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是壹位詩人、哲學家、哲人、詩人、革命家、革命詩人,也是壹位“以事寫史,以事寫詩”的詩人史學家和史學家詩人。毛澤東的詩歌反映了他的思想發展的歷史脈絡,反映了中國革命的艱難困苦和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歷程,是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1,“只喝井裏的水,永遠長不大”;“孩子立誌離開農村,不成名就壹去不復返”——早期啟蒙與立誌。
毛澤東8歲時,春節在奶奶家看舞獅,還寫了壹首詩:
“獅子眼鼓鼓,抹菜煮豆腐,酒放熱肉爛熟。”
這是毛澤東迄今為止寫的第壹首詩。這首詩充滿了青年作者的童心,也透露著青年作者的靈氣和才華。他的野心和想法在這首詩中看不到。四年後,12歲的毛澤東寫了兩首詩,已經初步顯露了他的野心。其中壹首是《古詩五首:雍景》:
“天井四周都是高墻。看清楚鵝卵石,在小魚中間。只喝井裏的水是不會長久的。”
這首詩最初表達了年輕的毛澤東不做井底之魚的願望。
17歲的毛澤東離開韶山,趕到湘鄉縣東山中學讀書。這是壹所不同於私立學校的新學校。在那裏,毛澤東的思維也躍上了壹個新的高度。毛澤東改寫別人的詩就證明了這壹點:
“孩子執意要下鄉,不成名就不回來。屍骨不用埋,生生不息。”
這首詩表達了毛澤東透過外面世界的風暴看世界的雄心。
到長沙求學的毛澤東,見到了他尊敬而博學的老師楊昌濟,眼界大開。他知道當時的中國是什麽樣的,知道世界是什麽樣的,看到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壓迫,看到了封建主義造成的中國的落後,開始形成救國之心。
他在1915寫了兩首詩來表達這種心意。壹部是《古武·萬依·陶暢》,其中寫道:
“東海有島,北山有仇。”
壹首是《四言詩;聽說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壹條後》;
“五月七日,中華民國的恥辱。為什麽要報復?在我學生裏!”
在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壓迫和侵略中,東方的軍國主義日本和北方的沙俄對中國的野心最大,危害也最嚴重。為了獨占中國,日俄戰爭從1904年爆發到1905年,以中國東北為戰場。由此,日本取代了俄國在中國東北的霸主地位。
之後,日本的野心進壹步膨脹。1914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軍占領了德軍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1915年初,日本提出旨在獨占中國,企圖將中國變為其保護國的“二十壹條”,並於5月7日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命令在5月9日前答復。
毛澤東得知後憤怒地寫下了這首16字的詩。這是壹首標誌著毛澤東走上革命道路的第壹步的詩。
2.“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對三十年後道路的思考與探索。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之前的詩更多的是和父母、妻子、老師、同學有關,後期的詩更多的是和革命、建設、戰友、朋友、鬥爭對象有關。
出自《長沙沁園春》
“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
到1935遵義會議,毛澤東壹直在努力解決中國向何處去,中國革命向何處去,誰主沈浮的大問題。
1927年春,毛澤東在《菩薩黃鶴樓》中表達了“龜蛇鎖河”的苦悶。
在寫這首詩之前,毛澤東曾提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農民運動的興起是個大問題。
寫下這首詩後,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並把隊伍帶到了井岡山。秋收起義第壹次舉起鐮刀斧頭的大旗,把起義軍稱為工農革命軍。當時,毛澤東寫了《西江明月秋收起義》,記載了“軍隊稱為工農革命,旗幟是鐮刀斧頭”的歷史,還寫明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
"地主是暴虐的,農民都是敵人。"
1928年秋,毛澤東寫了《西江月井岡山》,記錄了在井岡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和開展武裝鬥爭的經歷。
從1929年秋到1931年夏,在贛東閩西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戰鬥歲月裏,毛澤東在馬背上哼唱了許多詩篇。毛澤東曾說:“這些話是1929年至1931年在馬背上哼唱的。文采差反映了當時革命人民和革命軍人的快樂狀態。作為史料,是可以的。”
這些文字記錄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場景和“戰地黃花特別香”的哲學思考;也記錄了當時中央“左”傾盲動主義要求紅軍打長沙等大城市的歷史。還記載了反“圍剿”戰鬥中的勝利,如“前方捉張輝瓚”、“橫掃千軍如卷草席”等。
1931 1在黨的六屆四中全會上,王明取得了黨中央的領導權,“左”傾教條主義全面擴張。他們給該黨在白區的力量造成了重大損失。他們在上海呆不下去了,就撤退到江西革命根據地,排擠了毛澤東,給根據地帶來了很大的危害。
1931年11月“贛南會議”嚴厲批評毛澤東。1932年,10年,毛澤東被調離紅軍的領導崗位。1933年夏,毛澤東寫了《菩薩滿大白蒂》,提出了“誰在舞彩操”的問題。1934年夏,軍情危急,毛澤東《清平樂會昌》反映了被迫隱居的生活。
1931九壹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不僅武力侵略中國東北,還將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國北方。然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頑固地實行“外忙裏先安頓”的政策,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在這個時期,中國* * *產黨在許多做法上盲目模仿蘇聯的教條主義,“左”傾教條主義占據了黨的領導地位。
這壹時期,毛澤東提出了“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取決於中國同誌對中國的認識”等重要思想,找到了壹條不同於蘇聯的中國革命道路,即發動農民,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並先後在井岡山、贛南、閩西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這壹時期的毛澤東受到“左”傾教條主義者的排擠和壓制,情緒低落。他仍然只是壹個地方領導人,而不是整體的中央領導人。他的思想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沒有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3.“現在從頭開始壹步”——無疑年後的重大轉折。
1935至1至1937這壹時期,是抗日戰爭的準備階段,是黨和民族的重大轉折,也是毛澤東壹生的重大轉折。遵義會議是壹個起點。遵義會議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使他進入了中國* * *生產黨的最高領導和決策層,並逐漸成為黨中央的骨幹和紅軍的主要指揮員。
長征是毛澤東詩歌創作的高峰。圖為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的手跡,上面寫著:
天高雲淡,望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壹搏兩萬。
六盤山山頂,紅旗在西風中飄揚。今日手拿長纓,何時系黑龍?
這個階段是毛澤東詩歌最輝煌的階段。繼峨嵋山關之後,從1935到10,先後寫下了《七律長征》、《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和《為彭同誌作六言詩》四首著名詩篇。
這是毛澤東寫詩最多的壹個月,反映了紅軍長征北上抗日到達陜北後毛澤東喜悅的心情:“山河無道疑,又有壹村。”
接著,1936年2月,在東征開辟抗日通道的途中,毛澤東寫下了他詩歌創作的巔峰之作——《沁園春·雪》。這部以反對封建主義為主題的巨著,蘊含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思想。
壹年後,毛澤東寫了《祭黃帝陵》,集中表達了抗日救國的決心。其中寫道:“東方不等人才,刀劍鞋履皆有勁頭;萬裏崎嶇,報效國家。”“把我國家的權利還給我;這個東西就是這個野心,絕不罵人。”
在這個階段,毛澤東思想開始成長並產生了巨大的努力,這使它對全黨具有吸引力。紅軍北上抗日到達陜北後,1935、1935年2月,毛澤東作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講話,批判了把民族資產階級當作敵人的“左”傾關門主義錯誤。
第壹次解決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的政治路線問題。這就是《祭黃帝陵》詩中稱贊的“民族戰線,救國良方”。
按照這個“藥方”,出現了“千千無能為力”、“幅員遼闊”的新局面。1936年至12年,毛澤東撰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總結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研究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
批判“左”傾軍事路線,系統地說明了黨要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執行軍事路線,使紅軍走上正確的軍事道路。
在解決了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問題之後,毛澤東開始解決思想路線問題。1937年7月和8月,毛澤東先後完成了《實踐論》和《矛盾論》兩篇哲學論文的寫作,並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發表演講。
《實踐論》批判了“左”傾教條主義者的誤解,認為他們只會生吞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詞句,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輕視實踐。《矛盾論》批判了“左”傾教條主義者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輕視矛盾的特殊性的認識錯誤。
《實踐論》和《矛盾論》是毛澤東哲學的代表作,是毛澤東哲學的巔峰。
黨和紅軍貫徹了毛澤東的實踐第壹、重視特殊性的思想路線和從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實際出發的軍事路線,使蔣介石在西北組織的“圍剿”每次都失敗了。
黨和紅軍遵循了毛澤東動員強大革命軍對付日本入侵的政治路線,呼應了《義勇軍進行曲》所說的“中華民族正處於最危險的時刻”,使“壹二·九”抗日救亡運動興起,使奉蔣介石之命進攻紅軍的東北軍和西北軍要求調轉槍口對付日本侵略者。
“Xi事件”爆發,“內戰成了抗日詩”時形勢發生了變化。
4.“邊生產邊學習”;“邊學邊打”——抗戰、學習、生產
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詩歌創作較少的壹個階段。但在這個階段,毛澤東的詩中不僅有捧戴安瀾將軍的五律,還有為抗日運動題詞:
“壹邊學習,壹邊生產,克服困難,敵人就氣餒了。”
還出版了《中國婦女》壹書:
“婦女解放,異軍突起。兩萬人,為英雄努力。男女並進,像日本。用這個打敗敵人,為什麽敵人不會靠過來?向法律,艱苦奮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女人如旱望雲。這個匯編正等著受歡迎呢。”
還有《八路軍軍政雜誌》的題詞:
“壹邊戰鬥,壹邊學習,永不回報,再接再厲。”
雖然這三首四言詩的藝術水平在毛澤東的詩歌中並不出色,它們強調戰鬥、學習、生產和婦女解放,但它們具有極其重要的思想、政治和現實意義。
戰鬥吧,在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面前,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婦女解放,男女並肩行駛,這是“組織千千千人,動員浩浩蕩蕩的革命軍”的要求之壹。從提倡學習到開展整風學習,貫徹正確的政治路線、軍事路線、思想路線,落實對教條主義的批判和防止。
生產運動解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問題。整風運動、學習運動和生產運動為贏得抗日戰爭乃至後來的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物質基礎。
在這個階段,雖然毛澤東的詩歌創作較少,但卻是其他作品最為豐富和重要的階段。《論持久戰》結合抗日戰爭的具體實際,進壹步豐富了中國革命戰爭戰略問題的軍事思想,是毛澤東軍事著作的代表作。
《新民主主義論》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標誌性著作,也是毛澤東政治著作的代表作。轉變學風,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是當時整風學習的指導性文件,是毛澤東黨建思想的代表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毛澤東文化思想的代表作。
《為人民服務》和《愚公壹山》體現了中國* * *制作人的道德品格和追求,是毛澤東價值觀的代表作品。
這個階段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信息化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階段。是黨內有識之士提出“毛澤東思想”的階段;是毛澤東思想開始走向成熟的階段,也是中國* * *產黨開始走向成熟,中華民族開始從低谷走向復興的重要階段。
5、“天翻地覆、慷慨大方”——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
解放戰爭階段也是毛澤東詩歌相對較少的階段。毛澤東這壹階段詩歌的代表作是《解放軍七法占領南京》,是“天翻地覆,慷慨激昂”。其次是五法張觀道鐘、五法Xi《文匯報》、七法和柳亞子先生。筆者認為,在現階段的毛澤東詩歌中,還有兩首詩是應該受到重視的。壹首是五言詩《軍隊在前進》:
“軍隊前進了,生產長了壹寸,紀律加強了,革命就無敵了。”
這首詩簡明扼要地表達了毛澤東對軍隊、生產、紀律和革命勝利之間關系的認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另壹首是“公私兼顧”的四言詩:
“兼顧公私,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溝通。
這首詩集中體現了處理好各方面關系、管理好國家、建設好國家的思想,對指導從革命到建設的轉變和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的轉移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壹階段,雖然毛澤東的詩文不多,但卻是他的軍事戰略思想在實踐中大放異彩的階段。就鬥爭結果來說,這個階段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