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第壹句描寫的是清澈的湖水和素月的青光,宛如瓊田遇見,是壹種空靈、飄渺、寧靜、和諧的境界。展現了壹幅天水與玉字無塵的和諧畫卷。“和”字經過了提煉,展現了水天壹色、玉無塵的和諧畫面
接下來描寫湖面無風,薄霧籠罩的湖面像壹面沒有擦亮的銅鏡。“鏡未擦”壹詞生動貼切地表現了千裏洞天的平靜景象,在月光下有壹種朦朧的美。“池面無風,鏡未擦”用生動的比喻與“湖光月色”的詩句相得益彰。因為只有“池面無風”,水波平靜,湖光秋月才能協調。否則,湖光秋月之間不會有“和諧”,因為呼嘯的風和排空的濁浪。
第三、四句從浩瀚的湖光月色的整體圖景中,把詩人的註意力集中到君山上。明月下的銀輝,洞庭山更綠,洞庭水更清,山水渾然壹體。它看起來像壹只小巧玲瓏的綠蝸牛,裝在雕花銀盤裏,十分誘人。
最後兩句,詩人馳騁想象,用浪漫的筆調描述了身臨其境的美好感覺:仿佛置身仙境!詩人用靈魂的眼睛觀察世間萬物,感情強烈,主觀色彩明顯。
王洞庭創作的背景:
王洞庭的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秋天所作。當時,劉禹錫正在從夔州刺史向溧陽(河州古稱)轉移,途中經過洞庭湖。他被洞庭湖的美景深深吸引,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值得註意的是,劉禹錫壹生多次遊覽洞庭湖,待考記錄約有六處。但這次調任州刺史的經歷恰逢秋天,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色格外壯美,於是他選擇此時創作這首詩,記錄自己的所見所感。
在詩中,劉禹錫以豐富的想象力和細膩的筆法描繪了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美景,表達了對洞庭湖風光的熱愛和贊美。這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雄壯的氣度和崇高的情操,也反映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和他在詩歌藝術上的高度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