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充滿了詩人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家鄉的向往。作者因牽連到甘寧時期宰相王波的倒臺,被中書舍人貶為撫州(今江西撫州)司馬,在前往撫州途中所作。他站在船頭,看到兩岸的壹切都蒙上了壹層薄霜。河邊已經在忙著耕作了。被貶的落寞悲愴與蕭肅的秋色,此時此地,怎能不感到分量?作者自然會想到家鄉稻子成熟的場景。眼前的風景讓他迷上了自己的家鄉,《夢裏壹夜》是他當時心情的寫照。那麽,是作者在夢裏回到了故鄉,聞到了香米的味道,還是秋風從遠處把家鄉的香米吹進了壹個“異鄉為異客”的遊子的夢裏?這是無足輕重的,妳可以把自由想象的世界留給讀者。讓人氣憤的是,全詩四句,沒有壹句鄉愁,鄉愁不言而喻。那壹句“壹夜夢中甜”生動、新穎、飽含情感、回味無窮,把相思寫得透徹、寫得絕!可以說是無字,浪漫。這是作者功力醞釀出濃郁詩意的結果。第十二首(《長生樹》)從姜厭戰的談話中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而第四十三首(《戰火有余燼》)則從小渡的冷場中含蓄地譴責了長江流域軍閥朱溫、楊行密的惡行,暗示了詩人的厭戰情緒。這兩首詩的主題相似,但表現藝術不同。第十二種是詩人的直接出場,記錄他所聽到的;第四十三首純粹是對場景的客觀描述。第十二個結論句的意思比較暴露,但不是詩人的直接表達;第43首詩的結論非常微妙。如果不聯系第壹句“火與火”的語言,人們幾乎很難感知詩人對戰爭的譴責。由於這兩首詩中的詩人都是以客觀抒情詩人的身份出現的,人們感受到的詩情畫意更加冷靜和客觀真實,從而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第六十八首詩以“憂近風雨,不可攀山”為開頭,在題目中隨意嵌入了“江杏”之意,但並未明說,只是從另壹個角度淡出,運用了“隱”的筆法。“支”是八寸。“近在咫尺”的意思是非常近。“匡廬”指廬山。近在咫尺,很容易登船,說“禁止登船”。原因是什麽?這是河上下雨造成的,但是船到了廬山腳下,卻被風雨阻擋,無法爬山。“爬不上去”壹詞寫出了讓人擔憂的“風雨”之勢,“擔憂”壹詞則流露出詩人無法欣賞名山勝景的懊惱。“爬不上去”既代表了自下而上的地形,也刻畫了江州與懸崖的空間關系。詩人只用了十個字來講述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景,文筆十分樸實,技巧嫻熟。壹般來說,在描寫高山流水的詩歌中,作者往往從寫形或畫色方面用彩筆馳騁;但這首詩卻另辟蹊徑,以引人入勝的想象力打開了詩的意境:“六朝尚有僧只疑雲洞。”廬山在南朝是壹個佛教勝地,在此期間,許多僧侶和大師在山上參觀。這些往事成了詩人協會的紐帶。仰望崇山峻嶺,雲霧繚繞,這奇幻莫測的景象不禁讓詩人幻想:在匡廬深處,或許還有六朝的高僧隱身而居。這種近乎虛幻、真假難辨的浪漫趣味,更是增添了匡廬的魔幻色彩。廬山有許多迷人的景色,但詩人“只疑”佛教石窟中的僧人,表現了崇高的情懷和空靈的詩思。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好,表現了山因雲雨而隱或現的感覺,從而使讀者聯想到“高”的意境。在“只有懷疑”和“還有”之間,開合之間,把看似真實的判斷滲透在虛無縹緲的想象中,更有意思。第六十八首詩以疑似想象的手法再現了詩人的崇高情懷。在寫法上,似乎運用了國畫中“落筆”的筆法,用淡淡的水墨渲染雲霧水,使廬山變得撲朔迷離,從而取代了正面寫山的有形筆墨,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山水詩中壹個有獨特表現手法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