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有哪些關於思念家鄉親人的詩詞?

有哪些關於思念家鄉親人的詩詞?

鄉愁自古以來就是詩歌永恒的主題之壹。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度不發達的古代,壹旦離開家鄉,前路漫漫,到了歸途,親人都能安好;山重,歸程何處,家書誰來遞?於是,遠在他鄉的詩人,把心事化為美麗憂傷的詩篇,匯聚成壹條無盡的河流,從遠古緩緩流淌。

“我去東山,我不回來了。我從東方來,天下著雨。”(出自詩經翻譯,我去了東山,很久沒回家了。現在我從東方歸來,下著毛毛雨。)在中國詩歌的源頭,我們的祖先唱過這首思鄉歌謠。“皇帝喜的戲劇,突然在哈比森的舊故鄉上演。仆人為馬懷西難過,卻做不到。”當我在帝國天堂的榮耀中冉冉升起的時候,我突然看到了下界的故鄉。我的禦者傷心了,馬開始愛上了棧,只是回頭,不肯再往前走。“悲歌可以泣,遠方的妳可以當當歸。”(漢樂府民歌《挽歌》)動亂頻仍,歸家難。我只能望著故鄉,說著深深的鄉愁;“呼瑪依在北風中,過鳥巢南支。”(古詩十九首《再行》)很明顯,夜雨、明月高掛、夕陽西下、塞外笛聲等等都會影響詩人對故鄉的向往。詩人揮之不去的鄉愁因為這些機會而湧出,他們形成了感人肺腑的詩篇。《靜夜思》就是如此,被稱為中國第壹首思鄉詩:

我的床腳閃著如此明亮的光。已經有霜凍了嗎?我擡起頭凝視月亮,低下頭,懷舊之情油然而生。

觸發詩人鄉愁的媒介是秋天的明月。夜涼如水,錦不溫,輾轉反側,孤枕難眠。壹輪圓月掛在天上,銀輝透過窗戶照在詩人的床上,亮得詩人懷疑那是“地上的霜”。壹個“霜”字,既形容了月色的潔白,又給人壹種清冷寂寞的感覺。然後詩人忍不住擡頭望月,低頭思鄉,仰頭思索,在俯仰與俯仰之間焦慮。詩人擡頭看著光潔的玉盤和舞動的月桂樹,心想:今夜的月亮多圓多可愛啊!於是詩人想起了自己的家鄉。詩歌戛然而止,卻留下了我們讀者的想象。

作為唐代詩人,讓我們來看看李益《守望壁夜啼》中的鄉愁:

樂峰前沙地白如雪,城外月色如秋霜。不知何處吹來淒涼的蘆笛,壹夜望著故鄉。

這首詩裏,也寫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壹種陰冷淒涼的氣氛。這樣的風景,再加上多年來招募人手守衛邊塞,讓我更加感到孤獨。在這樣的氛圍中,突然不知從哪裏傳來微弱的蘆笛聲,婉轉悲涼,泣如訴,揮之不去,深深觸動著戰士們的思鄉之情。《壹夜》表現了思想的持續時間;“希望”點出了感染範圍。同樣,李白也寫道,“誰的玉笛偷偷飛去,散落在滿洛的春風;這小夜曲裏全是斷柳,誰也經不起想家!”(《春夜洛杉磯聞笛》)。都是被蘆笛的聲音所感應,流露出深深的鄉愁,憂傷和傷感,感人至深。沒有辦法消除旅行的煩惱。”家鄉在哪裏?除非喝醉了,否則就算了。”(宋麗清照《菩薩蠻》)但醒來後呢?再來看看唐代詩人柳宗元的《郝初隨主看山送友人進京》:

海邊鋒利的山像壹把劍,秋來處處割著他的心。怎麽能讓這身體變成千千萬,分散到各個首腦家裏去看看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更是清冷秋節”,於是海邊那座“刺破藍天”的尖山就像壹把利刃,壹寸壹寸地斬斷自己的煩惱。但這有什麽壞處呢?如果妳能被這壹劍砍成“幾千億”,妳能把峰巒散盡,妳能看看妳的家鄉嗎?詩人難以釋懷的心事充斥山海,如劍如海霧,難以忘懷,綿延不絕。這種情況下,難免會把悲傷轉嫁到客觀事物上。詩中有壹種“看似不合理,實則合理”的寫法。下面這首詩可以作為證據:

人們說,太陽落下的地方就是地平線,我試著向地平線望去,卻看不到我的家。青山正在被青山影響,青山遮住了我的視線,暮雲,青山。(《宋麗·茍的鄉愁》)

遙望天涯,看不到故鄉,只好將這份怨恨撒向無垠的青山。老杜的“何處花瓣已如淚落,孤鳥已唱出哀思”也可以解釋,“人生自然癡情,此怨與風月無關。”(歐陽修)只要鄉愁沒有結束,它就是處處鄉愁的催化劑。

再如北宋範仲淹的《漁父豪情》,將國家和社會的重大問題與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融為壹體,化為慷慨大度之聲,和諧無痕。

秋來的風景是不同的,衡陽鵝不為人知。四個邊相互連接。千裏之外,長煙暮合。

壹杯濁酒是萬裏的家,而冉彥還沒有回家。管強被霜覆蓋著。人不眠,將軍白發淚。

這些詩往往是詩人因為周圍的景色而產生的思鄉之情,而思鄉的具體內容詩人並沒有說明。還有壹種詩歌是通過思念家鄉的具體場景來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比如王維的《在山上度假想起我的山東兄弟》:

我是壹個在陌生土地上的孤獨的陌生人,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到兄弟們的身體登上了高處,也會因為不到我而有壹絲遺憾。

這個節日應該是家人和朋友團聚的時候,但詩人“獨自”在異鄉,所以他更想念他的親人。詩人錯過了什麽?詩人沒有談鄉愁,而是構思了這樣壹個場景:重陽節,家裏的兄弟都爬上來了。他們興高采烈,活潑好動。但是當他們壹個壹個的經過cornus的時候,很可惜少了壹個人。兄弟們可能會突然安靜下來,手裏多拿著壹個山茱萸,念叨著我這個過客。在這裏,從“全過”到“少壹個人”自然激起了感情。詩人通過想象中的場景,壹波三折地表現了自己的鄉愁,婉約動人。

同樣,白居易的《邯鄲冬至日夜思》也是如此:

每年冬天的至日,我都伴著膝燈前的影子。如果妳想深夜坐在家裏,妳也應該談談旅行者。

遠在異鄉的詩人,在至日冬天的夜晚,獨自呆在驛館裏,像影子壹樣掛在壹起,百無聊賴。此時只有燈影相伴,寒氣逼人,我便抱膝而坐。孤燈無焰影,讓詩人想起了家的溫暖,家人的溫暖。但是,詩人沒有寫他是如何想家的,而是寫錯了。我猜他的家人此時壹定是圍坐在燈下,想著自己是個過客,念叨著自己在外地的生活。其實詩人是懷疑家人對他的思念,積極向上的旋律表現了他對家人深深的思念,樸實而真摯。這種巧妙巧妙的寫法含蓄,別有情趣。看看北宋周邦彥的思鄉詩《蘇牧者》;

燒沈香,消暑。鳥叫清,侵曉窺檐。楚陽葉枯壹夜雨,水清圓,風荷壹朵壹朵舉。家鄉很遠,什麽時候去?我住在午門,長期在長安旅遊。五月,漁夫記起他是否在獨木舟上,夢見進入芙蓉浦。

作者把故鄉的荷花想在眼前,準確而生動地表現了荷葉先幹後隨風飄的神韻,寫出了“小舟,夢芙蓉”的美好境界。詩人沒有說自己是如何思念故鄉的,而是問故鄉的漁夫是否思念他,從而巧妙地表達了思鄉之情,有壹種從容、淡雅、自然、清新的韻味。

“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老鄉。”遠在異地,每當遇到家鄉人,那種興奮和喜悅可想而知。見面壹定會有很多事情浮現在腦海裏:家人安全嗎?我家鄉的生活是什麽樣的?但有這樣壹個詩人,他不問這些問題,只問窗前的寒梅開了沒有:

妳來自妳的家鄉,告訴我那裏發生了什麽事!。來到窗前,開放它的第壹朵冷花??(王維雜詩)

愛家鄉不是抽象的,而是體現在愛家鄉的山水、土地、風光、人情,甚至壹草壹木。妳看,詩人問起韓梅的故鄉——“窗前”,那麽細心,那麽關心——“花開了嗎?”可見詩人總是思念家鄉。梅花往往是高貴聖潔的象征,詩中的寒梅明顯代表了故鄉。詩人心目中的故鄉是多麽美好啊!詩歌看起來很小,表面上看起來淡而無味。其實在平淡的地方,充滿了詩意,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強烈眷戀。也許,王維的這首詩是受南朝陳朝詩人江總的啟發:

心往南去了雲,身體卻在秋天從北往南回來了。今天舊花園的樹籬下開了多少花?(《長安九天》)

在詩中,我先寫了我的“心”和“形”,生動簡潔地寫了我在遠方旅行,心卻飛回了故鄉。詩人思念故鄉,想象著籬笆旁純潔美麗的菊花。“今天有多少花?”是壹個還是兩個,還是三個還是四個?讀這樣壹首詩,我們仿佛看到詩人要壹個壹個數,那種急切和迷戀躍然紙上,真是如癡如醉!家鄉的每壹處風景、每壹件事,都會激起詩人無盡的想象和向往。那麽,其他地方的風景呢?詩人杜甫有這樣壹首詩:

河裏的水波,水鳥白色的羽毛,山上的綠色,紅色的花朵形成對比,妳想燃燒。今年春天又看了壹遍。什麽時候是回歸之年?(絕句)

當時詩人留在成都,渴望回到東方。因為戰爭,他做不成了,最後兩句嘆了口氣。然而,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壹幅美麗的春天的圖畫,說春天是令人愉快的。這麽美的風景為什麽會想家?原來這是壹個寫悲情的快樂場景。這樣才能寫出詩人歸鄉的渴望,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反差使詩人的鄉愁更加強烈。也有詩人牽掛故鄉,怕故鄉變故,鄉愁難寄;怕親人不在,物是人非,更細膩、更真實地表現了長期以來鄉愁的復雜心理:

被流放到嶺南的南方和親戚斷絕來往,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了新的壹年。越接近老家,我越膽小,不敢打聽家裏來的人。(唐·宋·文誌《過漢江》)

如果要離開家鄉,真的很可惜。壹步壹步回首,“山是壹段旅程,水是壹段旅程,而妳正走向關羽,夜晚是壹千盞燈。”風壹變,雪壹變,破鄉夢不成,園中無此聲。”(清·納蘭性德《長相思》)山難跨,路阻且長。誰該送錦書?所以老杜才唱出了“三個月戰火過後,壹條家信抵壹噸黃金”的名句。家鄉親友的消息是突如其來的,想家的人往往只能吟月沈思影。這個時候,詩人如果遇到正趕往家鄉的人,是多麽幸福啊!

壹年壹度的秋風,吹向洛陽城,在洛陽城漂泊的兒子,不知故鄉的親人如何;給和平寫壹封信,要說的太多,又不知道從何說起。信寫好了,擔心自己想說的話沒寫完;當信使開始時,他打開信封,把它給了他。(唐·張的《秋思》)

終於可以給家鄉寄信了!詩人在家信中傾訴了他所有的鄉愁。他寫啊寫,讀啊讀。直到我覺得該說的話都說完了,我才放下信封。但當行人正要離開時,詩人忍不住又打開信封看了看。恐怕有些事情還不清楚。詩中的“欲”、“復”、“有”等詞,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感情。“馬上開門”這個細節,生動細膩地表達了深深的鄉愁。

我們常說,細節才能看清真相。詩人常常抓住典型的細節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感情。另壹個例子是岑參的《在會見去首都的信使時》:

東望家的距離很長很長,眼淚濕了雙袖還在流淌。立刻和妳見面,不帶紙筆,請告訴我家人我很安全。

離開家鄉已經很遠了,但詩人依然頻頻回首,回望故鄉。這種依戀和不舍變成了點點淚水,打濕了衣襟。沒想到,竟然遇到了回長安的信使!詩人立即化悲痛為歡樂。這難道不是傳遞信息的絕佳機會嗎?但是詩人馬上又擔心了,因為他在路上遇到了,沒有紙筆他是寫不出信來的!匆匆見面,然後馬上分手,千言萬語,不細談。我別無選擇,只能傳遞和平的信息。樸實自然的詩歌飽含著詩人的深情,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

"但我朝家望去,暮色漸濃?江浪上帶著悲傷的薄霧。”(唐·崔豪《黃鶴樓》)讀了壹首又壹首思鄉詩,我們仿佛觸動了思鄉詩人火熱的心。

在最後壹部分,我們欣賞了古詩中的鄉愁。他們風格各異,各有所長,但壹致的是詩人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這些優美的詩篇讓我們經歷了壹次又壹次的心靈洗禮。讓我們把視角轉向現當代,看看今天的思鄉詩。

中國的文化凝聚力往往通過鄉愁表現出來。中國人對故土的眷戀和“落葉歸根”的觀念,是中國文化凝聚力的體現,是超越時代的。海外華人,尤其是旅居海外的華人,思念故土、故國,訴諸詩歌,往往具有壹種滲透時代的傳統文化精神。讀這些詩,會讓我們感嘆,會喚起我們的內心。菲律賓華裔詩人雲鶴(壹個很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名字!)有壹首著名的詩《野生植物》:

有葉/但無莖/莖/但無根/根/但無土//是壹種野生植物/它的名字叫/華僑。

在詩中,詩人以遞進的邏輯和修辭性的“頂針”修辭,巧妙地捕捉和創造了“野生植物”的意象,以此訴說百萬海外華人在世界各地漂泊所特有的不安全感和危機感。不僅形象貼切,而且具有震撼人心的象征效果,不愧為佳作。

又如臺灣詩人張平的《盆景語錄》:

小時候/離開家鄉/來到這裏沒有土地/異鄉/看不到天空/看不到地面/總是被修剪/總是被擰成/喜歡/沒有很深的根/喝完水就哭/家鄉,我的香土/妳在哪裏?妳在哪裏?

同樣是旅居海外的遊子,雲鶴將其比喻為無人問津的野生植物,而臺灣省詩人張平卻獨具慧眼,堪稱供人欣賞的盆景:遠離孕育自己的寬厚大地,人在嗚咽,淚在迸出,那是多麽刻骨銘心的痛啊!

說到鄉愁,自然會想到臺灣省,壹個天然的海峽,壹個跨越海峽的人造縫隙,鎖住了遊子歸鄉的大門,卻鎖不住海外遊子眷戀祖國的心。臺灣詩人唱了多少思鄉歌。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臨終前,寫下了壹首懷念祖國的詩:

把我埋在高山上,/看我的大陸,/大陸看不見,/只有哭泣!/把我埋在山頂,/看看我的故鄉,/我的故鄉是看不見的,/永遠不要忘記!//天蒼蒼,/曠野茫茫,/山野,/有國喪!

詩人晚年去了臺灣,再也沒有回來過,隔海相望。有多少說不出的苦啊!“死了才知萬事空,卻悲看九州。”今天讀到這裏,依然讓人潸然淚下:只要臺灣省不回歸,炎黃子孫就永遠無法坦然面對灣海峽。讓我們看看臺灣詩人楊歡半個多世紀前寫的《鄉愁》:

過去,我是國王,快樂而富有,

隔壁的公主是我美麗的妻子。

我們收獲高粱的珍珠和玉米的寶石。

還有掛在老榆樹上的金幣。

現在,現在我破產了,

流行歌曲和霓虹燈讓我的大腦貧血。

站在瘋狂的街道上,

不知何去何從。(鄉愁)

這首詩讀起來令人耳目壹新。它的題目是《鄉愁》,但全詩充滿了鄉愁。作者在開篇就帶我們走進了他美好的過去:快樂而豐富的童年,青梅竹馬,兩個猜不到的鄰家女孩,還有男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天堂裏的日子。尤其是第壹節結尾的三個新穎生動的比喻,將讀者引向了極其美好、閑適空靈的世界,給人以無盡的遐想。但這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呢?下面四句是對現實世界的描述和感受。兩個“現在”氣勢磅礴,氣勢磅礴;貧窮的比喻很生動,既是下面的總向導,又與上面形成鮮明對比,相當巧妙。第二句寫的是財富和幸福的矛盾,和上面進壹步對比。壹方面是豐富多彩的歌舞,壹方面是歌中結束的“而妳孤獨無助可憐”,這本身就是壹組鮮明的對比。“站在瘋狂的街道上”,我能說什麽?在沈默中比在聲音中告訴更多,“回家!”“回國了!”這是作者心中唯壹的呼喚。全詩感情真摯,語言豐富流暢,音節活潑流暢,讓人讀不下去。

在古典詩歌中,感傷的詩人把思鄉之情寄托於天上的明月,“吾心與明月同憂”,臺灣省女詩人席慕蓉繼承了這壹文化傳統,通過壹輪明月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故鄉的歌是清遠的笛聲/它總是在月夜響起/但故鄉的臉是壹種模糊的失望/像霧中的波浪/離別後/鄉愁是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在壹個清朗的月夜,作者描繪了“歌”和“月”兩個意象。清遠的歌,仿佛就在眼前,像是壹首深情的,難以割舍的,想家的歌。壹切似曾相識卻又如此熟悉。在這樣壹個死寂的夜晚,它壹次又壹次地響著。這首詩是作者離開祖國大陸二十多年後寫的。"故鄉的臉/是壹種模糊的憂郁/似乎在霧中徘徊."作者巧妙地用了“模糊”和“霧”兩個難以捉摸的詞來描述家鄉的面貌,壹絕。在這樣壹個月夜,作者本可以看到眼前的風景,但在家鄉的視覺幹擾下,眼前的壹切漸漸模糊。就在他想看清家鄉的時候,突如其來的大霧模糊了原本清晰又模糊的景色——故鄉。“浪”字巧妙地表達了當前鄉愁如霧縈繞的特點。“離別之後/鄉愁是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鄉愁壹生壹世。

最後,我們將把空間留給臺灣詩人、“鄉愁”巨人余光中。先看他最著名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裏,我媽媽在那裏。

長大後,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車票。我在這裏,新娘在那裏。

後來,鄉愁成了短暫的墳墓。我在外面,我媽媽在裏面。

現在,鄉愁是壹條淺淺的海峽。我在這裏,大陸在那裏。

這首詩簡單,意象選擇豐富: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簡單,所謂簡單,絕不是簡單,而是清晰、集中、強烈,沒有漫無邊際的感覺;他們有錢,所謂有錢,也絕不是堆砌出來的,而是含蓄而緊張的,可以多方面誘發我們的聯想。然後按照時間的發展來排列圖像:“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這樣的安排就像壹條紅線連接著全詩,覆蓋了詩人漫長的生命歷程。鄉愁的形式也是賞心悅目的。壹個是結構美,壹個是音樂美。鄉愁的結構是統壹的,也是變化的。段落模式和句式比較工整,逐段、逐句比較和諧對稱。變化不是單調的,而是具有活潑、流動之美。懷舊* * *四個板塊。每節四行,各節均衡對稱。但詩人註重長句和短句的變化和調整,使詩工整而散。《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為往復、歌唱、嘆息的優美旋律,其中“鄉愁是--”和“在這裏”...那裏(頭中)”重復四次,四段中“小”、“窄”、“短”、“淺”的重疊用在同壹個位置。“壹片”、“壹片”、“壹面”、“壹灣”等量詞的使用,既顯示了詩人的語言功力,又加強了全詩的美感。

余光中還有壹首詩《鄉愁四韻》:

給我壹勺長江水,長江水

像酒壹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

給我壹勺長江水,長江水

給我壹張海棠紅,海棠紅。

似血的海棠紅

沸騰血液的灼痛

這是思鄉之痛

給我壹張海棠紅,海棠紅。

給我壹片白雪,白雪

像信壹樣白。

等待家信

是思鄉的等待。

給我壹片白雪,白雪

給我壹個甜蜜的臘梅。

母親般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村的芬芳。

給我壹個甜蜜的臘梅。

詩中選取了“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四個具體而又概括的象征意象,傾註了詩人對祖國山河和民族歷史的懷念,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現實性和時代感,具有特殊的廣度和深度。“長江水”在歷代詩詞中象征著揮之不去的思念和綿綿不絕的情感,說明對祖國的思念是壹種古老而神聖的情感,也是“長江水如酒”,與上面的解釋相呼應,也蘊含著悠長、醉人、向往的情懷,而“醉人”則更能體現對大陸母親的熾熱之愛,真是字字見情,字字見功!當年“海棠紅”是大中華領土完整的象征,但如今,早已物是人非,“血色”和“灼痛”把愛國主義上升到了人生的理想高度。然後是安靜的“白雪公主”,詩人將其形象化為“家書”般的雪花,祝願遊子壹封像雪花壹樣潔白吉祥的和平信。“香蠟梅”預示著冬天來了,春天來了,寓意著大陸與臺灣省關系的改善。畢竟,統壹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母親對流浪者總是有吸引力的。遊子思念母親,心中充滿溫暖。這是詩人能夠正視現實、執著追求的心理源泉——親情、鄉情、愛國的強大召喚力和凝聚力。

最後,讓我們來欣賞余光中的另壹首思鄉詩《當我死去的時候》:

等我死了,把我埋在長江和黃河裏。

忽然,枕著我的頭,白發沾滿了黑土。

在中國,這個最美麗、最有母愛的國家,

我平靜地睡去,睡在整個大陸上,

兩邊聽,安魂曲從長江黃河開始。

兩首永恒的音樂,洶湧澎湃,面向東方。

這是最放縱和寬敞的床。

讓心滿意足地睡覺,心滿意足地思考,

從前,中國有壹個年輕人,

在冰凍的密歇根向西看,

想透過黑夜看到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不尷尬的中國的眼光。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去重慶,那裏有很多鷓鴣,而不是回家。

《當我死的時候》這個標題是壹種想象,是對我生命終結的反思。壹至六行承擔標題,描述我死的時候埋葬“我”的莊嚴而隆重的場面。想象誇張浪漫,將對祖國的漂泊思念傾訴的淋漓盡致。場面壯觀壯麗。《最美慈母國》是發自內心的贊美;“睡遍整個大陸”,無限愜意和舒適;“長江”和“黃河”成了“永恒的兩管音樂”,是對飄零的落葉之魂最好的告慰。前六行,詩人運用了斷句手法(如第壹句是“我死了”——“埋了我”(謂語)-“在長江黃河”(補語),斷句(如介詞短語“長江黃河之間”交錯成兩行),短小有力。再加上音樂隱喻和擬聲詞的運用(“澎湃”);讀著讀著,抑揚頓挫,激越澎湃,這與詩人內心的激動是壹致的。七、八行過渡。“這是最放縱最寬敞的床”與第四句相呼應,構成了壹個意象隱喻,是全詩的關鍵意象。《最放縱最寬廣》寫了我夢中祖國的和平、溫暖、包容,與第三句相呼應。“讓壹顆心心滿意足地睡,心滿意足地想”這句話,引出了遊子早年在異鄉漂泊,望穿秋水而不能歸的痛苦幻想,即用“眼睛”和“饕餮地圖”代替“歸鄉”。這個奇怪的比喻包含了多少孤獨,多少辛酸,多少蒼涼!“透過黑夜看中國的黎明”寄托著對新生中國的憧憬。重復(如“滿足”)和典故(如“鷓鴣”)強化了不斷被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

死亡原本是痛苦的,卻在詩中變成了壹種滿足。條件是什麽?這是壹個埋葬的地方。只要埋在“長江黃河之間”,怕什麽死?。“樹高壹千尺,落葉歸根。”古往今來,人心相通。只願我的中國夢統壹起來,告慰歷代詩人無盡的鄉愁!

詩歌的海洋是無窮無盡的,河流是成百上千的。“鄉愁”只是流進其中的涓涓細流,但卷入其中,還是讓人覺得“走在壹條背陰的路上,目不暇接”,而且很美。所以這篇短文被泄露是必然的。還好只是為了吸玉。如果學生能在閱讀後引發好的詩歌閱讀,那是何等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