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作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 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在加爾各答壹個富裕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與吉檀迦利壹起成為第壹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包含了深刻的宗教和哲學觀點,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地位,如《吉檀迦利》、《鳥》、《眼裏的沙》、《四個男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最後的詩》、《戈拉》和《文明的危機》。
泰戈爾的文學特色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精神,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印度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和愚昧落後思想的沈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了印度社會的變遷和新思想沖擊下新壹代的覺醒,也記錄了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在創作技巧上,他既吸收了民族文學的營養,又借鑒了西方文化的優點,藝術成就頗高。尤其是他的詩歌,風格清新,詩句優美,想象奇特,節奏優美,充滿了抒情的味道,充滿了深刻的哲學和宗教思想,社會和人生理想,觸動著讀者的心弦。有些詩歌因為受到《吠陀經》和《奧義書》中宗教思想的影響而顯得神秘,但仍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風格
泰戈爾在詩歌、體裁、語言和表達方法上大膽創新。文體上,現實題材被當作具有沈思因素,沈思體裁被當作具有現實因素;體裁上,詩人創造了“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的形式;他還致力於創作自由詩。泰戈爾善於學習和運用人們生活中的口語,使詩歌的語言鮮活生動;在創作方法上,他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有機結合,但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更重,在敘事作品中,現實主義更多。
卡利皮加
泰戈爾筆下的女性來自不同的種姓和階級,有著不同的身份。如童養媳、喪偶少女、被埋葬的寡婦、被欺騙的妓女、印度傳統家庭主婦、受過良好教育的名人、有新思想的知識女性等。,這些女性往往被描繪成傳統陋習的受害者、幸福愛情的追求者和作者理想中的新印度女性。
印度婦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慘境遇是政治、種族、宗教和丈夫束縛的結果,是印度宗教社會造成的種種弊端的反映。泰戈爾對寡婦的獨特經歷和她們的生動感受的關註,化作了鋒利的筆和刀,直指童婚、包辦婚姻、少女守寡、寡婦殉難、嫁妝等制度?a href = ' ' target = ' _ blank ' & gt種慢俠客,種蝗蟲是什麽意思?“冉撓譚?陳?啊?哎?妳怎麽了?妳怎麽了?陳?暗幕?接通了嗎?憒呂“闕舅吹鈧?"/p & gt;
文學家泰戈爾的思想
梵天與我的合壹
泰戈爾自己也曾說過:“我想我不能說我是壹個純粹的詩人,這是顯而易見的。”這位詩人在我面前改變了風格,同時獲得了傳教士的品質。我創立了壹種人生哲學,在哲學中間,蘊含著強烈的情感品質,所以我的哲學可以唱可以傳。我的哲學就像天上的壹朵雲,可以化作陣雨,染成五顏六色的雲彩,裝點天上的盛宴。"
季羨林先生在研究著作中指出,泰戈爾雖然也受到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但他的思想基調是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和古印度吠檀多的泛神論式的思想。這種思維主張宇宙萬物壹體,這壹種叫“梵天”。“梵天”是宇宙的統壹和世界的本質。人和梵天也是壹個統壹體。“‘我’是‘梵’的同義詞,‘梵’是最高的‘我’。”“人的本質和自然本質沒有區別。兩者都是世界本質‘梵天’的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關聯。”泰戈爾稱之為以上帝或婆羅門為壹方的無限,以自然或現象世界和個人靈魂為壹方的有限。無限與有限的關系是他哲學探索的中心問題,也是他在詩歌中經常觸及的問題。泰戈爾與印度傳統哲學的不同之處在於,他以“人”為中心,認為人需要上帝,上帝也需要人,甚至認為上帝只能在人與人之間才能看到。
季羨林先生也指出:“既然梵天與我為壹,我與無我為壹,人與自然為壹,它們之間的關系,即宇宙萬物的關系,只能是和諧與協調。和諧與協調可以說是泰戈爾思想的核心。”泰戈爾認為“完全的自由在於關系的完全和諧”。從這壹哲學角度出發,泰戈爾宣傳了愛的福音,認為“真正加強文明的力量並使其真正進步的是合作與愛,是相互信任與互助。”然而,泰戈爾並不否認矛盾的存在。他的思想中有壹些辯證的因素。他承認自然、社會和人的思想都在變化。在泰戈爾的思想中,“節奏”占據著非常高的地位,是他的最高理想,是最根本的原則,是開啟宇宙奧秘的金鑰匙。"
詩歌與詩人的關系
泰戈爾是壹位具有浪漫風格的詩人。從詩歌創作的角度來看,他特別關註詩歌與詩人的關系。1903年,泰戈爾讀了英國詩人丁尼生的傳記後,寫了《詩人傳》,主要論述詩人與其作品的關系。他認為,因為詩人把自己的生活融入了作品,所以詩人的作品才能給我們壹個真實的他的形象,而詩人的傳記只是記錄了詩人的外在活動,所以我們不能通過研究他的傳記來真正認識詩人。他指出:“詩人不以他做詩的方式創造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不是詩”* * *卷22: 37***。泰戈爾並不否認詩人的生活與他的詩歌有著內在的聯系,但他認為只有像但丁這樣非凡的詩人才能同時展現他在詩歌和生活實踐上的天才。“但丁的詩濃縮了但丁的壹生。如果把它們放在壹起讀,我們會比他的對象更清楚自己”;藝術的主要目的是表現個性,而不是抽象的、分析性的東西。在《歐洲之旅》壹文中,他認為只有作為藝術對象的創造者,才能成為真正自由的主體,並指出:“只有在文學中,才能成為主體。換句話說,人是文學的象征和目的。.....人成為文學的主體,是人際交往的本質和結果。所以,文學的象征和目的只能是作為人的‘我’,而絕不是我見過的壹切外在的東西。* * *卷19: 270-72 * *。可見,具有主體性的人是泰戈爾詩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所謂主體性詩學,強調文學與人的關系,特別是作者在文學創作中的主體地位。文學主體性理論在東西方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但在西方,對文學主體性的理解和重視始於浪漫主義。泰戈爾是壹位深受西方浪漫主義影響並具有浪漫主義氣質的詩人,在其詩歌創作和理論中表現出鮮明的主體性特征。《詩人傳》壹文可以說是他的主觀主義文學理論的前奏。
情感激勵
泰戈爾認為詩歌的基礎或關鍵不是詩人的智力和詩人的外部活動。他指出:“日常的言語、書信、交流、活動和教育都不是詩歌的基礎,但基礎是壹種巨大的情感沖動的傳播,仿佛它是偶然的,不是人為產生的——它超出了詩人的知識範圍。”* * *泰戈爾卷22: 39 * *。這裏強調兩個因素,壹個是情感,壹個是靈感;也否定了兩個因素,壹個是知識,壹個是刻意的努力。類似中國古代詩人嚴滄浪說的:“詩是獨壹無二的,與書無關;詩有其他趣味,與理性無關。”不同的是,嚴羽的理論認識是建立在詩歌鑒賞基礎上的,而泰戈爾的經驗是建立在長期豐富的創作基礎上的。
除了情感和靈感,泰戈爾還特別重視想象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他指出:“事實是,人們的內心不斷被不明確的感情所充實。那些感情總是以短暫的痛苦,短暫的感情,短暫的事物,覆蓋著世界巨大的人類心靈的天空,然後在天空盤旋。壹個詩人依靠吸引人的想象力,把這些感情的束束捆綁在自己的想象中,在人們的心靈面前說清楚,使我們得到歡樂。”他還說:“人類心靈的壹張特殊的臉聚集在詩人的想象中,並通過美顯示出它驚人的光彩。文學評論家應該思考這個問題。”* *泰戈爾第22卷:116-117 * *。顯然,泰戈爾把想象作為詩歌創作和批評的基礎。
主觀詩學
泰戈爾認為傳記作家很少關心詩人多姿多彩的個性和內心世界,詩人在詩歌中的表現比他的現實生活更真實。“跋彌的讀者從跋彌的詩中創造了詩人的生平傳記,這比跋彌的現實生活更真實”* *卷22: 38***。總之,他認為詩人生平的傳記比他的作品更能表現詩人的自我,也就是說,詩歌是詩人個性的表現,而不是詩人生活的再現。這種主觀的詩學思想在他後期的作品中表現得更加深刻。
關於死亡
泰戈爾對死亡有著非凡的理解。他說:“生命作為壹個整體永遠不會把死亡當回事。在死亡之前,它笑著,跳著,玩著。它建造、儲存和愛。只有當我們把個體死亡的事實從整個生命中分離出來,我們才能看到它的空虛,從而變得抑郁。我們忘記了生命的全部,死亡只是其中的壹部分。就像橡樹從顯微鏡下看壹塊布壹樣,它看起來像壹張網。我們盯著那些大洞,想象著顫抖。但事實是,死亡並不是最終的真相。它看起來是黑暗的,就像天空看起來是藍色的,但死亡不是壹個變黑的實體,就像天空不會在鳥兒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顏色。”“在泰戈爾的作品中,死亡充滿了詩意,讓人向往。在《吉檀迦利》的最後階段,他用了20多首詩贊美死亡,表達了在死亡中與上帝同壹的過程。
善惡觀
泰戈爾是個樂觀主義者。他相信世界正在向絕對的善發展,堅信惡最終會變成善。詩人認為,我們有痛苦是因為我們感到有限,但這不是固定的或最終的,快樂也是如此。所以善惡的存在不是絕對的,但對於有限的我們來說是真實的。我們必須通過《博伽梵歌》中的業力溶血,也就是通過對無私仁慈的實踐,與無限的活動聯合起來,才能獲得宇宙生命或道德生命。
他說,“在完全的善中生活,就是在無限中實現生命,這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生觀,也就是我們通過內在的道德力量對整個生命所能擁有的看法。佛陀的教義就是要把這種道德力量培養到最高程度,明白我們的行動範圍不應該局限在狹隘的自我領域。”“當佛陀思考如何將人類從痛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時,他已經達到了這樣壹個真理:當人類通過將個體融入宇宙而實現最高目標時,人類就從痛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了。”正因為如此,泰戈爾對佛推崇備至,他的詩處處從萬物中體現出個體與整體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