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竹林外的兩三朵桃花,水裏的鴨子,它們首先註意到了春天的暖春。
沙灘上長滿了艾草,蘆筍也開始發芽,河豚正準備逆流而上,從大海遊回河流。
大雁北飛,像是想回到北方的人,卻因為依戀,可憐的團隊。
在飛往北方之前,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裏風雪交加,還是在南方度過大半個春節的南方。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兩首詩是畫,寫於元豐八年(1085)。
以下是第壹首詩的賞析:壹首好的繪畫題材的詩,不應局限於畫面的內容,而應能再現畫面,跳出畫面,有所創新,離開畫面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的詩可以說做到了這壹點。詩的前三句是詠景,最後壹句是景引起的聯想。全詩猶如詩人的即興之作,意象奇妙自然。其實前三句並不完全壹樣。第二句“水暖”(溫度)和“鴨先知”(感知)這兩個詞不能直接畫出來。詩歌可以用如畫來形容,但是詩歌的物理屬性太如畫了。這是因為繪畫屬於視覺藝術,而詩歌是語言藝術,有絕對的表達自由。最後壹句進壹步發展了聯想,在前三句對景物客觀描寫的基礎上,對畫中景物的季節性作出判斷,從而增添了壹種濃郁的南方風光之美的感覺,這是繪畫更不可能做到的。關於河豚的時令風味,梅寫過壹首《範饒洲吃河豚》詩:“春芽生於春,白楊飛於春岸。河豚的時候,算魚蝦也不貴。”歐陽修《六壹詩》說:“河豚常在春日黃昏水中遊,食柳絮而肥,南方人多以芽分湯,雲朵最美。”蘇軾的學生章雷也在《明道》雜誌上記載,長江土著吃河豚,“卻用藜蒿、竹筍(即蘆芽)、薺菜煮之”,認為這三種與河豚最配。這說明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據的,也是自然的。詩的美也在於此。●原文
"兩只黃鸝鳴翠柳,白鷺連天"我的窗外是白雪皚皚的西山。我的門經常對向東航行的船只說“再見”
●杜甫:(712—770),字美,珙縣(今河南)人,祖籍襄陽。早年南遊吳越,北遊趙。秋媽瘋了,考試不及格,考不上進士。進入長安後,十年患難,用三大禮物拿下了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起義,被叛軍俘虜。他逃走後,去了靈武。麻鞋壹見天子,就被任命為左拾穗,並被貶為參軍州官。棄官後西行,遊周琴,住同谷,定居成都浣花草堂。蜀,鎮,推薦並授予袁外郎工部。第二年,嚴武去世,搬到了夔州。後來帶著家人出峽,漂流到湖北湖南,死在船上。詩人歷經風風雨雨,歷盡艱辛,寫出了許多反映憂國憂民現實的詩篇,被稱為“詩史”;他是壹位集詩歌藝術成就於壹身,承前啟後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所作,描寫了草堂周圍美麗的春光。詩中使用了大量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如“黃色”、“翡翠色”、“白色”、“青色”等,使畫面色彩斑斕,表現了春天明媚的景色。通過詩中對生機勃勃的春光的描寫,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字裏行間所隱藏的那種歡快的感情。
伊藤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對不起,餐館在哪裏?牧童指著杏花村。
這壹天是清明節。詩人小杜在旅途中碰巧淋了雨。清明,雖然是壹個綠花爛漫、春光明媚的季節,但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時期,甚至有時會“大風連雨”。但是,這壹天的毛毛雨是那種“像天空中清脆的雨聲”的雨——這也是春雨的特點。這首《雨後》傳達的是“淒冷欺花,柳暗花明又壹村”的淒美境界
這首《此起彼伏》自然描寫了春雨的意境;但不僅僅如此。它還有壹個特殊的功能,那就是它實際上描述了雨中旅行者的心情。
看下面這句話:“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離家旅行的人。那麽什麽是“斷魂”呢?在詩歌中,“靈魂”主要指精神和情感上的東西。“斷魂”是試圖描述內心深處隱藏的感情,這種感情非常強烈,但沒有明確地表達在外面。在古代習俗中,清明節是壹個色彩豐富、富有情調的大節日。本來應該是壹個家庭聚會,或者是壹出戲,或者是壹個墳墓。如今行人獨行,心情悲涼,心中滋味復雜。偏偏又趕上了毛毛雨,春衫全濕,更添壹層傷感。所以詩人用了“破碎的靈魂”這個詞;不然下壹點雨,就值“斷魂”了。這難道不合理嗎?這樣,我們就可以回到“此起彼伏”這個詞了。本來節日出遊的人就已經有很多心事了。再加上他們分散在風雨中,在雨中行走,讓他們的心情更加悲愴。所以他們紛紛描寫春雨,但也可以描寫情緒,甚至描寫春雨,也就是描寫情緒。這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絕技,也是壹種風景,其中情在景中,景即情。
前兩句交代了場景,然後寫壹個行人這時想到的想法:去哪裏找小旅館。事情很明確:找個小旅館,休息壹下避雨,然後喝三杯,解除春寒料峭的人的寒冷,溫暖被雨水打濕的衣服,最重要的是,可以放松自己的憂慮。所以,找人問路吧。
妳向誰問路了?詩人第三句沒告訴我們,精彩的在第四句:“牧童指向杏花村”。從語法上來說,“牧童”是這句話的主語,但也是上壹句“對不起”的賓語——它補充了上壹句問答的兩面。牧童回答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把“行動”作為回答,比回答更生動有力。我們看了話劇《小牛郎》。當有人向牧童問路時,他用手壹指說:“請跟著我的手走!”就是把答案和行動連接起來——也就是把“音樂”和“畫面”連接起來,兩者都讓觀者同時享受美;如今,詩人的手法更簡單、更高超:他只給了讀者“畫面”,省略了“音樂”——不,不如說它包含了“音樂”。讀者在欣賞方式的美好“畫面”的同時,也聽到了答案的“音樂”。
“麽”字面意思是遠。然而,這個意義在這裏無法觀察到。這壹指已經讓我們覺得仿佛看到了紅杏的盡頭,分明挑出了壹道酒簾——“酒望”。如果真的很遠,很難有藝術上的聯系。如果真的在眼前,那就失去了無窮的趣味:美就在不遠處。《紅樓夢》中的大觀園裏,有壹個地方,被景子命名為“杏簾在望”,“在望”的表述就來源於這段經歷,對杜朗的那句話來說,只是壹個註腳。“杏花村”不壹定是真正的村名,也不壹定是指餐館。只需要說明壹下,指向這個杏花深處的美麗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有個小旅館等著接待雨中漫步的客人。
詩中只寫“指向杏花村”然後戛然而止,再無壹字。剩下的,行人聽到消息是如何的高興,如何的上前壹步,如何的興奮的找到酒店,如何的得到避雨和悲傷的滿足和滿足...,這些,詩人可以“不管”。他把這壹切都留給了讀者的想象力,這為讀者打開了比詩中的中文詞語所展示的廣闊得多的想象空間。這就是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天來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暗,江船明。
看紅濕處,金冠城花重。
這是壹幅描繪春夜雨景,表現歡樂心情的傑作。壹開始就用壹個“好”字贊美“雨”。生活中,“好”常被用來贊美做好事的人。現在用“好”來贊美雨,會喚起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來,把雨擬人化,說它“知道季節”,知道如何滿足客觀需要。不是嗎?春天,萬物萌芽生長,只需要下雨,就開始下雨了。看多好啊!第二副對聯進壹步表現了雨的“好”。雨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及時,“潤物細無聲”。春雨,通常伴隨著微風,小心翼翼地滋潤著壹切。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會伴隨著冷風,從雨到雪。
有時候,還會伴有大風,還會下暴雨。春天雖然下雨,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事不“潤物”,自然不會讓人“開心”,也不可能得到“好”的評價。所以,僅憑第壹聯的“知時節”,不足以充分展現雨的“好”。第二副對聯寫的是典型的春雨——伴著溫柔的細雨,“好”字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還是擬人化。“潛入夜”與“沈默”的結合,既說明雨是細雨伴著和風,又說明雨意在“潤物細無聲”,無意求“善”。如果妳對尋求“好”感興趣,它會在白天到來,並為人們清楚地看到和聽到創造壹點勢頭。只是因為它有意“潤物細無聲”,無意求“善”,所以它選擇了壹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在人們熟睡的夜晚,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下了地。如果雨這麽“好”,我希望雨下夠了,壹夜不睡。如果只是壹會兒就放晴,那麽“潤物細無聲”就不會很徹底。詩人抓住了這壹點,寫了第三聯。在壹個不那麽陰郁的夜晚,小路比田野更容易看清,河流比岸邊更容易分辨。現在呢?環顧四周,“野徑暗,江船明。”只有船上的燈亮著。另外,連河都看不到,小路也分不清。天空布滿烏雲,地面像雲壹樣黑。好吧!看起來肯定會壹直下雨到天亮。尾聯講的是想象中的場景。經過壹夜這樣的“好雨”,萬物都會得到滋潤,欣欣向榮。萬物之花之壹,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隨著雨水開放,即將滴落。等到明天早上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都是花生樹,“紅又濕”,紅又重,匯成壹片花的海洋。那麽,地裏的秧苗呢?山上的樹林呢?壹切。壹切?蒲啟龍說:“寫雨割夜易,割春難。”這首詩《《春夜喜雨》》既切夜切春,又寫出了壹個典型春雨的高尚品格,即“好雨”,可見壹斑
詩人的高尚人格也是所有“好人”的高尚人格詩人期待這樣的“好雨”,愛我們的“好雨”。因此,雖然題目中的“Xi”二字並未出現在詩中,但“‘Xi’之意破繭而出”(蒲啟龍《讀解》)。詩人盼著春雨“潤物細無聲”,天開始下雨了,他壹上來就歡天喜地地叫“好”。
第二副對聯寫的東西,顯然是聽到了。詩人聚精會神地聽著,聽見春夜的雨在地下傾盆而下,只為“潤物細無聲”。不求人知道他自然“高興”得睡不著覺。因為雨“潤物細無聲”,聽不清楚,怕雨停了,就出去看。第三節寫的是什麽,看的很清楚。
看到雨勢強勁,不禁想象起黎明後城市春天的美景。他無限的喜悅是多麽生動啊!中唐詩人李越寫過壹首詩《觀雨》:“桑葉無葉煙自土來,簫管迎龍水寺。見朱門歌舞,恐春音吞弦。”比起那些在朱門看歌舞的人,杜甫對春雨更感興趣。
“潤物細無聲”的快樂難道不是壹種很高貴的感覺嗎?(霍)據
派人過來[劉長卿]
浮雲和白鸛能成為我們這個世界的房客嗎??請不要買名山,那是聞名天下的地方。
詩人簡介
劉長卿:(709?—790?),字書房,郡望河間(今河北),籍貫宣城(今安徽)。少年就讀松陽、天寶、進士。肅宗至德期間,任禦史,後為常州刺史,因事被貶為盤州南壩刺史。上元東行至吳越。代宗大理時,起用校校祖部袁外郎為調判。後由淮西移至鄂、粵,被誣為受賄,貶為司馬。德宗朝任隨州刺史,義軍李希烈攻隨州,棄城而走,重遊吳越。最後,貞元六年前。其詩神韻流暢,意境深邃,溫婉諷刺,擅五言,自稱“五言長城”
【註釋】①孤雲野鶴:古人認為超越塵埃、脫俗的東西,在這裏用來指“主人”。威爾:還有,* * *。②螺洲山:在浙江省新昌縣東部,道教列為第十二洞。相傳晉代高僧支遁曾在此養鶴養馬。
【簡評】這又是壹首送別和尚的詩,據說是詩人送別車靈所作。“孤雲野鶴”現在是壹個成語,劉長卿的詩就是這個成語的始作俑者。在這首詩中,“孤雲”被喻為主人,形容他四處遊蕩,來去無蹤。而“野鶴”才是真正的意義,這也是這首詩最引人註目的地方。在古代,鶴常被視為神仙的伴侶。仙女王子喬的故事包含了乘鶴飛翔的故事。因此,鶴常因加“仙”字而被稱為“仙鶴”、“靈鶴”、“野鶴”,成為神仙的親密伴侶。這首詩中的“殘雲飄白鸛”是指詩人借助壹只野鶴的形象,暗示車靈是壹位高僧,他的修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所以他不可能留在壹個普通的民間,自然也不會去俗人聚集的臥舟山。所以後兩句只是從第二句派生出來的,是對第二句的註釋。詩人對車靈說:妳想去的地方,壹定是在離仙境最近,離塵世最遠的深山寺廟之中。妳怎麽能再活在世上?比如沃州山,已經被世俗的人踐踏的遍體鱗傷,我想妳不會再去了。詩人壹方面表達了作者對世俗的排斥,另壹方面又歌頌了朋友的高潔與不符合世俗,寫出了充滿仙境雅趣的送別之情,讀出了無常人別離的傷感,卻又表現出行雲流水的飄逸。
江雪
柳宗元
百山無鳥,
壹千條沒有腳印的路。
壹艘小船,壹件竹鬥篷,
壹個老人在冰冷的河雪中釣魚。
給…作註解
痕跡:痕跡。
戴笠翁:壹個戴著蓑衣和帽子的漁夫。
簡要分析
這是壹張江鄉雪景的圖片。山是雪,路是白的。鳥消失了,人也消失了。遠方的風景是無邊無際的,妳的風景是孤獨冰冷的。意境幽僻,意境落寞。漁夫的形象雕刻精美,清晰完整。詩采用韻,永遠提升品味,強勁有力。古往今來的詩人總是互相交談。古往今來,丹青的妙手也曾爭先恐後地在江面上畫出許多動人的雪景。
詩人簡介
柳宗元:(773— 819)河東(今山西永濟)人。貞元年間,進士、福中學宏字,授右字於集賢書院。藍田尉,受命監督帝國。順宗即位,任禮部尚書,參與變法。不久憲宗繼位,廢除新政,打擊改革派。被貶永州司馬,十年後被召回長安,回到柳州刺史。病逝於柳州。與韓愈壹起發起古文運動,成為壹代古文大師,在世界上被稱為“劉漢”。他的詩有離騷的余意,常把思緒寄托在自然景物上,卻又淡然、古樸、古雅,最含韻味。成就不如散文,但可以獨樹壹幟。
主要詩歌
老漁夫
錫劇江雪
壹大早和趙在寺廟裏讀經
早發白帝城
李珀
白蒂①在彩雲中的辭職,
千裏江陵②壹日還之③。
海峽兩岸的猿猴哭個不停,
獨木舟已經穿過了萬重山。
給…作註解
①白蒂:今四川省奉節縣。
②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
3壹天內還:壹天就能到。
簡要分析
詩歌是關於風景的。唐肅宗甘源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到白蒂求赦,不時乘船回江陵寫下此詩。詩是在描寫長江從白蒂到江陵的情況,那裏水流湍急,船在飛。第壹句話講的是白帝城的高度;第二句寫江陵路,船快;三句飛進船,伴山影猿聲;四句寫舟輕如無,指出水如瀉。全詩直來直去,傾瀉而下,快船歡樂深遠。難怪智者楊深贊稱贊:“我被風雨嚇哭了!”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18號樓
詩歌的起源
在我們的詩歌之國,詩歌幾千年來壹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歌是怎麽產生的?原來,在文學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了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遞給他人或下壹代,以便記憶和傳播,就編了韻文。據聞壹多先生考證,[詩]和[誌]本來是同壹個字,[誌]從屬於[士],從屬於[心],說明停在心裏的其實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獻的幫助,就不需要死記硬背了。這時候所有的文字記錄都叫做【記錄】。渴望是詩歌。心中有抱負,說話如詩。
歌名是怎麽來的?詩歌和歌曲不是壹回事。歌曲是人類勞動同時產生的,遠在文學形成之前,也遠早於詩歌。起初,我們只用嘆息來表達情感,如啊,xi,哦,唉,等等。當時這幾個字都是同壹個音念的:“啊”。宋是形聲字,用“可”發音。在古代,[歌]和[啊]是同壹個詞,人們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做作曲。所以,歌名壹直沿用。
既然詩和歌不是壹個東西,為什麽後來把它們連在壹起,叫做【詩】?只要我們了解他們的關系。宋起初只用簡單的感嘆詞來表達情感。隨著語言的出現,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漸加深,情感更加豐富,用幾句感嘆詞來表達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歌曲中加入了內容詞來滿足需要。文字出現後,詩與歌的結合更進壹步,出現了用文字寫的歌詞。這時,壹首歌包括兩部分:壹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是詩意的,值得回味的。也就是說,詩是有音樂的歌,沒有音樂的詩。原詩可以配樂唱。歌是詩,詩是歌。詩詞歌賦的結合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已經討論了很久。
毛詩序:“心即誌,言即詩。”情感在心中運動,在言語中形成。如果言語不夠,就悲嘆吧。如果單詞不夠,就唱誦它們。如果歌曲不夠,我不知道如何跳舞。“《尚書》:“詩言誌,歌不語”,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因為這種情況,後來人們把詩和歌並列起來稱,而目前,詩已經成為詩歌的代名詞。
什麽時候詩歌第壹?
在古代,詩歌最初被稱為“章”或“章”,而不是“頭”。比如中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首》,屈原的詩叫《九章》,詩叫《第壹》,最早出現在東晉初年。當時有壹個詩人叫孫綽,他在《哀樂詩序》中寫道:“哀莫大於心死,不如作詩。”壹位名叫智通的人在《道教詠詩序》中寫道:“壹首關於聊天的詩”。此後,人們壹般稱詩歌為第壹。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19號樓
詩人之源
“詩人”這個詞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怎麽才能證明呢?《楚辭九論》註曰:“慕詩人遺風,望以素食。”《正字通》註曰:“屈原之所以是詩人,是因為他是壹個荒淫者,他的文字是令人擔憂的。”這是詩人之後該詞最早的提法,從此詩人成為兩個漢族人共同使用的名詞。辭賦興起後,詞人壹詞應運而生。楊子雲的《法眼》。我的《子篇》說:“詩人賦有規矩,辭者賦有美醜。”用“則”和“吟”來區分詩人和詩人,說明了在現漢,詩人被視為高貴,詩人被視為低賤。
六朝以後,社會非常重視辭賦,認為詩不可上,賦不可下,於是產生了“詩人”壹詞。從戰國到盛唐,詩人和詩人的稱號都是受人尊敬的。
五、古詩中二字至十壹字的開頭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古到今,有幾千萬首詩,除了因為各種原因失傳的,保存下來的依然浩如煙海。詩歌和任何事物壹樣,有壹個萌芽、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葛覃》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是公認的原始社會詩,是二言詩的開端。《詩經·遊篇》是壹首三言律詩的開頭,即“搖蒼鷺,蒼鷺飛,囫圇吞棗,醉歸故裏”。《易經》是四言詩《包桑》的開頭。甲骨文“西來雨,東來雨,北來雨,南來雨”。《詩經》是六言詩“伯母思其金(三田字之上,其下),伯母思其郁”的開頭。《詩經》中的鹿鳴以七言律詩“我有目的地喝酒,我帶著壹顆樂言客人的心”開始,《詩經》中的八言律詩“我不敢幫助我的朋友逃跑”是在十月之交。《詩經·昊天有天命》以壹句九字詩開頭,“二後,吾將不敢為王。”杜甫的詩“少年未成名即老”也是壹首九言詩。李白十言詩的開頭,“黃帝在景山鑄鼎煉丹砂,煉丹砂成飛龍於太清家”。蘇東坡十壹言詩“山中故人邀我回”的開頭
題v詩考辨
中國題畫詩的出現,壹直被認為始於唐代,創始人是杜甫。
首先,什麽是題跋詩?如果說題畫詩指的是題寫在屏風上的詩,根據現有的資料來看也只是在唐代。如果不具體指題畫詩,而是把不直接題畫詩看做題畫詩,如詠畫、題畫詩、題畫扇、題畫詩、題畫詩,那麽,根據現有資料,六朝時就有題畫詩了。
比如漢晉南北朝的三國誌詩中,有東晉葉濤的三首詩,其中壹首是:“七寶畫團扇,皎潔明月。”和郎在壹起是夏天,但記得對方就忘不了對方。雖然比較簡單,但確實是畫迷的唱法。
特別是梁至北周傑出的詩人庾信,在梁代寫下了25首“畫屏”詩,生動地描繪了畫屏上的美麗畫面,在繪畫詩歌創作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見,中國的題畫詩在六朝就已經產生。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20樓
以愛情或地方題材為題材的四首七言律詩的古代民歌
劉禹錫
柳樹和綠江水平,
聞朗江上的歌聲。
東方日出西方雨,
路上風和日麗。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21大樓
肖春
孟浩然
我感覺不到春天的黎明,
到處嗅鳥。
夜晚的風雨聲,
對花知之甚少。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22樓
鸛塔
王誌煥
白陽盡照山,
黃河流入大海。
但是妳把視野擴大了300英裏,
走上壹段樓梯。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23樓
劉墉
何張之
賈斯帕打扮成壹棵樹,
壹萬張掛滿綠色絲綢的掛毯,
我不知道誰剪下了薄薄的葉子,
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24樓
江雪
柳宗元
成千上萬的鳥飛走了,
壹千條沒有腳印的路。
壹艘孤舟,
壹個老人在冰冷的河雪中釣魚。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25樓
楓橋附近的夜間停泊處
張吉
霜夜,
蔣豐漁火愁眠。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
午夜鐘聲抵達客船。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26樓
滁州西建
韋應物
獨自壹人,被小草和溪流所憐憫,
樹上有黃鸝在歌唱。
春潮帶來的雨水來得遲,來得急,
野渡,無舟渡。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27樓
夜深人靜時的想法
李白
睡前月光,
人們懷疑地面上有霜。
仰望月亮,
低著頭想家鄉。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28樓
給王倫的禮物
李白
李白會想乘船旅行,
突然我聽到岸上的歌聲。
桃花潭深千尺,
不如王倫。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29樓
《月夜》中的杜甫
在遙遠的福州,她正看著月光,獨自從她房間的窗口看著它。
對於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
她混濁的頭發帶著薄霧是甜蜜的,她玉白色的肩膀在月光下是寒冷的。
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孤獨的南半球
1粉絲
30樓
以草為蘭。
李珀
為草為蘭,
把木頭想象成松木。
藍秋香在遠方,
冷放松不變臉。
回復時間:2006年6月3日
* * *下壹頁底部有191帖子1234567可以回復。
內容:
用戶名:fjhgdkls匿名發布。
驗證碼:請點擊並輸入驗證碼。加入會員後,本吧會貼出免費驗證碼。
2010百度貼吧協議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