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新文學學會、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的“劉中陽詩歌作品研討會”詩歌文化系列活動於2014至12至15在北京舉行。著名詩人、翻譯家屠岸,著名學者、評論家,楊匡漢、吳思敬,以及陳鼎甲、夏、齊人、、楊誌學、北塔、高昌、高緯、莊、熊、等數十位批評家、詩人出席了研討會。
著名詩人、翻譯家屠岸先生認為劉重陽的詩歌作品具有創新性,語言純正,古典意味醇厚。他說,“創新非常重要。沒有創新,詩歌的生命就會萎縮。”詩人、中國詩行組委會秘書長祈佑:“我認真讀過劉仲揚的《嶺南歌》,是經典文本。廣東本地的詩人很少寫廣東,寫廣東的都是外地的。”《嶺南歌》描寫了壹個生活在嶺南,受到嶺南文化感染的遊子。劉中陽很真誠。他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我們面前,傳達了自己的真性情。在最新的《哭長江》中,劉中陽開始走向文筆的多元化,這與嶺南宋的表達方式大相徑庭。”
詩歌評論家、《詩歌》雜誌編輯部主任楊誌學說:“劉仲揚是文化學者,但他有壹顆詩意的心。他的詩充滿豪情,體裁多樣。他既寫古詩,也寫現代詩。他的很多舊體詩都寫得很好,比如《白雲》《尋夢》,讀起來很流暢,很好。
詩歌評論家、北師大當代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譚五昌說:“這麽多評論家來討論劉仲揚的詩歌,是對他詩歌創作的肯定。劉仲揚的古詩詞洋溢著現代精神,他堅持本土化寫作。他的詩歌滲透著楚文化的野性精神,是當代楚文化的傳承者。比如《楚辭》《聖江》裏面有壹段和屈原的對話。他把楚文化的中國經驗活了起來,值得肯定。我壹直相信,當壹個詩人達到很高的境界,重要的不再是他的詩歌技巧,而是他的人格。我覺得柳忠禹胸懷大,氣象大,格局大。”
批評家、《文學評論》的編輯吳子林認為劉仲揚寫了“偉大的詩”。“這種‘偉大的詩’不是壹般人能寫出來的,只有個性鮮明的人才能寫出來。沒有那種胸懷和才華,妳是寫不出來的。劉忠禹的詩給了我很多啟發。寫詩要修內力,要學習。”詩評家、北方工業大學馮雷博士也說,劉仲揚寫的詩很棒,讓人覺得“不長久,我就失敗了”現代詩歌強調個性化寫作和個人心靈寫作,但我們生活在同壹個地球和中國,每天都經歷許多相同的事情。個性化寫作會導致作品雷同。劉仲揚關於長江和嶺南的書寫,恰到好處,令人耳目壹新。
青年學者鄭說:“在座的專家學者對劉仲揚的詩評價很高。近年來,現代詩歌趨於衰落。而古典詩歌越來越趨於繁盛,除了壹個標誌性的事件,壹個標誌性的人物。這時,劉仲揚站出來為古體詩和現代詩吶喊,試圖為古體詩的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我覺得,從劉仲揚的詩的文字來看,確實不錯。最近我給他寫了壹篇文章《劉仲揚詩歌的八種境界》,從憂國憂民到憂國憂民,起起落落,特別是批判世界。比如劉重陽的《為長江哭泣》,批判了長江的環境汙染和文明衰落。劉仲揚的自治境界很重要。他之所以能在詩歌上有所創新,是因為他是自治的。劉仲揚的自治世界並沒有進入尼采的傲慢超人,而是進入了自由世界的境界。自由不是亂搞,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
華僑大學詩人、評論家莊教授說:“劉仲揚從家鄉遠道而來,寫下了許多‘偉大的詩篇’。他的作品如歌如泣,表現出強烈的個人氣質。他的詩是文化史詩,我稱之為‘新詩新散文體’。我之前評價過他,說他的詩有‘三氣’,撒嬌、自信、精神。我們看了最近的《盛美大江》《哭長江》,他又在換形式了。柳詩歌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和“市井氣息”。比如盛美大江感恩70萬移民。再聯系《哭長江》,他的《大江追擊》既要哭又要美。他的‘追求神聖的美’,不僅僅是對山川的感恩,更是對美的感恩,對生命的感恩。劉仲揚不僅是壹位浪漫主義詩人,也是壹位歷史詩人。他的作品有個人的追求,有大眾的追求,在個性和公共性之間找到平衡。”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評論家、研究員陳定佳在2012年底看了壹篇他寫給劉仲揚的博文:“劉軍新作《聲美大江》,原來是郭小川式的“現代格律詩”。在我的印象中,劉軍似乎只寫李白和杜甫式的古詩。沒想到他的新詩也像他的古詩壹樣奔放瑰麗,依然享受著編曲和豪情!初讀如瀑入溪,精品解渴如水漫荒灘。願詩人劉仲揚在詩歌元年2012寫出越來越驚艷的作品。”
中國人民大學夏教授說:“劉仲揚的詩講的是楚人,老子的哲學是在楚長大的。劉石將不同的景觀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水立方”。他對水質的重視,使他的詩流得很細。德國的荷爾德林也寫了很多德國的河流,那裏的水和古希臘的火是和諧的。劉中玉詩歌中水的特質值得關註。”
詩人、評論家、翻譯家貝塔認為劉仲揚的《為長江哭泣》很有批判性。他說:“劉仲揚是個瘋子,但他很有分寸,對人很謙和。”讀劉仲揚的作品,我壹直在思考兩個問題:壹是如何利用古典資源,二是新詩為什麽失去了音樂性。劉仲揚有很大的詩歌抱負和寫作抱負。正是因為他有遠大的誌向,所以在詩歌創作中註重大題材、大篇章。有人認為劉仲揚的詩風是‘新賦風’,我認為也可以說是‘新新賦風’。他的作品運用了大量的當代元素,同時又非常精雕細琢,非常註重詞句的提煉和提煉。"
著名評論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匡漢說:“劉仲揚的詩傳達了激動人心的東西。也就是說,要堅持本土立場,突破斷層,還原歷史,多元共存。有些詩人是西方詩歌的搬運工。我覺得中國的詩歌更應該關註本土,關註中國詩歌的傳統。我覺得詩歌沒有新舊之分,也沒有長短之分。主要看詩歌的質量和藝術厚度。柳忠禹的詩開古今之先河,他的詩讓我們看到,我們的祖先離我們並不遙遠。”
楊匡漢進壹步分析說:“劉中陽的創作不是壹種模式,他是在探索,有各種體裁的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我們必須鼓勵探索!劉仲揚的詩也告訴我們要回歸自然,回歸靈魂,回歸古典,回歸美感。
楊匡漢強調:“回歸古典主義並不意味著跟風,而是從古詩詞中吸收有價值的東西。劉仲揚的作品也啟示我們,每個詩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可以形成壹個詩歌流派。我們當代文學的問題是,六十年來,我們沒有形成壹個流派,沒有形成壹個流派,這說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是有名無實的。我發現劉仲揚和他身邊的壹些朋友有形成詩派的傾向。所以,我期待劉中陽和他的朋友們能夠獨立創新。我們為劉石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希望他帶領朋友們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