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知識1
先秦兩漢
先秦兩漢時期的優秀作品主要集中在周代和漢代,其內容涉及詩歌、辭賦、歷史、科技、百家爭鳴等諸多領域。
1.詩經
中國第壹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共305首,又稱《詩三百首》。根據音樂的曲調不同,可分為風、雅、頌三類。其中,《風》為地方音樂,多為15地方收集的民歌,有160首;“雅”是宮廷宴會或宮廷會議的音樂。根據樂曲的不同,可分為大雅365,438+0首和瀟雅74首,共計65,438+005首。《頌》是祭祀祠堂的舞曲,按國家不同可分為31首周松、4首松露、5首商頌,共40首。
2.《左傳》
中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壹般認為是魯國歷史學家左丘明所作。《左傳》、《楊公傳》、《谷亮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3.“普通話”
中國最早的民族史書,又稱《春秋傳》或《左氏傳》,始於西十二年(公元前990年),止於周真定十六年(公元前45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以背單詞為主。
4.戰國政策
壹部國史著作,以戰國初年為起點,以秦滅六國為結局,主要介紹戰國時期說客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西漢時,劉向按國序排列,命名為“戰國策”。
5.論語
壹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弟子們編的,不是孔子本人編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並稱為四書。
6.離騷
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騷體”的詩歌形式,對後世影響深遠。《離騷》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中的名篇。該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余繼承自屈原。
7.“四書五經”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8.魯《春秋》
這本書寫於秦始皇統壹六國的前夕,作者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本書以道家、儒家思想為基礎,以明、墨、法、兵、農等學說為素材,吸收百家之精華。
先秦兩漢知識2
文學
《易經》有兩部分,分別是上篇和下篇。《易經》有10個方面影響著古典美學和文論的批評。簡要概述了陰陽之道和陰陽觀念是其思想的核心,反映了對自然與社會矛盾對立的普遍認識。觀物的啟發是強調現實的多面多層次的面貌和反映人生的導向,進而啟發後人通過。第三,放松腸胃,專註於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四個方面的和諧之美與光無關,即通過了解人的觀點和情緒,找出矛盾所在,六情不同,七言不同。言意之辨對文人影響很大。更衣不稱物,言不表意。除非妳了解男人和女人,否則很難了解他們。以嚴重的功利態度把文字、書籍、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強調語言的使用,對後世語言藝術的發展影響很大。百分之九十的名曲對後世創作方法和文章風格的深入探討有著廣泛的啟示。石康勝訴,強調豎條紋才是本色。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關於文藝的壹些見解,為中國古代文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文論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從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出發,以18的詩歌作為評價文學學術的標準,但句首的語氣詞毫無意義,吳邪壹詞原本只是壹種描述。壹個專心牧馬的偵探,在吳邪這裏是違反規定的余震,意思是“高雅”。關於文藝的社會功能,我們首先從人類的內心深處來討論詩歌和李樂。他說是假詩、假禮、假樂的教育功能。孔子關於如何通過詩歌表達情感並發揮其社會作用的論述,表明了他對詩歌藝術特征的認識。孔子,論文主張文質並重,文質關系其實就是內容和形式。孔子非常重視道德教育規範,文學藝術也不例外。他認為仁是美麗的,他強調仁在美麗之鄉的重要性。孔子以比喻論述人的美感與自然的關系,即知者樂水,仁者樂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總之,孔子的藝術觀是以人為本,以綜合為導向,特色鮮明。
先秦兩漢知識3
代表性人物
戰國時期是壹個諸子百家爭鳴,割據勢力各自為戰的時代。所謂“亂世出英雄”,戰火紛飛,百家爭鳴,湧現出那麽多傑出人物。其中,“戰國四公子”成為其中之壹。
“戰國四公子”是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這四位公子可以說是戰國歷史上的關鍵人物。都是榮辱與共的人,都是以客為友的人,都有同樣的優秀,都為自己的藩屬國的強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關於戰國四子,有許多史料記載了他們的歷史事跡和個人評價,如先秦諸子中的荀子、韓非子、呂春秋,《戰國策》、《戰國縱橫家書》、《史記》中的司馬遷四子傳記等。這些書都為我們提供了接觸和了解戰國四子體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