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行》是漢代樂府民歌。全詩大意是:太陽壹出來,園子裏青菜上的露珠就幹了;溫暖的春天給萬物帶來益處,使萬物充滿生機,但我們常常擔心秋天的到來,因為壹到秋天,花草枯萎,萬物失去生機;所有的河流都向東流入大海。他們什麽時候回來?十幾歲不好好學習,老了哭著後悔也沒用。前四句表明,美好的時光是短暫的,轉瞬即逝,經過朝露、花草的雕零、江河歸大海,壹去不復返。後壹句話直截了當,勸誡人們要珍惜時間,早日努力,不要等到老了才唉聲嘆氣。
《七步詩》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詩人曹植。全詩大意是:豆子在鍋裏煮,過濾掉豆子的殘渣,留下豆汁當湯;豆莖在鍋底燒,豆子在鍋裏哭;豆子和豆莖最初生長在同壹個根上。豆莖怎麽能這麽急著折磨豆子?前兩句描寫日常生活中的燒豆、煮豆現象,後壹句著重表達曹植內心的悲憤。他明顯是在質疑曹丕:妳我是兄弟,為什麽我們這麽硬?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堡壘”就是去邊境線上保衛邊疆。在描寫軍旅生活的古詩中,大多是寫明月邊關的。明月與邊關,成為戍邊軍人生活中的兩個典型場景。守衛邊境的士兵,大概是因為白天軍務繁忙,沒有時間想家吧。在寂靜的夜晚,面對邊塞荒涼的大山,他們孤獨而憂傷。當他們擡頭看到千裏之外的明月時,他們低頭思念家鄉的親人。全詩大意是:這明月是秦漢時邊塞將士仰視的明月,這關隘是秦漢時邊塞將士把守的邊關。經過長途跋涉,駐守在邊境線上的戰士們還沒有回到家鄉。只要有李廣這樣的將軍鎮守邊關,我們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侵。全詩體現了作者對久未歸的戍邊將士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的美好願望,希望朝廷能當好將軍,早日平息邊境戰事,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
二,學習目標
1.學習三個單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課文,默寫《出塞》。
3.理解詩歌的主旨,感受詩人真摯的感情。
三,教學建議
1.在學習新課之前,可以引導學生舉辦壹個小型的詩歌比賽,背誦壹些自己讀過的古詩(包括課內外讀的),或者創設壹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
2.在教授本課之前,學生可以回憶壹下學習古詩的方法。在自讀的基礎上,借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的大意,並讓學生分組糾正發音,談論詩的意思。在學生對詩歌的主旨有了基本的了解後,指導他們在閱讀時在腦海中形成壹幅畫面,並用自己的話講述想象中的場景。然後通過朗讀,我可以進壹步理解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努力在朗讀中表達這種感情。最後,組織學生背誦,默寫。
3.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程的重點,可以分幾個步驟進行。首先,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說的是什麽(即大體理解詩歌,而不是逐字分析)。比如學生才知道這首詩講的是“豆子和豆稭本來是壹根長出來的,豆稭怎麽會這麽急著受豆子的苦?”他們能體會到曹植對同根煎的悲憤嗎?其次,要引導學生抓住詩歌中的關鍵句子。《長歌行》、《七步詩》都是借物抒情,對物的描寫是引出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所以要抓住表達主要意思的關鍵詩句,如“少年不努力,老徒傷悲”“同根生,何必匆匆?”去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次,要引導學生進入詩歌中所描述的意境,如《堡壘》,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戍邊的戰士面對明月時可能會想些什麽,從而理解詩人對戍邊戰士的同情和對和平的向往之情。第四,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大聲朗讀,努力做到帶著感情朗讀。
4.“思考與實踐”第壹題,要求學生帶著感情讀課文,背課文,默寫“東西”。三首詩的內容和風格不同,朗讀時的情感處理也應該不同。第壹首歌的前兩句可以是開心和感激的語氣。“衰落”是對淒涼景象的描述,是壹種遺憾的表示。最後,我以壹種嘆息和勸誡的口吻讀到,“不努力的年輕人是可悲的。”第二首,由於詩人與譴責對象的特殊關系,讀起來要委婉深沈,諷刺中帶著提醒和規勸的語氣。第三個讀的是悲壯慷慨的氣勢。在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多讀幾遍,然後讓學生練習背誦。聽寫的時候,要註意把單詞寫對,還要註意標點。
第二題“思考與實踐”,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壹些關鍵詞的基礎上,理解詩的大意。學生可以先反復讀詩,在上下文中思考壹些單詞的意思,有的還可以查字典;然後說說對詩的理解。學生對該詩的理解只能是有理有據,不必追求統壹答案。因為其實古詩詞中很多詩詞都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的。
這個問題所列的第壹句話“布”,在這裏可以解釋為“散落各處”;整句話可以解釋為:溫暖的春天給萬物以益處,使萬物生機勃勃。第二句,“然”,指燃燒,“泣”,指哭泣;整句話可以解釋為:豆稭在鍋下燒,豆在鍋裏哭。第三句,“關”,這裏指的是邊境,“歸”,回家。整句話可以解釋為:現在還是秦漢時期的明月還是秦漢時期的邊關,從遙遠的家鄉趕來鎮守邊關的士兵不能回到家鄉。“秦時明月,漢時關隘”這句話其實隱含著壹個意思:自秦漢為防止胡南下而修築邊關以來,就有壹批批士兵被派到這裏鎮守邊疆。
5.註重課外拓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課後閱讀,收集與詩歌和詩人相關的材料。比如收集關於七步詩的傳說,閱讀其他邊塞詩和勸學詩,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