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試在世界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主要是因為中國有著悠久的考試歷史。中國是考試制度的發源地,考試是中國的壹大發明。在中國的考試史上,最重要的是科舉考試。科舉作為中國古代人文活動的首要內容,影響廣泛而深遠。它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傳播到國外,對東亞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對東亞國家的影響是指日本在8世紀至10世紀曾經模仿科舉,韓國(朝鮮)和越南也長期實行科舉制度。對西方的影響是指英、法、德、美等國借鑒科舉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
東亞科舉文化圈
在日韓越三國中,日本是最早模仿科舉的國家,也是實行科舉制度時間最短的國家。7、8世紀期間,中國的法定制度傳入日本,與唐朝基本相同。進貢對象主要包括進士、明靜、進士和法明,以及醫學和針灸。不過,雖然理論上人人都可以參加日本科舉,但實際上僅限於官僚子弟占絕大多數的大學生。所以唐代的科舉比較平民化,而日本的科舉貴族氣息濃厚。因為貴族掌政,有學問的官員世襲,所以10世紀以後,日本的大學基本上都是貴族占主導地位。博士推薦大學的學生參加科舉考試,不是根據他們的才能,而是根據他們的資格和名望,這導致了科舉考試的正規化。11世紀之後,雖然繼續進行正式的省考,但是考生都是有實力的人推薦的,考生幾乎是無條件的。至此,科舉制度被徹底異化,從此再也沒有實行過科舉制度,以至於很多近代日本人甚至日本人誤以為日本歷史上從來沒有推行過科舉制度。
但在8、9世紀時,日本確實實行過科舉制度,至今很多當時的學者、文人都可以考證。當時日本人寫的關於科舉和排名的詩,和唐朝寫的壹模壹樣。如菅原道真《十絕句,賀進士》(日詩)卷17《賀和平》詩中說:“久無泥沙之胃口,場內外十三回。如果不是腦袋空空,恨之入骨,請皺眉。”《何居風》詩說:“四十二初,應知大器晚成。”《繞和田》詩中說:“龍門今日三尺平,力爭萬仞未來強。”《何葉達》詩中說:“‘鄧柯’壹詞值壹千美元。為什麽擔心孝順?”紀主編的《扶桑集》中有壹首菅原順茂的《新詩後對策與益州藏刺史》,描寫的是壹號被困多時後的快樂心情:“窮途滿血,已是秋天。今天就不能說點什麽享樂的嗎?”仙子月桂登月,儒者風範溢於言表。“類似於唐代孟郊的進士和詩。而三山山宗《落榜後》中的“臥病無才頻落榜,明日愁孤”則反映了考試中落榜者的痛苦。【1】這些詩詞具體而生動地印證了日本科舉制度的實施。此外,中國清代收藏的菅原道真散文《請秀才試新立,問請設限》、《文理對策》、《請大夫補助雜務》等,也是與日本科舉制度相關的史料。[2]
韓國歷史上的科舉考試是中國以外時間最長、最完備的科舉考試。從958年到1894年,科舉制度在韓國歷史上存在了936年。高麗朝的科舉是借鑒了唐宋的科舉制度,在壹定程度上從屬於中國的科舉。19年(1371)明太祖遣使頒禦聖旨後,朝鮮科舉考試程序按照明朝制定,五經義首考限定在500字以上,四書疑似300字以上。《禮樂論》第二考限300字以上;三審的策略限定在1000字以上,要求直截了當,不要空談。中式之後考書,算,法。書會看它的筆畫,算會看它的乘除,法會聽它的解釋。
公元1392年李朝取代朝鮮王朝統治朝鮮半島後,立即繼續實行科舉制度。李太祖元年(1392),制定科舉法。當初對四書、五經之義的質疑不攻自破,改講論。旨在“抑詩章句之弊,務窮經世之士”。但幾科實施後,實踐證明“經中秀才”是選不出來的,於是唐太宗七年(660年)金泉也認為“漢官著述舉足輕重,不可忽視”,提出設立“漢官科”,考詩賦、官文、典籍、語文,與主科相同。[3]李朝還擴大了學生進士考試的規模,並仿《禮記》古語,稱學生進士為“司馬”。韓國壹般三年試壹次,每科33人。李朝稱三年考為“式年考”,屬於“大比科”。通常錄取人數為33人,後期類型年考錄取人數往往達到40至50人。到了李朝,根據需要臨時增設課程,稱為“不試”,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的科恩。每次皇帝即位,行吉事,壽長,貴妃附祠慶賀,舉行冊封太子、立太子、慶太子入學等儀式,每十年舉行壹次“重試”,允許唐下官等在職官員參加考試。除此之外,還有增廣考、聖考、春池考等科目。這些年度考試以外的科目,至少錄取三個學生,錄取四十個以上,通常錄取十個以上。李朝的科舉考試甚至比同時期的中國還要頻繁,幾乎每年都有科目開設,達到了非常繁榮的程度,在社會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中心地位。
中國明代,科舉已被視為世界上最公平的制度,所以有“科舉,天下之公;.....科舉而私,何為公”。[4]萬歷十七年(1589),禮部大夫高桂說:“我兩百年公道,拜科場所賜。”[5]光海軍統治時期,李朝和中國很像,也有“中國的正義只在科舉”的說法。[6]當然,類似於中國科舉在李朝的弊端也不少,科舉的存廢之爭也時有發生,直至三十壹年(1894)科舉制度中止。
越南的科舉考試開始於1075,結束於1919。是東亞地區最晚實行科舉,也是世界上最晚廢除科舉的國家。和朝鮮壹樣,越南實行科舉和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很多地方實行科舉有相似之處。只是因為科舉對選拔人才、穩定社會有積極作用,所以才被模仿和采用。越南科舉始於李朝仁宗泰寧元年(1075),但李朝科舉只舉行了四次,招生少,影響不大。陳朝建立後,建國八年(1232),陳太宗設立國子監學生部,從國子監學生中取進士。為了擴大科舉考試的範圍和影響,陳於二年(1314)創辦了進士科,並考取了50名進士。至此,越南金石分會成立。
李朝以後模仿中國明朝的科舉考試。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發聖旨,允許安南、高麗、占城的秀才在本國結束考試,前往中國首都參加考試。永樂四年(1401),安南重新進入中國版圖,設立外交司。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明朝朝廷撤回官兵,回歸北方,安南再次獨立。次年(1428),李立正式稱帝,國號很大,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被明朝冊封為安南王。越南李朝科舉興盛。與朝鮮科舉相比,越南科舉似乎更類似於中國科舉,阮朝甚至在明朝十年(1832)在科舉領域引入了八股文的標準化考試樣式。[7]
總的來說,越南科舉在正規性、權威性、滿足行政崗位要求、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等方面不如中國科舉。但與日韓科舉相比,越南在某些方面模仿了中國的科舉。比如朝鮮科舉歷史上,沒有大規模的科舉考場,宮媛、越南不僅在考場上使用八股,還建立了專門的考場,有嚴格的規定,與明清時期中國的宮媛非常相似。中國科舉也是越南科舉創設時的主要依據。科舉制度被東亞三國模仿,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和東亞科舉文化圈的形成,對各國文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科舉西進: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科舉制度除了被東亞國家模仿,對世界的影響也很大,主要體現在對西方文官考試制度的借鑒上。孫中山曾在《五權憲法》中說:“目前歐美的考試制度,幾乎都是以英國的考試制度為藍本的。追根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最初來自中國。因此,中國的考試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好的制度。”近代以來,中國壹直在學習西方的語言、西方的藝術、西方的政治,很多現代制度都是向西方學習的產物。在反向文化交流中,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制度文明被西方借鑒的最突出的例子。
過去,鄧嗣禹等人的研究引用了大量數據來說明英、法、美等國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受到了中國科舉的影響。[8]但由於沒有數據直接表明“這是來自中國的科舉”,有人認為這種說法不能成立。筆者認為,由於東西方文化和國情的差異,18和19世紀的歐美國家不可能像10、11世紀的朝鮮、越南那樣照搬中國的科舉制度。韓國科舉有秀才和狀元,越南科舉甚至學過科舉和八股文。這種情況只能做到。而且相對於有形的器物文化,無形的制度文化的借鑒總會導致“橘變枳”的變異,還不如器物文化直觀。考察西方國家是否借鑒了中國的科舉制度,關鍵是看他們是否吸收了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本質精神——公開競爭、平等選拔人才。至於考試的內容和具體方法,是不可能壹樣的。所以,如果已經證明西方考試制度借鑒了過去科舉的平等原則,如果能找出英美等國公務員考試後明確的定性說法,西方科舉的傳說就可以成立。
過去認為科舉制度影響了歐美國家的觀點是有爭議的,但很多對這個問題比較了解的人還是肯定這個論點的。1972年,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和創價學會大學的創始人池田大作談到:“實際上,近代英國的官制是仿照中華帝國的官制。與羅馬制度相比,這壹制度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大約兩千年的時間裏,或大或小,成為統壹中國、鞏固秩序的支柱。但也是有限的。鴉片戰爭時期,在侵略中國的英國人眼裏,當時的制度是極其優越的。英國人考慮過英國未來是否應該采用。各種討論的結果是,通過考試選拔和任命行政人員的制度也在英國建立起來,並在今天得到廣泛推廣。”[9]
在1870之前,西方文獻中記載科舉制度的相關文獻至少有120種。有明確的史料表明,英美建立的文官考試制度受到了科舉制度的啟發和影響。在1896出版的英文書《中國之旅》中,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說,科舉是“中華文明最好的壹面”,“它的突出特點令人欽佩,這壹制度是經過幾千年慢慢演變而來的;但它需要(也將會)移植壹些西方思想,以適應變化了的現代生活環境。今天英國、法國、美國正在進步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就是借鑒了中國的經驗。”[10]丁韙良很清楚西方的文官考試制度是模仿中國的科舉制度。特別值得我們註意的是,在包括丁韙良在內的壹些人不斷明確指出歐美的公務員考試制度是借鑒中國的同時,歐美從來沒有人否認這壹點,也沒有人聲稱當時的公務員考試制度是自己發明和創立的,說明西方普遍承認這壹事實。如果這個說法不成立,那時候就會聽到不同的聲音。因此,筆者認為,在找到上述當時明確指出英美的文官考試制度借鑒了中國的科舉制度的寶貴資料後,西方的科舉傳說是可以成立的。
在歐美18世紀之前,文官的選拔要麽是個人徇私,要麽是政黨共享。這些公務員任命方式,必然導致私人任命,結構性腐敗,各種無能的人充斥政府。因政黨更替而大量更換行政官員,也會造成周期性的政治沖擊和工作連續性的中斷。科舉制度實行競爭性考試,擇優錄取,政權向平民開放,標榜公開招賢納士,卻是唯壹之舉。當西方人知道遙遠的東方帝國有如此奇妙的文官制度時,不禁產生壹種特別的興趣和贊美,然後紛紛效仿。與貴族等級制等選官制度或君主授官制度相比,科舉無疑有其優勢。科舉制度雖然誕生於等級森嚴的中國封建社會,但其“公開競爭、平等擇優”的精神具有超越封建時代的特點,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公平制度。科舉考試在形式上是相當公平的,“被田舍郎”可能是“黃昏的皇帝殿堂”。這種選拔任用沒有種子、住在茅草屋裏的官員的方法,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保證了行政人員保持較高的文化素質,從而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考試選賢任能的公正性和客觀性,還可以消除人事關系對官員任用的困擾,引起了西方人的興趣,贏得了贊譽,進而借鑒科舉制度建立了現代公務員考試制度。
壹些西方學者認為,科舉制度傳到歐美,影響世界,是中國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巨大貢獻之壹。例如,美國學者克裏格在1947年發表於《哈佛亞洲研究雜誌》的論文中指出:“以科舉為核心的中國文官行政制度的建立,是中國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之壹。”【11】中國文化在造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物質文明領域對世界的影響最大,而在精神文明或制度文明方面,科舉制度對世界的影響最大。就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而言,在壹定意義上,我認為科舉制度堪稱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過去有人把中國的壹些東西叫做中國的“第五發明”,比如說漢字是“第五發明”,中醫經絡理論是“第五發明”。但是,這些“第五大發明”只是中國人自己說的話,總有點“老太太賣瓜自賣自誇”,因為這些東西還沒有被世界廣泛采用,西方人也也不這麽說。但是,西方人是第壹個把科舉制度和四大發明相提並論的。
早在100多年前,西方人就將科舉制度對世界文明的影響與四大發明相提並論。例如,1835年7月,壹位生活在中國的英國人在英文雜誌《中國圖書館》上撰文討論中國的科舉制度,稱英國東印度公司曾采取考試競爭的原則,並預言:“這種中國發明在印度的充分發展,預示著也許有壹天,它會像火藥和印刷術壹樣,在國家制度中,甚至在歐洲國家制度中。仍然有必要展示中國是如何防止這壹體系的美中不足之處的,就像她幾乎所有其他科學和技術中的缺點壹樣。”【12】英格爾斯當時的預測沒有錯。東印度公司實行的文官考試制度為英國文官制度的建立積累了經驗,開辟了道路,科舉制度最終通過英國對世界各國的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科舉制度是壹種具有世界影響的古老考試制度。其重要性超越中國,具有相當的世界意義。而且,科舉文化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廣泛而深刻。所以,“科舉”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