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詩壹千三百六十多首。他的詩歌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和較高的思想傾向。關註民生,揭露社會醜惡,是他詩歌創作的根本。他的詩歌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金朝末年的腐朽統治以及蒙古軍隊對金朝的侵略和蹂躪導致了金朝的滅亡。在藝術上,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現實主義創作的傳統,善於從紛繁復雜的生活中選取富有表現現實本質的事件入詩。他的語言樸實無華,沒有雕琢的痕跡。他的詩是李和杜的,他的詩充滿了唐音。奇特的崛起和獨特的雕刻,巧妙和謝綺麗(《金世元文嗥傳》)。元好問生長在地域文化濃郁、品格正直的雲朔地區,經歷了金代的社會巨變。民族、地域、時代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賦予了他的詩歌慷慨悲壯、沈郁蒼勁的風格,為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增添了新氣象。
元好問的詩歌創作,結合其經歷,可分為避亂漂泊、做縣令、亡國毀家、晚年漂泊四個時期。
第壹,避亂漂泊時期,從晉王邵偉到寧元年(1213)到金哀宗二年(1225),在渡過貞南之後,金朝疆域越來越小,政治日益腐敗,導致割據宋的戰爭接連不斷,徭役加重。耗盡肝腦養軍(《金氏哀宗記》),金朝逐漸衰落。但是蒙古人的軍事進攻規模越來越大,所到之處,殺戮掠奪,無所不用其極。這期間,元好問為避亂被迫南渡,背井離鄉。
這壹時期的作品充滿了對敵人的仇恨,對家鄉淪陷的懷念,對殘暴統治的痛恨。如《十陵觀》中所見:
滾滾車轉石槽,故關隘仍有弓刀兵把守。連營忽騎紅塵,微服行人徑高。可惜蟲子變成了沙子,我也厭倦了逃避老虎。青雲三千尺,唯有東山意氣風發。
貞觀二年,蒙古軍困忻州,殺十萬人,詩人免入陽曲北山避難。當士兵們回到忻,他們看到壹個悲慘的場景。晉朝官員的大車碾過石槽,流民匆匆而過。詩人用平實的語言寫出來,給人壹種蒼涼孤獨的感覺,字裏行間充滿了對敵人的強烈仇恨。結語是對東山恢復國家崇高命運的深深眷戀,充滿憧憬。
詩人穿越南渡江南三鎮後的作品,反映的是日益深刻的現實。《嵇山》和《魯園琴臺》就是這壹時期的作品。試試嵇山:
幽林轉蔭崖,鳥道冷清。徐君隱居,唯太谷雪。人間黃宅貴,外物只自潔。我還是累了壹瓢,擔子總比面包屑強!只是實話實說,卻忘了自己的智慧。非得甘肅看蜀,齊安用薛?戰爭挺感人的,宇宙每天都在流血。魯漣舞東海,齊壹采蕨。到現在陽澄山和恒華是兩個山頭。古人不行,想著肝肺熱。北風前,孤月悠悠送。
這首詩是戰爭和伐木的結合。相當感人的比賽,進行了憤怒的譴責。臉;作者厭惡宇宙日的血,向往魯漣的海中之舞,亦舒的采蕨之完整。他有著和杜甫壹樣的愛國主義的最初思想。窮年憂民,腸中嘆熱的偉大歌曲壹脈相承。詩風純凈自然,古樸。沈德潛對這首詩的評價是:依山因這首詩而得名,因為它高,它不真誠卻高於衡華。(宋金三家詩選)文壇領袖趙秉文稱:少陵以來再無此作。(郝靜《嶧山先生墓誌銘》)這首詩確實是金代詩歌的傑作。
二、三是縣令時期,從晉愛宗鄭達三年(1226)到鄭達八年(1231)。這期間,元好問先後擔任鎮平、內鄉、南陽等地的縣令。由於深入農村,作者深切地感受到晉代後期的階級矛盾正在尖銳化,統治者極力壓榨人民。結果桑園荒蕪,災害橫行。再加上蒙古軍隊繼續南征,加速了金政權的崩潰,反映現實的詩詞越來越多。如《內鄉縣齋書史》寫道:
沒有政府督促該部門對該書進行檢測。誰和左軍在壹起?
他是;我心疼政治的缺失,但也擔心人的缺失。在譴責過度追求稅收的同時,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矛盾。再如《蘇劇譚》:
田夫立即趨前,去找行政長官。父親,不要活了,問妳我懷疑什麽。古之難,今之不宜。當官三個月了,什麽好處都沒有。如果妳在家鄉很窮,為什麽不驕傲欺負人?訴訟律師?簡鬥夫是誰?官人耳目機警,百裏能知?東州都督明,村寨疏。雖然禁止我出門,但晚上還是要敲門?教兒子做孫子,盡量避免饑寒交迫!軍租急,期不違。會不可侵犯,皮鞭傷肌肉!傷筋動骨真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