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加布裏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壹生

加布裏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壹生

加布裏埃爾·馬爾克斯(Gabriel márquez)1927於3月6日出生於哥倫比亞的阿拉卡塔卡。他在祖父家度過了童年。祖父是壹位受人尊敬的退役軍官,曾經是壹名上校,倔強、善良、激進。奶奶學識淵博,滿口神話傳說和鬼故事。馬爾克斯7歲開始讀《天方夜譚》,從祖母那裏接受了民間文學和文化的熏陶。在馬爾克斯童年的精神世界裏,他的家鄉是壹個充滿鬼魅的奇異世界,這成為他創作的重要源泉。

1940年,馬爾克斯遷至首都波哥大。1947年進入波哥大大學學習法律,開始文學創作。大學期間,馬爾克斯如饑似渴地閱讀西班牙黃金時代的詩歌,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8因為哥倫比亞內戰輟學。1955年,因為壹系列揭露被政府美化的沈船事件的文章,他被迫離開哥倫比亞,擔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不久報紙被哥倫比亞政府查封,於是他被困在了歐洲。同年,他發表了第壹部小說《枯枝敗葉》。從65438年到0958年,馬爾克斯和他的長期情人莫賽德結婚了。從65438年到0959年,馬爾克斯在古巴波哥大和紐約為古巴通訊社拉丁學會工作。1959應邀出席古巴革命勝利慶典,在埃內斯托·格瓦拉領導的拉丁傳播機構工作。從1961到1967,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妻子梅塞德斯、兩個兒子羅德裏戈和貢薩洛主要生活在墨西哥,在那裏他做過記者、公關代理人,從事電影劇本寫作,並繼續寫小說。《百年孤獨》於1967年出版後,立即被評論界譽為傑作,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為他贏得了各種獎項,也使馬爾克斯得以全身心投入寫作。1972年,他的另壹本非凡的短篇小說集出版了,壹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悲劇故事——無辜的埃倫·提拉和殘酷的祖母。1975年,他出版了《父母的衰落》,這是壹本關於獨裁者的小說,馬爾克斯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同年,他舉行了抗議智利政變的文學罷工,並推遲了五年寫作。

1975之後,馬爾克斯大部分時間住在墨西哥城,雖然他家在巴黎和波哥大也有公寓。他涉足新聞業的許多方面,發表了許多公開的政治宣言。他是真正的左派,與古巴的菲德爾·卡斯特羅私交很好。但他經常提醒面試官,他從來沒有當過黨員。他堅信拉丁美洲人應該有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的自由。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擔任法國西班牙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同年,哥倫比亞發生地震,他回到了祖國。1985《霍亂時期的愛情》出版,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稱為“壹個老式的幸福愛情故事”。1986年,他的報告文學《在智利讀書的冒險》第壹版在聖地亞哥被智利政府公開銷毀,但這壹事件保證了其後來版本的暢銷。這部小說描述了壹位流亡的著名電影導演秘密回到祖國智利拍攝壹部關於皮諾切特政府統治下人民生活的紀錄片的經歷。“孤獨”的思想貫穿了馬爾克斯的整個創作過程,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繪了人類心靈中最深刻、最本質的“孤獨”。馬爾克斯不止壹次向人們指出了“孤獨”的癥結所在:用別人的模型解釋我們生活的現實,只能讓我們看起來更奇怪,感覺更孤獨。馬爾克斯以死亡為背景,描寫了各種生命現象下的孤獨。如:夢中的孤獨、困難中的孤獨、面對他人死亡時的孤獨、不人道導致的孤獨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之所以產生“孤獨”思想,是因為馬爾克斯的創作理念在於向讀者揭示20世紀上半葉哥倫比亞和拉丁美洲封閉、落後、腐敗、獨裁的社會氛圍。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就是這樣壹朵成功的花。作者通過含蓄的表達和細膩的描寫,用沈穩的敘事基調,讓讀者從影像的不確定性中慢慢體會到孤獨更深層次的意義,讓人們進入更理性的思考,面對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它有壹種亦真亦幻的神奇色彩,獨壹無二。“它創造了壹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壹個濃縮的宇宙,壹個嘈雜但生動可信的現實,並反映了壹個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裕和貧困。”

再比如,他的短篇小說《長著巨翼的老人》虛構了壹個遇險天使的故事,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和對他人的同情心。文本中的“天使”之旅,既是壹個展現世界的虛偽、殘酷和自私以及世界與上帝即世界與美德之間的鴻溝的過程,也是壹個消解傳統形而上學中終極意義上的宗教信仰、理性文明和邏各斯中心主義的過程,是壹個揭示不確定因素的過程,使讀者擺脫時空的界限,從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審視文本,根據現實重構文本。在著名的短篇小說《星期二午睡時間》中,作者通過母親為兒子上墳的故事,生動地描繪了南美洲人民的生活狀況。她鄭重的表情和意味深長的回答,拷問著小鎮人和南美人的心。戲劇性的人物更替,讓母親頑強的形象躍然紙上,也深刻隱喻了拉美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存在。在小說《父母無部》中,他通過復雜的細節展現了獨裁者的興衰,揭露了他們殘酷、暴虐、腐朽、無能的本質,揭露了外國侵略者的罪行。小說中的主人公尼卡諾爾是壹個真正的專制暴君。作為中華民國總統,貪圖權力,狠毒,吃飽了撐的,大大咧咧的。作品把他展現的淋漓盡致,侵略者的掠奪本性也深刻而有力。馬爾克斯所有的創作文本都有壹個回憶過去的關鍵細節,這涉及到壹個成年人對童年生活的記憶,回憶涉及到自我認同和對自己使命的理解。身份不是本質性的存在,而是通過文學的敘述,從回憶的細微碎片中建立起來的。文學回憶不是簡單的再現,而是通過想象的重構。在他看來,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不僅包括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再現,也包括對主觀世界的真實再現。拉丁美洲確實存在魔法和魔術,他的作品只是真實的再現。他壹直強調,只有把理性和制度雙重壓迫下的記憶勾連、展開、重組、重構,把零散的記憶整理成敘事,把零散的經歷凝聚起來,使之更強烈、更集中、更深刻,才能建立個人或族群的認同。馬爾克斯豐富的生活背景和非單壹的接受吸收,使他的創作呈現出奇特多變的風格。馬爾克斯常說:“學習寫作應該永遠以先賢為榜樣。“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納和塞萬提斯的影響。

小說盡量貼近哥倫比亞現實,敘事語言簡潔明快(按照加西亞·馬爾克斯自己的說法,是他花了很大力氣從海明威那裏學來的非常經濟的語言)。小說講究結構,視角清晰,細節精準。如果拋開小說中反映的暴力主題,從語言的角度來看這壹類型的小說,其成就是不可低估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是魔幻現實主義,“隱藏真相”,用現實生活中神奇的、離奇的、不存在的事物和現象來反映、體現和暗示現實生活。這樣的表現手法,壹方面可以為小說創作中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傳統意識、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信仰)創造條件,另壹方面也為主題的發展、人物的刻畫、創作藝術的展示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天地,《馬孔多》本身就是壹個魔幻的世界,所以它的歷史,人物有多離奇,有多可笑,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自然的。這樣,就為作者更深入地探討主題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最具特色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之壹。作家對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關註和敏感,體現在壹部部具體的小說中,不僅詩情畫意,美不勝收,而且富有詩意。這個突破真的很嚴重。作家對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表達,不僅極大地拓寬了他們對拉美政治現實的認識,也為小說的敘事規則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這也是魔幻現實主義在意識形態美學上的壹個突出貢獻。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枯葉中把死者變成了活人,讓他們從墳墓中站起來,為他引路。故事通過壹具棺材裏的屍體的曲折獨白,追溯了馬孔多的興衰,反映了壹個三代之家的命運。三代,每壹代都有壹個代表作為故事中的敘述者。第壹個出場的是壹位老上校。他的第壹任妻子難產而死,後來他又得了壹個女兒,名叫伊莎貝爾,熱情洋溢,個性十足。被忘恩負義的丈夫拋棄後,她和父母住在祖傳的房子裏——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祖父的房子壹模壹樣。老上校,伊莎貝爾和她的兒子——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影子——是這個故事的見證人。

《百年孤獨》裏有很多奇怪神奇的東西,但都不難理解,都有特定的含義和參照物。比如烏蘇拉的曾孫女,被稱為美少女的蕾梅黛絲,魅力四射,男人們都為之著迷,還有壹個外國紳士因為得不到她的愛而死。但她直到留在人間的最後壹刻,才知道自己迷人的女人註定的命運。她每天都給人們帶來災難。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童年和青春期的記憶中,他的家鄉阿拉卡塔卡很特別,既神奇又普通:它是那麽的轉瞬即逝,像是壹種預感;它是如此永恒,就像壹些被遺忘的場景的重現。與其說是壹個地方,不如說是壹種氛圍。它存在於每個角落。但它並不完全存在於任何地方。馬爾克斯對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生活環境的永恒、漂浮、神秘、神奇的印象,成為他後來小說創作的取之不盡的源泉。在他的小說裏,阿拉卡塔卡變成了“馬孔多”。從他的第壹部小說《枯葉》到《百年孤獨》,他寫了《馬孔多》,可以說是系列小說。

加西亞·馬爾克斯小說的主題在於揭示貧窮落後、封閉守舊、愚昧無知、彌漫著精神毒素、身患疾病的“馬孔多”。讀者看了他的小說,自然會得出“馬孔多”必然崩潰的結論。從地球上徹底消失。馬爾克斯小說中的“馬孔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哥倫比亞的壹個縮影,其生活現實反映了整個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生活現實,具有深遠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