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文化從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興起,到2500年前的東周,由於巴文化的興起,逐漸融合到巴蜀文化中,擴大為巴蜀文化。秦漢時期,巴蜀文化逐漸融入中國文化。
早在4500年前,成都平原就已經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寶墩文化”。寶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期的考古學文化。寶墩遺址不僅是這壹時期成都平原最早古城遺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將跨過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
舉世聞名的廣漢三星堆古城遺址是目前最大的蜀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的發掘表明,“這種以小平底壺、高柄豆、鳥頭勺等形制為代表的文化遺存,是川西平原壹種自成體系的新文化。”從而證明,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壹種不同於中原文化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蜀文化。
古蜀文化是壹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地域文化。它由壹個“中心”和四個“板塊”組成,即以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橋)為中心,由成都平原、漢中盆地、秦嶺地區和渦江上遊組成。與江漢二裏頭峽文化、陜南商文化、渭濱周文樺文化交匯。
古蜀先民創造了耀眼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時期的代表。都江堰這個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灌溉成都平原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唯壹的奇跡。絢麗多彩的蜀繡織錦,“壹菜壹式,萬種菜肴”的川菜,恬靜閑適的茶文化,都是古蜀文化的具體體現,其中有些更是被視為中華文化的象征。
【蜀文化的起源】
蜀文化從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興起,到2500年前的東周,由於巴文化的興起,逐漸融合到巴蜀文化中,擴大為巴蜀文化。秦漢時期,巴蜀文化逐漸融入中國文化。
早在4500年前,成都平原就已經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寶墩文化”。寶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期的考古學文化。寶墩遺址不僅是這壹時期成都平原最早古城遺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將跨過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
舉世聞名的廣漢三星堆古城遺址是目前最大的蜀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的發掘表明,“這種以小平底壺、高柄豆、鳥頭勺等形制為代表的文化遺存,是川西平原壹種自成體系的新文化。”從而證明,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壹種不同於中原文化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蜀文化。
古蜀文化是壹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地域文化。它由壹個“中心”和四個“板塊”組成,即以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橋)為中心,由成都平原、漢中盆地、秦嶺地區和渦江上遊組成。與江漢二裏頭峽文化、陜南商文化、渭濱周文樺文化交匯。
古蜀先民創造了耀眼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時期的代表。都江堰這個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灌溉成都平原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唯壹的奇跡。絢麗多彩的蜀繡織錦,“壹菜壹式,萬種菜肴”的川菜,恬靜閑適的茶文化,都是古蜀文化的具體體現,其中有些更是被視為中華文化的象征。
星星暗示著蜀文化。
謝芳,張鐵林,姜昆...壹群在熒幕上常見的明星,昨天(29日)出現在“影視劇藝術家書畫展學術研討會”上。然而,無論是談笑風生的姜昆,還是儒雅出眾的謝芳,都脫離了自己的傳統電影,轉向了書畫藝術。
話題從張鐵林的小品日記《成都茶館》開始。作為壹名職業書法家,曾首先肯定了影視人涉足書畫領域:“演藝造就明星,‘明星效應’能為書畫傳承添磚加瓦……”北京大學教授王嶽川也認為,書畫和影視同屬藝術範疇,可以相互滲透。
張鐵林認為,檢驗藝術作品水平的標準是市場,“裁判”是觀眾。《成都茶館》是張鐵林上世紀80年代在成都拍戲時的“日記”。寫日記的習慣伴隨了他30多年。不同的是,這期間他把筆換成了毛筆。不僅贏得了市場的認可,也贏得了觀眾的好評。成都茶館把與會者的話題帶到了成都的文化內涵上。來自北京的與會專家都壹致認為:成都這個在四川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城市,不僅要有傳承感,更需要在今天增加內涵。成都充滿了文化、故事、三星堆、金沙遺址。我們應該利用這些文化財富創造現代成都文化,我們應該海納百川。通過邀請進來和走出去,成都將引入更多的文化意識和藝術成果,註入新的激情,反映時代。王嶽川教授滿懷對家鄉的熱愛,對生態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發展提出了中肯的意見。
都江堰與蜀文化的關系
都江堰始建於2200多年前,是重要水利工程和珍貴文物的結合體。都江堰是在蜀文化繼續發展的時候建立的。蜀文化中的水利科學、宗教意識、神話傳說都在都江堰有所體現。通過對都江堰的研究,我們可以進壹步了解蜀文化的內涵。
第壹,李冰在築堰時對蜀神的幫助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李冰帶領蜀人創建都江堰時,利用蜀文化中的宗教意識和神話傳說,號召、組織和鼓勵蜀人指導水利建設。都江堰工程布局的指導思想和壹系列水石神都是其內容之壹。我們先來看看都江堰創建時,李冰是如何使用蜀神的。
《蜀王傳》說:“李冰以秦為蜀之衛,稱文山為閥,謚號門。雲之亡者聞之,鬼神見之。”(1)《華陽國誌疏誌》對此事有詳細完整的記述,說“冰能知天文地理,文山名田鵬門,連勉縣,兩山如閥,故稱田鵬閥。好像見了神就從水裏拜三個地方,獻三個祭品。”韓星,幾個使節向他獻祭。“在修建都江堰之前,李冰在勘察堰址時,先宣稱自己“仿佛看到了壹個神”,然後在江邊立起三座廟宇,鄭重供奉蜀人所信仰的相關神靈。田鵬是古蜀方言,最初以古蜀人的壹個或幾個部落命名,後來逐漸出現在他們的居住地。今天,冠縣、彭縣、文山和松潘都有叫“田鵬”的地方。文山,又名蜀山、獨山。包括整個岷山山脈,都江堰渠首附近的廬山(唐代以後又稱雷宇)也在其範圍之內。今冠縣、彭縣(2)西部地區,都江堰渠首附近。有人對李冰在江邊設祭祀儀式表示懷疑,將其歸入神話範疇。這件事雖然有些玄機,但在當時是事實,也確實發生了。歷史記錄。秦《封禪》壹書問世後,主管祭祀的官員奉命將各地供奉的、有利於秦統壹的名山大川鬼神按順序排列,在朝廷播放,統壹規定祭祀的級別和儀式。當時全國四十六個郡中,朝廷批準的只有十八個,蜀郡占了兩個:“鄙人山,蜀中文山;江水,寺蜀。"
古蜀文化屬於“西南夷”文化範疇。大量考古和民族資料證明,早期西南彜族文化中的祭祀都是野祭(即在野外叢林中,在墳墓和洞穴旁邊而不是寺廟裏祭祀神靈)。蜀王明凱九世吸收了秦文化的因素,設置了“青、紅、黑、黃、白帝王”五廟(3),僅限於宗廟,次於山川鬼神。《閉經》中的瀆山、河水兩寺,明顯是秦人所設;而且從它們能順利得到中央政府的認可來看,應該是由宮政建立的。據文獻記載,秦治蜀期間,只有李冰建立了三座祠廟,可以進壹步認為獨山和姜水兩座祠廟都是李冰建立的。無法確定褻瀆山寺、祭祀文山山神的具體地點。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都江堰離渠首不遠,也就是在廬山上。姜水寺,又名江都寺,據唐《擴地誌》等文獻記載,位於成都縣南八裏,具體位置在當時的(鑒江)畔;該寺明清至今猶存,歷代多有記載。據說是民國初年毀的。李冰的申江本來是男的,從傳說中可以看出他帶了兩個布衣女子,李冰要和他壹起娶壹個女子。但是最後,申江變成了壹個女性的身體,這也很有趣。李的另壹個祭祀,我們認為是祭祀、杜預、蜀王。在冠縣二王廟,《冠縣鄉誌》說:古有西路王迪廟,其舊址在崇德廟(今二王廟);齊建武年間(494-497),益州刺史劉遷至的寺,原寺改為,代代相傳。《楊民古帝墓後錄》也說:蜀人拜李冰,驗其遺骨。李冰寺,杜預遺址,齊建武灌溉。
李冰祭祀三祠,祭祀等級為中原最高,三祭(羊、豬、牛)。儀式和舞蹈結束後,巫師將他的神器瓦比扔進了大漩渦。《說文》:“靈、巫、玉侍奉神。秦代《咒楚文》開篇就說“秦王嗣敢用祥玉露玉...“古蜀人也用玉做神器。在早期蜀文化中心之壹的廣漢,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我們認為有很多巫師使用的器物。
李冰同時設立三個神社供奉蜀神,規模、氣魄、影響顯然都很大。李冰這些做法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麽?首先,這是為了向蜀人表明,他與神有著特殊的關系。他能“仿佛看見”它們,甚至想表明自己是神(這壹點在他與水神搏鬥的傳說中表現得更清楚)。其展示作用是表明他對蜀人的山神、水神、祖先的尊重,並努力爭取他們的支持。它隱藏的作用是向蜀人展示他和蜀神的和諧,說明堰已經得到了蜀神的認可。既然他已經和蜀神達成妥協,普通人更應該支持他。這個儀式還有改變李冰在蜀人心目中身份的作用。本來李冰就是壹個外來的統治者,是秦稱霸蜀地,秦稱霸蜀文化的代表。但通過祭祀蜀神,蜀人認識到李冰已經接受了蜀文化,從壹個非秦派來的統治者變成了壹個他們認可的領袖。單看,是否設立這麽多蜀廟,舉行這麽隆重的儀式,采用這麽高的級別,似乎是個小問題;但如果放在秦王朝在巴蜀的整個統治事業中,放在築堰事業中,就會發現它具有協調科學與土著宗教關系、以神力統治蜀人、以神力召喚、組織大家築堰的整合功能。李冰的巫術實踐符合蜀人的傳統巫術和原始宗教,容易被蜀人接受。
第二,都江堰的築堰人
要了解都江堰的文化內涵,首先要了解都江堰的築堰人。
蜀國本來就是“西南蠻族”,所以張儀說蜀國是“榮宅首領”。秦、西漢時期,包括成都平原在內的整個蜀地居民以土著民族為主,只有少數移民。近年來,在成都、郫縣、新都、雙流、廣漢、綿陽等地發現的大量船棺,以及大量典型的蜀文化遺存,還有在成都十二橋發現的甘蘭建築,都證明了蜀土著的廣泛分布。在冠縣發現的東漢石棺上,有幹欄式的房屋裝飾,說明東漢時期仍有大量土著居住在冠縣。西漢王保曾在譚躍說,他在松邊買了壹個名叫“便樂”的大胡子奴隸。從他對“伊蹲”的喜愛,多倫和他的名字來看,顯然是個土著。1966年,郫縣犀浦發現壹塊東漢殘碑。碑文顯示,當地居民普遍持有奴隸。從那些奴隸的名字來看,他們主要是當地的原住民。我們已經指出,綏邊路的居民,包括金冠縣和彭縣西部地區,主要是邊民。(3)漢晉時期,苗族以楊為姓。張華《晉博物誌》卷三說:“蜀山南山上有物,如獼猴,長七尺,能輕易行走。叫猴狗,也叫偽作。女人有好的人,所以需要去偷...如果他們有孩子,他們需要把孩子送回他們的家。生孩子就像壹個人...而龍,就像壹個人,都以楊為姓。故今川中西界多稱陽,旨在鍛綴華子孫,有時也有有爪之人。”漢晉時期,居住在平原上的苗族普遍漢化,仍以楊為姓。《華陽國誌·蜀誌》載有成都最流行的姓楊、舞陽(今彭山)最流行的姓齊、什邡最流行的姓楊、郫縣最流行的姓楊、新都名人楊侯,其中的血源很多。根據有關資料,苗族人楊與都江堰的關系最為密切。
五代著名學者杜光庭在《治水》中說:“楊默有神功,破大造河邊水,以龍為當頭。”在李壽的幫助下,姜獲得了名聲,而賈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華陽國誌》和《蜀誌》記載,李冰曾“自堰過,灌溉江西”。“水經。朱也有同樣的記錄。堰就是都江堰,《治水錄》中提到的“過河”就是“在大竈河邊破水攔田”。大造河是閩江,江西是閩江西岸。根據這些記載,楊默幫助李冰治水,承擔了“過羊磨河”和“與龍誓”兩項任務。最後,為了紀念楊默的功績,他把自己負責領導挖掘的人工運河命名為楊沫河。這個楊默是土著巫師,也是當地族群的首領之壹,從他的“與龍誓”來看,也就是《華陽國誌·蜀誌》中的“與河神約:水之不竭,無以比肩”。從他的姓氏來看,他應該是個和尚。也有人說李冰的兒子二郎也叫楊二郎。《西遊記》明代壹位吳承恩說,二郎廟供養社稷,灌溉河口,誕生於“玉帝妹妹思下界,與楊軍合作”的故事。據《封神演義》記載,楊二郎叫楊戳。二郎的雕像以三只眼為特征,中間有壹只豎眼,這也與《華陽國誌·蜀誌》中有壹只豎眼人在川西做石棺、石墩的記載相吻合,而二郎的“持鷹引狗”、“踩弩開弓”也與阿堅的獵人形象相吻合。據傳說,二郎有許多事跡,其中最重要的是幫助李冰治水。二郎當然只是壹個被神化的人物,剝去了神話的外衣,但卻反映了當地土著——苗族幫助李冰治水的史實。李冰治水期間,在成都“二河”上修建的“七橋”中,就有“夷橋”,又稱“夷橋”,這也說明李冰動員了大量的原住民參與治水活動。
三、都江堰工程中的蜀文化因素
只有通過比較才能識別。比較都江堰工程和古代中原的水利工程,很容易看出兩者的區別。古代中原,傳說中的槍時代,治水以“堵”為主;到了大禹時期,發展為以疏浚為主,實行“上高下低,疏浚河道引滯,鐘水豐沛”的原則,即視地形而定,疏浚河道積水的主要目的是防洪。這在先秦時期的中原地區壹直被視為先進的治水方法。當時的壹些政治家,如周厲王的召公和春秋時期鄭的子產,也主張用這種方法來統治人民。與中原水利工程相比,都江堰工程在構思設計、總體布局、壹些具體技術等方面都是獨壹無二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
古蜀文化的壹個重要特征就是重視陰陽五行學說,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漢代蜀學大師楊雄在《太玄》第四卷中說:“丈夫循規蹈矩,是人之常情。隨之而來的是:大則強;小則弱,直則渾;歌也是實物,也不全是散的。”任何事物,無論大小,都必須遵循其本性,這是都江堰工程的基本特征。楊雄還總結說:“水若順,則無敗,無敗則久。都江堰的壹些重要工程,如余醉、百丈堤和沙飛堰,其特點是“順”水勢,而不是逆水或阻水。都江堰的主導思想是化水害為水利,主要布局特點是無壩引水、淤塞河道、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其主要功能是綜合利用,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於壹體,最大的特點是延續了2200多年。
都江堰工程中的壹些重要技術,如籠石技術、魚嘴技術、火燒崖石切崖技術、都江堰渠首以及相關運河上的壹些索橋建造技術,都不同於中原地區的傳統技術,具有明顯的地方風格和民族文化特色。都江堰的壹些古名,如:蠡測、顏葵、夔站等。,也有地方文化特色。在都江堰工程中,余醉、沙飛堰、漓江、二江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缺壹不可。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可以說是陰陽五行萬物不相容,各有陰陽,各相生的理論的絕妙應用。在都江堰工程中,講究以水排沙,溺石是“剛柔相濟,生變”理論的具體體現。都江堰工程中“分水四六季”的作用,即汛期內江吞水40%,枯水期吞水60%,正是陰陽學中“有時損剛益柔,盈虧盈,與時俱進”的形象解釋。
在都江堰項目中,壹系列水石神尤為引人註目。在渠首,李冰設計了三個奇怪的水規——石頭人。《華陽國誌·蜀誌》說:“李冰在玉女房下白沙成三石人,立於三水,與申江約:水不足,滿肩。”這三個石人,隔在岷江、內江、外江的交匯處,其實就是三個水規,可以觀察和測量水位。當時中國古代的度量衡早已成熟。如果把尺子直接刻在懸崖邊上,那就簡單方便,容易觀察。為什麽李冰從簡單到復雜,用壹個石頭人代替?
李冰還在渠首埋了壹匹石馬,作為“深灘淘”的標準。宋代誌曰:“渡江口老石馬,葬於灘下。凡穿陶濤者,必以從堆中取石錄為準,名為水。”海灘有20英尺深,水有七八英尺深。“這也是以石馬為水的原理。
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時,李冰還命人雕刻了5頭石犀牛。把成都、冠縣放在河中央,《蜀王書》說:“河水有害,蜀守李兵作石犀牛五只,府中兩只,城橋下壹只,水中兩只,以恨(抑)水精,因謂之犀牛。”《華陽國與蜀誌》書略異,說李冰:“五石犀外作厭水,通江南石犀溪,名犀。後來轉移到犀牛中間:壹個在城橋門口,現在所謂的石牛門也在,壹個在深淵裏。”這五頭石犀牛其實是水規,同時又是水石之神。李冰提出的這些治水規則,將科學與古代蜀中的神話混為壹談,促成了古代蜀中水利科學與宗教神話的同壹延續和同步發展。
石人、石馬、石犀牛都是石頭做的,古蜀人有崇拜大石頭、摩崖石刻的原始宗教意識。《華陽國誌·書誌》說:“蠶叢之死,石棺石瓶:明凱諸王下葬,立大石頭,長三尺,重千鉤,為墓誌銘。今石筍也;淑妃死的時候,蜀王送了五座墓,占地好幾畝,上面有壹面石鏡。”這些都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蜀人的石頭崇拜意識。根據有關資料,蜀人特別認為石神可以戰勝水神。當人們看到洶湧的洪水卷走了房屋,摧毀了村莊,吹倒了樹木,夷平了田地,卻無力炸毀聳立的巨石和懸崖時,他們相信石神能夠戰勝河神,遏制水怪。李冰的時候,青銅冶鑄還是很發達的,冶鐵已經發展到相當的水平,制陶業也有盛有衰:用這些原料制作造像的條件很多。比如秦始皇的兵馬俑坑,就創造了大量的陶俑和馬。李冰棄銅、鐵、陶而用石像,主要是適應蜀人的石崇拜意識,也包含了陰陽五行學說中更深層次的意義。
石人,早在李冰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在蜀中。近年來,在成都方池街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壹個石仆。李冰之後,用石人節水的做法依然存在。近年來,在冠縣都江堰魚嘴後面發現了壹尊東漢時期雕刻的李冰石像。碑文說,當時有壹群人修建了“三石人”,目的是“永保山(鎮)水”。不久之後,在那裏發現了另壹個石仆。由此可見,李冰的人物雕刻並不是新的創造,而是對蜀文化的繼承和適應。
石犀牛和石馬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聖物。在《風俗通》中,李冰曾經化為壹頭蒼牛,與水神大戰。在他們戰鬥過的地方,世人稱之為“戰犀臺”,至今不變。李冰臉色發白不可信,但可以看出,在古蜀人的意識裏,犀牛神是可以打敗水神的。蜀中有許多關於犀牛的神話,如廣漢的“沈犀河”、“沈犀橋”,宜賓(戎州)的“伏犀灘”,《蜀王傳》、《秦王傳》等,說:“秦王欲伐蜀,卻刻五。蜀人買金後,見之,以為牛能大便金,其下有卒。”戰國時期蜀國文化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蜀國與楚國、中原各國、秦國都有外交往來,絕不會如此愚昧。這真是秦史家對蜀人的嘲諷。剝去神話的外衣,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壹個事實:蜀人視為神或圖騰。秦與蜀相交。在正式進攻蜀國之前,秦惠王讓蜀神石牛給蜀國送了壹份特殊的禮物,想讓蜀國措手不及。正是因為石牛是蜀國的神,所以蜀王才派出大批軍隊迎敵。阿壩古代苗族和現代賈蓉藏族每年7月30日都要舉行極其盛大的“牛王會”,比拼壹場。古蜀人每年祭祀李冰時,還會舉行鬥牛表演。這些也證明了神牛是蜀國的神。蜀文化認為牛(犀)神可以降伏河神,反映出其早期受到畜牧文化的影響,這也是其與其他以龍為最尊水神的南方地區的文化差異。李冰在石牛和石馬鎮造水,也證明他曾經使用過不負責水利設計的巫師和土著水利工程師(可能是巫師)。
需要特別討論的是石牛和石犀牛的形象。我們認為“五石牛”和“五石犀”都反映了強烈的陰陽五行意識。《華陽國誌疏誌》說:“九世紀,有明君,立宗祠。酒是用來譴責的,樂是用來叫敬的。人還是紅的,皇帝是王。.....無溢,但以五色為主,故其廟名為青、紅、黑、黃、白帝。”明凱對五樣東西的崇拜基本上在這段話裏表現出來了。這在考古資料中也有所體現。近幾年在新都發現的蜀王墓中,腰坑出土的器物有188件。各種器物的組合數字主要是五或其倍數(如十或十五),少數是二。見下面其他組合圖。這顯然與當時蜀中流行的陰陽五行密切相關。近年來,在阿壩漢代石棺墓出土的陶器中,發現壹個陶蓋上刻有“赤帝”二字,這是古蜀人“紅”的反映。根據當時七國流行的五行學說,五色、五方、五德、度等五行可以相互搭配,如表所示。
五行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制約的。從這個表,很容易看出李冰的“五石犀牛”五行殺怪的含義。石犀在物質上屬於“土”;第五,度也“土”;從五行關系來看,土勝水,石神有節水之意。這也是都江堰工程中五行以“三石人”和“二石馬”為水理的含義。同時與蜀人崇拜石頭的原始宗教意識相壹致。從五行來看,故土富金,蜀地土著視自己為故土,秦屬金,暗示蜀地應屬秦。秦惠王送給蜀王的“五石牛”就包含了這壹政治意蘊。李冰創作《五石犀》隱含了秦對蜀統治的合理性。
但當時蜀中的陰陽五行學說還沒有上表那麽規範。杜宇王朝(後來的本土勢力)和明凱王朝所追求的陰陽五行,略顯個性,又互相滲透。明凱的“上氣”應該以七為度,而以五為度。究其原因,是因為其統治階級中有很多杜宇時期的奇才及其理論。明凱統治的人民長期被杜宇統治,保留壹些過去的意識是合理的。為了統治他們,開明的家族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壹些靈活的文化適應。以杜為代表的蜀中士人認為自己活在人間,這種意識就像中原壹些人認為自己活在人間壹樣,是民族自我中心意識的反映,無可厚非。呂子方先生對《山海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認為《山海經》是舒之作,《山海經》中所說的“天上”是指川西平原。孟先生也指出:《山海經》的三部曲與中原文化的三部曲完全不同。是指巴蜀和荊楚地區,或者只是巴蜀地區。明凱家祖籍楚地,在《蜀王傳》中被稱為“京仁別陵”。他們在蜀中所奉行的陰陽五行學說,顯示出受家鄉文化影響的痕跡。《呂氏看立秋》雲:“朱天刑在西南。”高修註:“西南亦火季,屬少陽,故稱燭天。”朱是紅色的,是紅色的,也就是說,他認為他生活在世界的西南方。這與楚人自稱“那蠻”大體壹致。
秦人也奉行陰陽五行學說。《李記封禪書》收錄了對公的奉獻,先後制作了誌、闊誌、密誌、尚誌、夏誌,祭祀了白、青、黃、。秦水德的學說興起較晚,萌芽於秦孝公之後,成為秦始皇。秦曾以自己的水德五刀論,黑六度入巴郡。秦年間,規定長椽每年捐二千壹百六十元,三歲時捐八百元。當人們走出房子時,他們有80英尺高,有30根羽毛。兩千十六塊是六的三百三十六倍,三百三十六塊是六的五十六倍,壹千八百塊是六的三百貸款,三十塊是六的五倍。與巴郡不同,李冰並沒有強制執行秦人的制度,而主要是尊重蜀人自己的制度。這也正是他比壹般地方宮女強的地方。李冰奉行蜀人的思想體系,除了他認為這種思想體系有些可取之處,主要是安撫蜀人,穩定人心。秦、蜀相鄰,統治者多次通婚。③民間經濟文化交流廣泛,相互影響,都深受西戎邊強文化的影響。戰國時期流行於秦、蜀的原始宗教意識,都以陰陽五行為重要內容,彼此相似。所以蜀人的宗教觀念是可以被李冰理解的,李冰的做法也是可以被蜀人接受的。
壹些漢族移民也參與了都江堰的建設。在李冰之前,只有壹個有記錄的移民。《華陽國誌·蜀誌》說:周元年(前314),因戎伯在蜀中尚強,遷秦人。但從我國歷史上移民邊疆的實踐來看,零星移民始終存在。他們中的壹些人壹定參與了都江堰的建設。但從都江堰項目的整體布局和各個環節來看,外來文化因素並沒有太多的展現。看來移民並沒有參與整體布局設計和重大技術指導,至少沒有起到關鍵作用。都江堰工程中明顯的外來文化因素主要表現在當時壹些先進工具的使用上,如大量的鐵器、馬車、牛車、船艇等。我們知道,秦國是最早采用鐵的國家之壹,鐵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使用,在戰國時期被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活的諸多領域。牛車和馬車也是在中原地區發明的。在大量關於“西南夷”文化的考古資料中,根本看不到馬車和牛車的影子。中原的船壹般都是木板做的;原船是兩只木船組合而成,在楚越文化中較為常見。“西南彜族文化體系中的‘船’壹般是獨木舟,見於巴蜀土語、青銅飾品、古彜語、納西語的符號中。蜀中的獨木舟更有名。”《淮南子·郊真訓》說:“離水不能浮。高:“蜀船,壹船壹板。”。“上述先進的生產和交通工具主要是由移民帶入西蜀的。正是這些先進文化因素的引入,才使得都江堰工程的提出和建設成為可能。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都江堰工程雖然有中國文化因素,但主要成分還是本土的蜀文化。毫無疑問,都江堰是中華文化的輝煌結晶,是中華文明劃時代的傑作;如果再細分的話,也可以明確指出都江堰是蜀文化的豐碩果實,凝聚了蜀文化的科學技術和淳樸的宗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