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青年時代的迪奧多·韋斯特
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壹。由於他在位期間的眾多豐功偉績,後人往往視他為“大帝”。生於公元347年的狄,和大多數後來即位的羅馬皇帝壹樣,都是以行軍打仗起家的。
早年,他的父親成為西班牙著名的軍事領袖。小小年紀就早早接觸到父親的帶兵能力。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只有適應軍旅生活的人才能享受開放的職業生涯,這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規定。
迪奧多·韋斯特雕塑
迪奧多·韋斯特的母親特曼蒂亞也是壹位知識淵博的女性。在母親的幫助下,小迪奧多·韋斯特也成了壹個知識淵博的人。她教這個聰明的年輕人基督教教義、斯多葛派哲學信條以及寫詩和散文的技巧。這種成長環境為迪奧多日後的“文武雙全”提供了極好的基礎。
公元367年底,英國各省突然爆發叛亂。第二年,迪奧多父子率軍討伐叛軍,並重建了受損的哈德良長城。平暴動後,父子倆試圖在英國進行壹系列溫和的軍政改革。內容大致包括平衡軍官主導地位、實行更廣泛的軍營制度以充實部隊、加大對邊境地區士兵的財政支持等等。改革雖然成效不大,但為父子二人在部隊積累了極好的口碑。
哈德良的磚砌長城。
第二,家庭變遷和權力鬥爭
此役之後,迪奧多·韋斯特依然跟隨在父親身邊,父子二人經常在山南和西班牙的高盧逗留。當時的高盧已經遍布羅馬化的蠻族,因為離意大利最近,所以成為歷代皇帝心中的敏感地帶。374年,迪奧多·韋斯特被平白無故地調到麥西亞當軍官。第二年,他的父親迪奧多·韋斯特突然被皇帝瓦倫提尼借口殺害。
這種變化的奧秘至今未解。有人說是因為父子倆太成功了,皇帝才害怕,殺了心。也有人分析,是因為迪奧多·韋斯特在抵抗薩爾馬提安進攻時主動撤退,而當皇帝下達懲戒令時,老迪奧多·韋斯特為了保護孩子而發怒。不管是什麽原因,對迪奧多·韋斯特家族都是壹個不小的打擊。
迪奧多·韋斯特
同年,瓦倫丁尼皇帝病逝,年輕的皇帝葛拉蒂安努斯匆忙繼位,引發了壹系列的外患和內憂。首先,哥特人利用了虛擬的南方,嚴重威脅了帝國的安全。葛拉蒂安努斯處理得很好。他表示願意與同他爭權的弟弟瓦倫蒂諾二世分享權力,並承諾將北非和意大利交給弟弟統治,同時保留高盧、西班牙和英國的管轄權。這使得皇權趨於平衡,成功度過了皇位交付帶來的混亂。
格拉提安
禍不單行。當葛勞提阿諾率領他的軍隊到東部省份對抗叛亂時,帝國的西部被阿勒曼尼入侵。危急關頭,皇帝想起了隱居家中的迪奧多·韋斯特。重新啟用的狄更斯在成功平定叛亂後抓住機會撤退,奪取了帝國西部的實際控制權。
公元383年,英國各省叛亂再起。迪奧多·韋斯特用扣留敵人的方法欺騙格雷西安帶兵北上“助剿”,但他壹再拖延補給和增援。最終南下的叛軍殺死了駐守巴黎拼死抵抗的葛拉蒂安努斯,整個羅馬帝國再次面臨動蕩。
英國人在馬車裏訓練。
在接下來的10年裏,迪奧多以西班牙為大本營,大力發展經濟,壹步步消滅叛軍。然後他引誘瓦倫提尼二世的人去暗殺他。就這樣,迪奧多·西終於為王庭的父親在羅馬的死報了仇,他自己也成為了最後壹個可以同時管理東羅馬和西羅馬的帝國主子。
第三,羅馬崩潰和帝國最終宗教壹體化的必然性
雖然整個帝國又回到了狄的手中,但他的統治卻面臨著嚴重的威脅。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邊境入侵和帝國四面八方的內部分裂勢力,狄奧多西壹世正式確立他的兩個兒子為東西帝國的繼承人。然而,他對世界的願望最終沒能實現。
首先,帝國目前的國力根本無法支撐壹個強大的中央政權繼續存在。由於行省勢力的崛起和蠻族勢力的幹擾,羅馬帝國從3世紀開始走向衰落。如上所述,迪奧多·韋斯特本人成功地利用了羅馬化的蠻族士兵。如果他繼續保持對地方的強大控制,恐怕內部叛亂會更加猖獗。阿勒曼尼人、哥特人、日耳曼部落等。,都成了廣場上各具特色的民族聚居地。所以把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繼續統治是壹種奢望。
兇猛的阿勒曼尼
其次,羅馬皇帝是從軍隊起家的,這恰恰意味著王室本身失去了財富積累和榮譽沈澱的機會。皇帝的繼位和退位,靠的是赤裸裸的權錢交易,早已拋棄了傳統意義上的“神聖”。因此,維持東西方各具特色的帝國不得不依靠兩個官僚化的皇帝。“當分裂是為了維護地方統壹時,羅馬帝國的崩潰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自葛拉蒂安努斯以來,羅馬帝國進入了壹個快速基督教化的時代。在聖安布羅斯皇帝的指導下,葛拉蒂安努斯已經初步完成了對帝國內異教文化的清洗。萬神殿、民間戲劇和異教節日等娛樂和崇拜活動幾乎被禁止。宗教的統壹確實讓羅馬更加穩定。但隨著蠻族也被統壹在基督教信仰下,他們開始更加努力地進入羅馬。
異教藝術的宗教壁畫(鼓和樂器是異教儀式)
到迪奧多掌權時,帝國在宗教上已經“壹元化”,在政治上趨於去中心化。皇帝無法憑壹己之力改變政局,但他仍然執行了許多基於基督教教義的法令。比如針對羅馬人的奢靡,他主張“反對淫穢表演、鬥獸、打架、星期日設宴”。就連延續了幾千年的“奧運會”也被禁了。因為奧運會是為了紀念“奧林匹斯眾神”,這顯然違反了《聖經》中“不應崇拜假神”的規定。
模擬古代奧運會“火炬傳遞”場景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