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舉人,1877年隨何大使赴日。他曾被日本歷史學家稱為中國最優雅、最有教養的外交官。在日本期間,我寫了《日本國誌》(寫於1887),40卷50多萬字,詳細記述了日本改革的過程及其得失,以此提出中國改革的設想。在日本期間,我建議采取強硬政策,反對日本出兵占領琉球1875。1882年調任駐舊金山總領事。恰逢美國國會頒布《限制華工條例》第15條,舊金山僑民深受其害。許多外國人被當地政府以不衛生為借口逮捕和監禁。此前,黃遵憲曾向清政府提出對策,但未被采納。因此,他只能在自己的權限內盡力保護中國僑民。在視察了舊金山華工的住所後,他親自參觀了關押華工的美國監獄,並讓隨行人員測量了監獄面積,問美國人:這裏人太多了,空氣很臟。監獄的衛生條件比華僑的住處好嗎?通過黃遵憲的努力,所有被捕的華僑都被釋放了。黃遵憲利用國際法,爭取到總領事給華工發執照的權利。從此,中國工人在中美之間旅行有法可依。
1890年,黃遵憲被任命為駐英國第二參贊兼駐新加坡總領事1891。他致力於改善華僑待遇和保護華僑財產,發展華僑教育,取得了壹定的成績。1894+65438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黃遵憲被召回國,任江寧外事局總經理。1895年,參加上海強學會,與俞、譚嗣同等人創辦時事報,曾任湖南鹽法路,後任湖南按察使。戊戌變法期間,協助湖南巡撫陳寶楨大力推動變革,設立湖南保安局,將近代警務引入中國。1898年8月,被任命為駐日公使。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清政府列為變法亂黨嚴懲不貸。由於外國駐華公使的幹預,清政府允許黃遵憲辭職回鄉。
黃遵憲回到家鄉後,仍然熱情地推動立憲和革命工作,致力於新文體的創作,被譽為詩壇的革命巨人。與此同時,他熱心家鄉的教育事業,創辦了嘉應書院,並任校長,積極興辦新學校。晚年,黃遵憲掛了壹幅回族協會會員謝祖泰所畫的時局圖。公元1904年冬,也就是黃去世的前壹年,他在最後壹首詩《蜀中病寄父於》中寫道:...妳的頭靠在我的墻上,墻是紅色的,模糊的。擦擦眼睛,唉,把地圖瓜分了。1905年3月28日,黃遵憲在家鄉梅州去世,享年58歲。六年後,辛亥革命爆發,中國封建制度終結。
文學成就
主題主題
黃遵憲早年經歷動亂,關心現實,主張從現在開始學習,以節省時間(《感覺》第壹部)。從光緒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去過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地。在親身接觸了資產階級文明,考察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經驗後,明確確立了中國必須向西方變革的思想(自註《濟海雜詩》第四十七首),在新文化思潮的激蕩下,開始了詩歌創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詩詞從古到今,延續異常艱難。然而,他確信沒有古代或現代的詩歌。如果可以,所見所聞,所見所聞,筆之於詩,古人何須?我有自己的詩人(論與狼山的詩)。他沿著這條道路進行創作實踐,突破了古代詩歌的傳統世界,形成了自立、獨樹壹幟的新詩派。他被梁啟超譽為獨樹壹幟的境界,自立於二十世紀詩壇(飲室詩),成為詩壇革命的大師和旗幟。
黃遵憲的詩有詩外之物,有詩中之人(《孤處詩序》),廣泛反映了詩人所經歷的時代,具有深刻的歷史內容。反帝、保家和改革是他詩歌的兩個重要主題。在反帝方面,從抵抗英法聯軍到義和團事件,他的詩歌都有明確的反映。尤其是關於甲午戰爭,他寫下了《為平壤悲傷》、《為旅順悲傷》、《為威海哭泣》、《臺灣省之行》、《過遼將軍軍歌》等壹系列詩篇,反帝愛國思想尤為突出。詩人在此類題材的作品中贊美抗戰、抨擊投降,充滿愛國激情和對國家的深切關懷。其中許多篇章規模宏大,形象生動,顯示了詩人的豪放和功力。比如《馮將軍軍旅之歌》裏就寫了,將軍罵他的部隊時很震驚,於是五千人就去了。五千大軍長驅直入,繼續相互廝殺。雷炮想發出聲音,戟和胸刀都在脖子裏。敵人擊鼓而死,萬頭蛇行如蟻。十蕩無流,日行三百裏。中法戰爭中愛國將領馮子材的英雄形象和馮軍勢不可擋的氣勢躍然紙上。
黃遵憲對《感覺》、《雜感》、《日本雜詩》等作品中陳腐的東西進行了批判,對留學生、日本明治維新等新事物進行了贊賞。後來他滿腔熱忱地謳歌變法維新,希望通過改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黃種人捧著太陽撐起天,要光芒萬丈。(同年致梁任父親)1898年政變發生時,他寫下了《感悟》、《仰望天空》等詩歌。,感嘆新政夭折,擔憂國家前途,百感交集:忍受了中國池縣之災,又覺得黃種人支援日本更是難上加難(感覺# 8)。但他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紀海雜詩》第四十七首說:
洶湧的海水正在向東流,所有的法律將再次統壹。20年後考字,書法寫在心裏。這種堅信變老變新的歷史趨勢不可抗拒的精神貫穿於他的詩歌中。
值得註意的是,黃遵憲新舊交替之際的詩歌,描寫海外世界和較早隨著現代科學出現的新事物,拓寬了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寫出了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容。他的四首詩《今日別》,分別唱出了在輪船、火車、電報、照片、已知事物晝夜相對的情況下,離別的新局面,別具壹格,令人耳目壹新。詩人將新的理論融入詩歌內涵,表達人生理想和事物變化轉化的理論,從而創造出新的詩歌境界。在這首詩中,詩人說出了遍布五大洲的許多不同的想法。他從壹個封建國家步入資本主義世界,壹切都觸動了他的詩意心境,把古人未曾觸及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國的詩歌中。《八月十五日太平洋舟月吟》用優美的筆觸勾勒出了太平洋夜航的獨特情境。各國的異域風光,如日本的櫻花(櫻花之歌)、倫敦的霧(倫敦的霧)、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爬巴黎鐵塔)、錫蘭島的睡佛(錫蘭島的睡佛),都被詩人捕捉到了。海外詩也涉及外國民俗和時事政治。日本雜詩從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編年史》這首詩幽默地描述了* * *和民主黨在美國總統選舉中竭力宣傳自己,激烈爭奪選民的情形。
藝術特色
黃遵憲說,雅不因善作而死,繁華過後,必得益於奇(第二版賞曾崇波),他深知詩歌的生命在於變化與創造。他的詩歌在廣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本著善寫的精神,沿著新奇、創新、創造的潮流,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首先,雖然他的詩往往有壹種浪漫豪情的前瞻性追求,但更重要的方面是真正的現實主義。他有許多偉大的作品,其長度超過古人,並經常形成自己的微型歷史。比如,柯凡貼近南洋華僑的發展史,朱克是壹部赴美華工的血淚史,而拜祭曾祖母李太後的墓,則是作者的家族史和童年生活史。擅長記敘、描摹、寫景、布局場景、用工筆水墨勾勒人物,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如《將軍渡遼軍歌》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武大。這個角色。吳本是湖南巡撫,他喜歡金石學。甲午戰爭爆發時,他剛買了壹枚中國印章,是壹枚渡遼將軍。他認為這是封侯的標誌,於是他自告奮勇開始了他的事業。開頭,我寫了他探險的興高采烈:聽說雞半夜起來了,告訴東方人我要來了。此行接收萬戶侯,只是時間問題!英勇。在文章中,我寫了其會見將軍們的情景:
.....終年大會召集將軍們,鋼爐銀燭環繞紅地毯。酒酣耳熱,飲前白,拔劍斬肩。他說他學了壹輩子槍法,練了十五年眼睛和胳膊。眼睛仍然是紫色和閃電,裸露的手臂像鐵。淮河司令很美,小娘和陸老窮的不得了。看我上馬快殺賊,誰左誰右都是現任。江弼蹄館,壹個鴨青,命萬裏賣鋒煙。黃增坐在中間,伸出大手為我題詞!
武大不以為恥的態度,高傲而充滿活力。然而,兩軍壹相遇,就逃之夭夭。前者氣勢如虎,後者膽小如鼠,在強烈的對比中有力地勾勒出其醜陋的形象。其次,為了表現豐富的現實內容,作者更註重吸收古人寫詩的經驗。用所謂“單向運氣”來表現夫妻倆的身體,用家族擴張脫離的方法來入詩(《人地詩話·草序》)。但取其長而避其短,註意文本結構上的曲折,長而不平;記敘文運用隱喻和描寫,減少抽象和直接;論述要盡量簡潔,放在描述之後,做到水到渠成,畫龍點睛。第三,作者廣泛搜集語言材料,借鑒三史,捕捉周、秦諸子之書,徐、鄭諸子之註,凡其名與今有關者(《人地詩話·草序》),但同時也不排斥通俗之說(《雜感》二)。這使得他的歌詞豐富,富有表現力,充滿了活力和優雅的變化。但他用了太多優雅的詞語,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困難和晦澀的缺陷。黃遵憲的詩歌在舊體中蘊涵著新的意境,體現了從舊到新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