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橫結合。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壹目了然;也可以從與之相關的側面景物入手,而不是正面景物,從而揭示事物的特點,給讀者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的結合可以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鮮明突出。
比如白居易的《楊柳枝詞》:“壹樹千枝,比金還嫩,比絲還柔。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整天是誰的?”第壹句和第二句用正面描寫的方法,描寫了楊柳在春天的美麗形態。
這樣美麗的垂柳,應該受到人們的欣賞和珍惜;但詩人的第三、第四句卻是橫著轉的,描寫的是它荒涼寒冷的處境。詩中只在第三句解釋了垂柳生長的地方,刻意給人壹種突兀感,強調了詩歌轉折處的特寫,強調了垂柳不合適的地方。
2、動靜結合。在我國古代詩歌中,詩人為了營造意境,特別註重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描寫景物的常用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上,詩人往往別出心裁,“字字珠璣”,“境界盡出”。
如賈島《與李寧隱居》中“推”與“叩”的選用,王安石《瓜州行舟》中形容詞“青”用作使役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例子,在動詞的使用上也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為動靜結合的景物,往往以壹種意境描繪動靜,又往往以靜為主,以動襯托靜的方式,形成意境與意象的和諧統壹。所以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離不開襯托。
3.遠近結合。看同壹個場景,觀察者的位置不壹樣,角度也不壹樣。向下看,向上看,遠看,近看,視覺形象會五花八門,變化多端。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有更全面的了解,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比如穆圖的《山行》“遠寒山石徑,人在白雲生。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二月。”前兩句描述的是秋山的前景。第壹句描寫了秋山的巍峨風光,表現了詩人攀登的勇氣。第二句描寫的是秋山中的壹個特定場景,白雲飄動的天空下隱約可見幾戶人家。
最後兩句描繪了秋山的特寫。“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話充滿了生機,鮮艷奪目,清新蓬勃,形象生動,給人壹種秋光勝於春天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