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壯語Bouxraeuz,英文Bourau),原名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傣語支。
壯族起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中記載的“Xi甌”和“駱越”,分布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居住在南方,東起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至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至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1965 10 6月12日,根據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提議,並征得壯族人民的同意,國務院正式批準將“通”改為“壯”。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總人口為16926381。
擴展數據:
壯族人信仰的神很多,崇拜的神有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神、始祖神等。魏晉以後,隨著道教和佛教傳入壯族地區,壯族的宗教信仰體系在它的影響下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以原始墨家學說為主,道教和佛教融為壹體,信仰多神的“宗教”,出現了半職業的教士石公。
老師有比較完備的宗教規矩和組織,但是沒有道教那麽嚴格。他們的職能是為人民祈禱和驅鬼,為神服務。所實施的法律行為具有巫、道、佛的特征。
同時,漢族道教的正儀、太乙也流行於壯族地區,其神職人員以壯語頌眾,因專事念咒,很少懂經,故在民間又被稱為“南旭先生”。
道公雖然遵守道教的教義和教規,但也通過壯族當地的宗教文化轉化為方士。道士沒有固定的寺院,大多以設壇、辦班的形式舉行臨時性的祭祀活動。除了道教特有的,還加入了佛教和當地的壯族神靈。
壯族是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壹,稻作文化十分發達,大米自然成為壯族人的主食。做米飯有很多種方法,蒸、煮、炒、燉、炸。各種米、米粥、米粉、年糕、年糕、粽子、湯圓是壯族人日常喜愛的食品。
如果與其他材料混合,可以制成許多更美味、更營養的食物,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等。
生活在幹旱山區的壯族人,由於不適宜種植水稻,以玉米為主食。
壯族人喜歡吃水產品、魚蛤、螺螄,這些都很少見;山裏的蘑菇、蟬、蛇、鳥獸也是壯族人的日常美食。
嚼檳榔是壯族的傳統習俗,廣西龍州等地的壯族婦女至今仍有此嗜好。在壹些地方,檳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