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典詩歌和散文

古典詩歌和散文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散文興盛,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這是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包括先秦和先秦以後的散文。先秦散文有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後者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文章,其中《論語》、《墨子》、《孟子》是孔丘、翟墨、孟子的言行錄,而《莊子》、《荀子》、《韓非子》是我自己的作品。漢賦漢賦是漢代出現的壹種押韻散文。其特點是韻律和押韻相結合,專精於敘事。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傳收”;就賦的內容而言,重在“寫事,寫誌”。漢賦的內容可以分為五類:壹是渲染宮城;二是描寫皇帝打獵;三是描述旅行經歷;四是表達不被滿足的感情;第五是講動物和植物。以前兩人是漢賦的代表。壹般來說,漢賦在結構上有三個部分,即前言、正文和被稱為“亂”或“新聞”的結尾。漢賦的寫法大多辭藻華麗,文質彬彬,歌頌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學武功,結尾只有寥寥幾筆,略帶諷刺和勸誡之意。漢賦分大賦和小賦。大賦,又叫三體大賦,規模龐大,結構宏偉,詞匯瑰麗,往往是壹個長達數千字的龐大體系。西漢的賈誼、梅成、司馬相如、楊雄,東漢的班固、張衡都是大賦家。小賦摒棄了長篇大論、辭藻華麗、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他們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作了短小賦、趙翼賦、蔡邕賦和抒情詠懷賦。漢賦形成於漢初。賈誼是漢賦的開創者,代表作有《吊屈原賦》、《捕鳥賦》。真正創立漢賦體系的是漢初辭賦大家梅成。《七根頭發》是梅成的代表作,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漢武、軒轅、成帝時代,漢服達到鼎盛。這壹時期,成就了漢賦史上最負盛名、居於“成聖”地位的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寫的詩有29首,現在只剩下6首:《子虛》《上林》《成人》《長門》《美人》《艾二》。其中,他的《田字遊魂賦》包括《子胥賦》和《上林賦》,代表了漢大賦的最高成就。司馬相如在他的兩首賦中基本規定了漢大賦的模式:先是堆砌大量的文字,誇大了美的作用,最後以“淫足以亡國,仁必然興國”的諷刺收場,鑄就了“勸眾人諷刺壹個”的體系。從西漢末年到東漢中期,漢賦基本定型,後世作家無法超越前人,於是模擬之風盛行,漢賦進入模擬時期。這時,楊雄和班固是漢賦最著名的作家。從東漢中期到年底,漢賦進入了壹個轉型時期,即向著貼近現實的方向發展。張衡的《歸天府》抨擊社會政治,表現出不滿的傾向,初步奠定了付曉的基礎。蔡邕的《蜀興賦》使他成為漢賦第二大家。他的詩內容深刻,用詞恰當,鞭撻了社會的醜惡,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和關懷。從漢賦到魏晉,定型為小賦,南北朝時演變為駢文賦,唐宋時轉化為律賦和文賦。漢代賦。賦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壹種文學體裁,講究文采和音韻,通過“傳文”來“以物寫文”。荀況,戰國時趙人,最早以賦出名,但漢人多將賦與詞並用,稱為辭賦。這是因為漢賦大多模仿楚國的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漢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匯集成壹集,叫做《楚辭》。詞與賦的結合表明了漢賦與楚辭的傳承關系。由於漢代上層統治集團的倡導,賦的創作如火如荼。據班固《兩京賦序》記載,在他稱帝時的世界裏,“帝王作品有壹千多件”,西漢末年和東漢時期的作品數量更是可觀。早期的漢賦,如賈誼的《屈原賦》,淮南蕭山的《隱士賦》,在形式上與楚辭無異。梅成在景帝年間所作《七發》,開創了壹種進壹步散化、以奢為功用的新賦體。漢武帝以後,隨著司馬相如等著名賦家的發展,新體賦興盛起來,成為漢賦的主流。壹般來說,漢賦新體可以分為大賦和小賦兩大類。從內容上看,大賦多描寫吹噓京城、宮殿、園林的繁華和皇帝大規模狩獵的場面,旨在歌頌美德,粉飾太平,迎合統治者的歡騰和追求享樂的心理,文末含有諷刺和勸誡的意味。主要作品有司馬相如的《自序賦》、楊雄的《楊昌賦及獵羽賦》、班固的《杜亮賦》、張衡的《東京賦》和《西京賦》。這些大詩氣勢磅礴,氣勢磅礴,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壹統漢帝國的威望和上升時期封建統治階級既奢靡又剛健的作風。但大福為了達到形式上的華麗,往往誇張浮飾,堆砌大量文字,喜歡用冷詞炫富,求新求異,同時後期大福模仿多於創新,文筆呆滯,影響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符曉》篇幅短小,抒情諷喻,內容廣泛,風格清新,主要流行於東漢時期。著名作品有張衡《歸田賦》、趙翼《帶病刺世賦》、米芾《鸚鵡賦》等。漢賦在流傳過程中失傳,現存作品包括部分片段約200篇,分別收錄於《史記》、《漢書》、《後漢書》、《文選》。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漢朝四百年間,大多數普通文人都投身於這種文風,所以它壹度興盛,後人也常常把它當作漢代文學的代表。辭賦作為壹種文學樣式的產生和發展,早在戰國末期就已經產生。也許荀子是第壹個寫出賦體作品並因此而成名的人。據《漢書》?據《藝文誌》記載,荀子寫了10篇(現存五篇:禮、誌、運、蠶、貞),其中用通俗隱語寫了五種事。舊楚國也有宋玉的賦體作品,如《鳳賦》、《高》、《神女賦》等。,辭藻華美,有諷刺之意。與荀賦相比,它們似乎更接近漢賦,但可能是後人誤托,尚無定論。從現存的訓賦來看,這種賦還處於萌芽階段。賦體的進壹步發展受到戰國末期軍事家散文和楚辭新興體的極大影響。賦體的主要特點是鋪陳寫物,“誦無曲”,接近散文,但在發展中吸收了楚辭的壹些特點——華麗的辭藻和誇張的手法,從而豐富了自己的體系。正是由於賦體的發展與楚辭的密切關系,辭賦在漢代常被並稱為賦。西漢初年的所謂“騷體賦”,確實和楚辭比較接近,很難區分清楚。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漢初賦家繼承了楚辭的遺風。此時流行所謂“騷體賦”,之後逐漸演變為具有獨立特色的所謂散文式賦,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繁榮的階段。東漢中期以後,散文詩逐漸衰落,抒情言誌詩開始興起。漢賦的這壹發展變化過程與漢代社會條件的變化密切相關。唐詩和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唐詩是中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壹,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雖然距今已經1000多年了,但是很多詩詞還是被我們廣為流傳。唐詩的形式多種多樣。唐代古詩基本上有兩種:五言詩和七言詩。現代詩也有兩種,壹種叫絕句,壹種叫律詩。絕句和格律詩分別是五言和七言。所以唐詩基本有六種基本形式: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典詩歌對押韻和格律的要求範圍很廣:壹首詩中,句子的數量可以多也可以少,篇章可以長也可以短,押韻可以變化。現代詩歌對韻腳和格律有嚴格的要求:壹首詩的句子數量是有限的,即四行絕句和八行格律詩。每首詩用詞的平仄有壹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押韻也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詩詞的風格是上壹代傳下來的,所以也叫古風。現代詩有嚴格的規則,所以有人稱之為格律詩。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和創新的。它既繼承了漢魏民歌和樂府的傳統,又大大發展了唱腔的風格。它既繼承了前代的五言古詩或七言古詩,又發展成為壹部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大了五言、七言體的使用,而且創作出了風格特別優美工整的現代詩。近體詩是當時的壹種新體詩,它的產生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壹件大事。它把中國古代詩歌音節和諧、用詞精煉的藝術特征推到了壹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了壹種最典型的形式,至今特別受到人們的喜愛。但現代詩歌中的格律詩由於其嚴格的格律限制,容易被束縛,不能自由創作和發揮,這是其優點帶來的壹大缺陷。其代表人物有、楊炯、“初唐四傑”(《參軍》):、陸、羅(《鵝鵝》);詩人李白,詩聖杜甫等。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壹文學體裁,句子長短不齊,便於抒發感情。宋詞基本上可以分為婉約派和狂放派兩大類:南唐皇後李煜(菩薩蠻)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李清照)。狂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嶽飛等元曲,最初來源於所謂的“繁曲”、“樂虎”。隨著元朝滅宋,以大都(今北京)、臨安(今杭州)為中心,在南北廣大地區傳播。元曲有嚴格的格律公式,每個曲牌在句式、字數、平仄等方面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不過,雖然有固定框架,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固定框架內插頁,有些曲牌還可以加句。元曲融合了傳統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形成了詼諧、灑脫的藝術風格,對詞的創新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馬致遠:天凈沙(),張:山坡羊(潼關懷古)等。明清小說明清時期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繁榮時期。自明代以來,小說作為壹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了它的社會功能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歌的壟斷,取得了與唐詩、宋詞、元曲並駕齊驅的文學史地位。清代是中國古典小說興盛衰落,向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小說是隨著城市商業經濟的繁榮而發展起來的。宋代前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給城市帶來了繁榮,為民間說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場所和觀眾,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的文化娛樂需求極大地刺激了這種發展,從而產生了壹種新的文學樣式——說書。口語故事是說話人使用的基礎書籍,包括故事、小說、公案、鬼怪等。,在小說中已經初具規模,並在後期的流傳過程中通過增加新的創作而逐漸成熟。明代經濟和印刷業的發展為小說脫離民間口頭創作進入文人書面創作提供了物質條件。明代中期,白話小說作為壹種成熟的文學樣式正式進入文壇。代表作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