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的故事,民俗,詩詞,俗語!!!!!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的故事,民俗,詩詞,俗語!!!!!

壹、“四季八節”

“四季八節”是益陽當地人共同的口頭禪。

原來壹年的四季——春夏秋冬就是“四季”。“八戒”呢?它不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秋分、立春、長夏、夏至日、冬至、立秋、立冬,而是指民間流行的八大傳統節日。它們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冬季的至日節(重陽節)和除夕。

第二,中國新年和春節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本來只指農歷正月初壹。現在壹般指臘月二十四(舊稱“臘月”)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的“小年”。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它有四個特點:壹是在漢、壯、蒙、滿、侗、瑤、白、黎、納西等近20個民族中廣泛流傳;二是歷史悠久,新舊節日相得益彰;三是風俗淳樸,禮儀頻繁,形式多樣;四是節日持續時間長,年底年初前後持續20多天。每天都是春節節日,氣氛熱烈,喜慶祥和,令人陶醉。

這壹時期有許多禮儀習俗和活動,概括如下:

1,家家都做年貨

2、家居清潔

3.向竈神獻祭

農歷12月24日(也稱“大年初壹”,或“祭竈節”、“新年”),有“祭竈神”的舊俗。據說廚神大師(又名“四明菩薩”)是皇帝和玉帝派來監督和獎賞人們的善惡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小年的晚上,他們去天堂向玉帝報告人間的善惡。信奉佛教和道教的村民設祭祀為他們送行,稱為“祭祀爐”4。貼春聯

春聯是中國最早、使用最廣泛的對聯形式之壹。常用來表達人們辭舊迎新的喜悅之情和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精神。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兩側貼上壹幅春聯(現在所有的門窗都貼春聯),還有橫簾。這給原本熱鬧祥和的節日增添了更多的節日氣氛。

春聯是對聯和門對的常見形式。古代稱之為“桃符”、“門貼”。在古代,由於人們的認識水平,自然現象或自然災害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遇到天災人禍,總以為是有鬼神在作祟。所以,在臘月裏,大多數人把兩塊桃木切成壹兩英寸寬、七八英寸長的長條,上面畫著申屠和雷宇的肖像,掛在門上。其實這是門神和春的結合。

5.掛年畫

春節來臨之際,除了貼春聯,湖湘家家戶戶都有掛年畫的傳統習俗。其中壹首描寫年畫的詩特別有意思:“滿墻蘭花菊花,滿屋花香。”引得雀在檐前鬧,直奔屋內振翅。“這首詩通過吟誦年畫,描繪了春節將至,民間掛年畫的新氣象。

6.吃團圓飯:

等外地親戚回家後,每家都會在大年初壹中午安排特別豐盛的酒席。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等十幾盆美味擺滿了大圓桌。白酒啤酒飲料壹應俱全。壹家人圍坐在桌前,吃吃喝喝,稱為“吃團圓飯”。

7.守歲和關財門:

大年初壹,團圓飯壹般吃得慢,吃得多,時間長。有的人吃了2-3個小時都沒有好下場。所以,平時有人怪別人吃飯慢,就說自己在“吃年夜飯”——慢,壹點也不急躁。吃完年夜飯,天色已晚。這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堂屋或火房裏堆上小塊柴火,燒壹把火,把屋內外的燈都點亮。七仙湖地區的農民中流傳著壹句話:“三十火,十五燈”。

8.新年快樂:

拜年是春節期間最流行、最有人情味的傳統禮儀。新年伊始,人們扶老攜幼,出門走親訪友。

9.玩龍獅玩花鼓:

10,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壹個滿月日,這壹天被稱為上元(以前的上元節)和元宵節。

三月三日,三月三日

農歷三月初三是中國古代的“上巳節”。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在古代,農歷的前三個月的第三天被視為“上巳”,魏晉以後才被定為農歷的第三天。南宋葉凡在《後漢書·禮記》中上傳:“月初四,官民凈而上東流水,說洗去汙垢痰,是大清凈。”據說古代人在這壹天要在清水河邊洗漱,目的是衛生保健。後來演變成在水邊飲酒,在郊區春遊的節日。宋代吳在《陸三月》中寫道:“設宴曲江,倒京師飲酒踏青。”目前,中國的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然傳承著“三月三”這壹傳統節日。

四、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在每年公歷4月5日左右(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作為壹個傳統的民間節日,它始於春秋時期。後來逐漸與之前1~2上的“寒食節”融合,成為悼念祖先、祭祖掃墓、春遊的節日。

五、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節”或“中節”。農歷五月初五,是漢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

第六,天堂日

農歷六月初六,人們簡稱“六月六”,稱為“天日”。從北宋真宗時期(998-1022)開始,“天賜”的意思就是“天賜”。真宗把《天書》第二次發往外地的6月6日定為“天日”,並在戴寺建“天壇”。

八、乞討節

喬喬節也被稱為女生節,女孩節,或中國情人節。在農歷七月初七。源於古代民間神話傳說——“牛郎織女相會天河”的故事。它最早記載於《詩經·瀟雅大東》。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相傳那壹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橋頭相會的日子。而且壹年只有壹次。在晴朗的夜晚,人們只能清楚地看到這兩顆星星。因為織女聰明、手巧,所以天下女人都希望在這壹天向織女求智。在節日裏,有曬東西、乞巧等民俗。在這個節日裏,古代的人們還會在院子裏搭建色彩斑斕的建築,這就是所謂的“喬奇樓”。婦女們擺香案,展示瓜果,穿針引線,祈求智慧。

乞求聰明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登上彩樓,面朝月亮,用彩線穿九孔針。先穿好的叫“得巧”,後穿好的叫“失巧”。有的地方,當天中午太陽底下放壹碗水,把繡花針放在水面上。根據碗底針的影子,確定是巧還是巧。其他地方將這壹天視為“女生節”。少女舉行了“沐仙節”。在江南壹帶,這壹天,孩子們脖子上纏著的五色綢子被解開,扔在屋頂上,叫做送繩。中國的情人節在廣州是非常沈重的。家家戶戶陳列瓜果、各色香花、化妝品、少女服飾,在月下祭拜七姐妹(茂蘭七姐妹)。廣西等地的人們在這壹天蓄水,稱為“雙七水”。據說用這種水洗澡可以辟邪祛病,達到清潔美容的效果。在古代,臺灣省、福建等地的人們將農歷七月初七視為“情人節”。

現在,中國人普遍將7月7日定為中國的情人節。

七仙湖地區的人們喜歡民間故事和傳說。據說牛郎和織女在七仙湖結婚生子。所以“牛郎織女”的故事被大家講得繪聲繪色。每年七月初七的晚上,很多人自然會聚在壹起看喜鵲橋和牛郎織女相會...

人們壹邊乘涼,壹邊講述著古老而神奇的愛情故事。微風習習的晚風帶走了壹天的炎熱,神奇的故事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唐代詩人林傑的詩《乞巧》最為著名。請看:

七夕今夜看碧霄仙子,牽著牛郎織女過江橋。

家家看秋月,萬家穿紅綾。

九、中秋節

中秋節也叫中秋節和團圓節。它是漢族的壹個古老而傳統的節日。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正好是三秋的壹半,因此得名“中秋節”。古代皇帝有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的儀式。中秋節在魏晉時期就已經開始賞月了。唐代有上臺賞月、劃船、飲酒的習俗。在北宋唐太宗統治時期(988-1003),8月15日被定為中秋節。有祭祀月亮、拜月、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今天,它和春節、端午節壹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在許多少數民族中也很受歡迎。

中秋節正是秋高氣爽,桂花飄香,瓜果成熟的時候。所以月亮離地球最近,所以有壹種“今夜明月多,中秋月圓分外明”的感覺。因此,“月圓”是中秋節的壹大特色。這個節日的節慶活動和民俗心理,很有情調,很有詩意。雖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不同,但很多方面大致相同。

①拜月賞月:每當明月升起,陽光普照大地時,人們會在露天或桂花樹下支起桌椅,帶上圓圓的水果(蘋果、葡萄、棗等。)和圓形食物(月餅、糖果等。)到餐桌上。全家人聚集在桌子周圍,默默地仰望明月,肅然起敬地站了壹會兒,以示對拜月的犧牲。之後,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享受美味的食物和明亮的月亮。此時此刻,文人或學者往往為詩歌立下汗馬功勞,窮追不舍,正確地吟詩作賦。因故不能回家的情侶,在異鄉,仰望著圓圓的月亮,想起家鄉的親人。宋代大詩人蘇軾寫下“祝人長命百歲,千裏之外”的詩句,無疑是對天下所有不能如期相聚的戀人最好的祝福。人家是老家的親戚,家裏月色多亮啊!。人們把中秋節的月亮視為團圓的象征,所以那些“異鄉客”總會“會不會已經下霜了?”當他們在中秋節晚上看到“我的床腳有那麽亮的壹線”,然後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那是月光,又沈了回去,我突然想起了家”。毋庸置疑,唐代詩人李白的《平安夜》這首詩,生動地表達了自古以來孤獨在異鄉的人們對家鄉親人的無限向往情結,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深切向往。

②嘗月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元代。相傳元朝末年,全國各地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各地人民都起來反對政府。臺州張士誠為了秘密聯系起義平民,把寫有“八月十五日殺敵起義”字樣的秘密傳單放在月餅裏送給平民。起義平民吃了月餅後,知道了起義的時間和地點,於是異口同聲地響應,舉行了全國起義,取得了勝利。後來,在8月15日,互相贈送和吃月餅的習俗開始流行,以此來表達對前人的記憶和對親朋好友的節日祝福。

(3)拜祭節:中秋節這天,民間流行走親訪友,互贈禮物,尤其是男青年要趁著中秋節去看望嶽父母。禮物不重要,月餅不可或缺。還有甜食,酒,水果,蛋糕等等。最好是成雙成對,代表好運。比如當代月餅有“七星伴月”、“八仙團圓”、“龍玩珠”等等。都是偶數,都是名牌,價格也不便宜。

(4)中秋聚會:每逢中秋,現代人都會聚集在城市廣場或公共綠地舉行大型聚會。內容包括文藝演出、武術比賽、篝火晚會、情侶化妝舞會、集體婚禮大會等。在其他地方,我們在山邊和湖邊露營,在海邊舉行自助燒烤聚會、露天夜市和服裝貿易市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令人目不暇接。場面宏大,熱鬧非凡。有的地方節日聚會自娛自樂,通宵達旦。

X.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重陽節”、“山茱萸節”。《易經》中,九視為陽數,二或九相視為“雙九”。兩陽重要如“重陽”。“重陽”壹詞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屈原的《楚辭》中。“集重陽入帝宮,十日始見清都。”可見重陽節在戰國時期已經形成了壹種習俗。重陽節在漢代很流行。起初,重陽節的主題只是“登高避難”。在代代傳承的過程中,其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農歷九月初九是壹個晴空萬裏、秋高氣爽的美麗季節。這幾天人們喜歡扶老攜幼,登高望遠,欣賞無邊的秋景。放風箏、賞菊、吃重陽糕、喝酒、唱歌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對秋天美景的描寫。在重陽節,壹些地方會舉行廟會、集市等活動。壹些學校組織學生在秋天去遠足。有的單位還組織職工或退休人員爬山、攀登比賽。

根據東方健身長壽中心的建議,1986年,國家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這壹天,各單位開展敬老活動,動員全社會為老年人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敬老成為重陽節的重要新內容。

Xi。臘八節

臘月初八(古稱臘月)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在漢代,立冬後的第三天至日被稱為“臘日”,在南北朝時期,它被改為12月的第八天,這被稱為“臘八節”。人們在這壹天舉行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和好運。臘八粥是由赤小豆、核桃、松子、柿子、小米、黃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棗泥熬制而成,加入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白糖、紅糖。

臘八節也是佛教節日——“道教節”。相傳釋迦牟尼在比哈爾邦尼蓮河附近遇險時,被壹位牧羊女所救,在壹棵菩提樹下成佛。從那時起,佛教弟子在臘八節促進誦經活動。並與幹果、雜糧壹起煮成“臘八粥”。後來人們爭相效仿,聚在壹起吃,也餵親戚朋友。今天,北方大部分地區和江南部分地區,特別是洞庭湖以南地區的人們,仍然保留著慶祝臘八節和吃臘八粥的習俗。雖然在原料上有些變化,但是營養健身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