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十八歲生活的詩意

十八歲生活的詩意

最近發生了幾件壞事:

12歲男孩因不滿母親管教不嚴,持刀將母親殺害。

12歲女孩被公交車性侵並懷孕。後來她才發現,真相是女孩和網友談戀愛,多次發生關系後懷孕。

......

近年來,青少年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問題越來越多。逃學、打架、鬥毆、傷人.....從小問題逐漸升級為犯罪。

整個社會風氣變得浮躁。

我不是專家,無法給出專業的建議。我只有壹些不太靠譜的小想法。

英國人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明智,演算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

不管妳讀什麽,讀就是了。

讀書不會讓所有人都走上正道,但至少可以拯救壹部分人。

《七帕說》的辯手熊浩也說過:微光會吸引微光,微光會照亮微光,然後它們會壹起發光,而這種光可以照亮被擠壓的陰霾。

我想說,讀書就是這壹針壹線!

事實上,余華在他的小說《十八歲出門》中也提到了少年乃至成年人的成長。

十八歲出門是余華的成名作,雖然我們現在記得更多的是活著,許三觀賣血,在細雨中呼喊。但是,如果沒有當初的《十八歲走出去》,大概也就沒有余華背後的成就。

《十八歲的旅行》講述了壹個18歲男孩第壹次出國旅行的壹系列故事。遠行,搭便車,找酒店,被騙,被打,被搶...很復雜,曲折,離奇。

男孩的旅途經歷,其實就是壹個人的成長過程。遠行時發生的,是生活中的艱辛和挫折。

今天就來分析壹下這部小說。

就像開頭的壹段:

路有坎坷,浪也有起伏。把路和浪拼接在壹起非常合適。而且這個比喻也很新穎。另外,把主角“我”比作壹條船,非常形象。因為走在路上的“我”相當於壹艘在海上航行的船。

同時,大海是無邊無際的,再大的船和大海相比,都是渺小的。人是船,生命是海。這個比喻很巧妙。

小說中的這段話具有哲學魅力:

路是海,海是人生,路的起伏代表人生也是起伏的,挫折不斷。高處不勝寒,有誘惑,有美好,人都向往。但是要到達高處,需要經過壹個中間的過渡帶,就是窪地。因為挫折,有的人放棄到達高處,有的人咬著牙繼續走,然後會到達另壹個高處,依次循環。

網上很多人調侃:

忙了壹段時間,就可以忙下壹段時間了!

過了這個村口,還會有另壹個村口等著妳!

......

其實這段話也說明了,人生沒有坦途,只是走的方式不同而已。

另外,這部小說的內容離奇荒誕,結局也讓我嘆為觀止:

其實這就是故事的起因,只是余華把它放在了最後,用了倒敘。

徐榮哲在他的作品《折磨讀者的秘密》中,也提到了故事的順序和倒敘的問題。壹部小說如果用時間的方式來表達,會有點平淡。但如果在序列中穿插倒敘,會有意想不到的美。

余華的《十八歲出門》就是壹個經典的例子。按時間順序,最後壹段應該放在開頭,但會讓閱讀不那麽新鮮。如果把事業放在最後,就會成為亮點。效果漲了很多。

其實我們的生活是壹樣的。上帝看我們的生活太順利,偶爾會在中間安排壹些困難和挫折,給我們壹個“閃回”,為他枯燥的天堂生活增添壹些色彩和樂趣。作為壹個人,熬過來了,就是大哥;如果做不到,就會在閃回裏單循環。

以上是我對《十八歲就要走了》的壹些感悟和感受,分享給大家。希望妳能早日走出“閃回”,成為“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