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戴望舒《雨巷》的寫作背景

戴望舒《雨巷》的寫作背景

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血腥的“4·12”大屠殺之後。這位詩人22歲。這位因參加革命而被捕的詩人,面對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陷入了痛苦之中。他隱居在江蘇松江的朋友家,在孤獨中咀嚼著“做這個時代中國人的苦惱”,“坐在夜裏聽風,睡在夜裏聽雨”,期待著壹條絢爛的彩虹在陰霾中飄蕩。

但生活清貧,詩人只能在“舊腳印”、“青春的彩衣”和星空下的流浪中尋求慰藉。個性的柔軟、憂郁和時代的壓力使《雨巷》成為現實黑暗和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充滿了仿徨、失望和悲傷的感情。

擴展數據:

這首詩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營造了壹種虛實相生、朦朧恍惚的氛圍。“我”壹個人徘徊在雨巷,仿佛滿腹憂愁,卻又不想說出來。

第壹,古人在詩詞中用丁香結本身作為悲傷的象征。雨巷想象壹個像丁香壹樣悲傷的女孩。她有丁香般的憂傷,也有丁香般的美麗和芬芳。就這樣,它從壹個簡單的悲傷的隱喻,變成了壹個帶著悲傷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形象包含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其次,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鮮活的現代語言,描繪了壹個在這場雨裏突然死去的定西姑娘的形象,這與詩人早期創作的舊古典詩歌等作品充滿了舊的詩情畫意,表現出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在雨中空悲涼”,沒有比“丁香壹樣悲憤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的希望和幻滅。這壹形象在表達時代悲哀領域是不可多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詩中,雨中的丁香結寄托了詩人對現實生活場景的感受。《雨巷》中飄在雨中的丁香般的少女形象,帶來了更多詩人想象的元素。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場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力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產生的藝術真實形象。

戴望舒說:“詩通過想象來自現實,不僅來自現實,也來自想象。”我們說《雨巷》的意境意象是對古典詩歌的借鑒和超越,主要是因為它是詩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來的。它是藝術想象的產物,比生活更美。

《雨巷》最早被人們稱贊,壹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它優美的音節。葉聖陶稱贊這首詩“為新詩的音節開啟了新時代”。雖然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優美的音節還是很有見地的。《雨巷》由七節詩組成。

第壹節和最後壹節除了“遇見”改為“浮動”之外,完全相同。這樣結尾重復,同壹個主題在詩中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增加了詩人猶豫和幻滅的表現力。全詩每節有六行,每行字數不壹且不均勻,韻腳壹般在相隔不遠的行中重復。每節下註兩到三次,從頭到尾沒有押韻變化。

全詩很短,有些短句還切斷了詞與詞之間的聯系。但有些相同的詞在押韻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憂郁”、“憧憬”,有意讓壹個聲音在人們的聽覺中重復出現。這創造了壹個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它讀起來像壹首輕柔而有思想的小夜曲。壹段孤獨而痛苦的朗誦旋律在整首歌中反復回蕩,縈繞人心。

為了加強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從外國詩歌中吸收了壹些技巧,在同壹首詩中使相同的詞語交替相遇。這種語言的反復和重復,就像交織在壹起的抒情樂句的重復,聽起來悅耳和諧,更增添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主義自由詩和“新月派”豆腐幹風盛行的時候,戴望舒發了《美麗的雨巷》,開辟了新詩音樂表達的新天地。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