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寫的壹首詩,也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這首詩以詩人自述的人生經歷、經歷和心路歷程為中心。前半部分反復傾註了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了他改革政治的願望和即使在災難時刻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決不向惡勢力妥協的意誌。
後半部分通過遊天夢、追求理想、失敗後死去的陳述,反映詩人愛國愛民的思想感情。全詩運用了美人和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力。
它形成了華麗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騷體”的詩歌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註釋有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南宋朱的《楚辭註》和清代戴震的《屈原註》。
關於《離騷》的創作日期,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列傳》中說屈原被流放寫了《離騷》,在《包仁舒安》中也說屈原被流放是對《離騷》的贊頌,與漢人無異。因此,《離騷》被認為是屈原被流放之後的作品。
後世影響:
《離騷》作為中國愛國主義詩歌的開山之作,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源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和後世文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後世的學者都很欣賞這首長詩。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宣稱:屈平辭賦掛日月,楚王站階空山。
李白的很多作品和《離騷》壹樣,往往編織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日月星辰、歷史人物,形成壹幅具有象征意義的壯麗畫卷。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在1926出版《流浪》時,引用《離騷》這首詩作為書前題詞,可見《離騷》所體現的屈原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對魯迅的巨大影響。
離騷在文學史上開創了“楚辭”(即騷體詩)的體裁。漢魏以後,甚至稱之為“騷”。《晉國譜》的《山海經註》引用了田文和元佑的《離騷》。梁《文心雕龍》有壹篇《辨騷》,收錄了楚辭的全部作品。
梁曉彤《昭明文選》歸類為“騷”,包括《離騷》、《九歌》、《九辯》。宋珠熙的《楚辭註疏》從第壹卷到第五卷統稱為《離騷》,後稱為《續離騷》。其他如明代吳的《離騷草書》、明代曾的《離騷原》、明代的《楚騷奇語》、清代何寬的《飲酒騷》等,都是關於楚辭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