”二字解讀為涼州(今甘肅武威),認為前兩句是“寫春日黃昏涼州風光”(中華書局出版的《唐代詩選》),但從同題的第三首詩看,張繼寫這首詩時,涼州已被吐蕃占領60年。盛唐時期的詩人,如王翰、王之渙等,都以涼州詞為題材寫詩,但根據這種音樂寫的歌詞不壹定是關於涼州的。再聯系同題第二首,“古鎮城門白開,胡兵常在沙堆附近,太平火來,遊人早行”。第壹首詩寫的應該是當時的《邊城》,應該只是和吐蕃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