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最美的人生是自我綻放——讀蔣勛的唐詩

最美的人生是自我綻放——讀蔣勛的唐詩

暖冬的午後,沈浸在唐詩的世界裏,沈浸在蔣勛的文字裏。多虧了蔣勛,我對這些唐代著名詩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因為唐詩,我對蔣勛的審美傾向和文學主張有了粗淺的認識。書裏的張、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書外的和紅塵中的我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完成著自己,而他們的美,就在於他們的異樣光彩。

亞裏士多德說,詩歌比歷史更真實。詩歌反映了壹個時代的風貌,也如實記錄了壹個詩人的生活狀態。

《春江花月夜》表現了初唐恢弘遼闊的風貌和詩人浩瀚的宇宙意識。“江邊誰見月初照人”,站在無邊的時空裏,個體生命顯得渺小卑微。“但見長江送水”,面對浩瀚的宇宙和流逝的時間,悲涼之感油然而生。在這樣廣闊的視野和想象中,詩人與河流和明月對話,以獨立的生命狀態享受著其他完全對立的美的存在。張留下的詩不多,傳誦的只有這壹首。感嘆這首詩語言之精妙,結構之精巧,過渡之流暢,結結之流暢,“壹詩壓倒全唐詩”難免言過其實,但確有依據。在我的想象中,張應該有“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都去了哪裏?,在我身後,是未來的幾代人?”以及“去大江東為上”的魅力。

王維的詩歌表現了生命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不同的詩歌特征表現了詩人不同的生命狀態。年輕的王維充滿了昂揚的精神和春風,他的作品大多是關於昂貴的文學風格。《洛陽女孩之歌》誇大了貴族奢侈華麗的生活,展現了唐代奢華的社會風尚。組詩《童子行》描寫了壹個男人從少年到大有作為的將軍,從“會鬼神為君飲”的任性俠義到“將軍貢獻光明之宮”的成長過程。詩中並沒有宣揚為國殺敵、保家衛國的忠義思想,更多的是表現了完成自我實現價值的浪漫情懷,這大概是唐朝所認可和崇拜的人生體驗模式。王維這個中年人,走出京城,走向遼闊的邊疆,從而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沒有出走的生活經歷,妳寫不出如此廣闊空靈的意境。在唐詩中,“出走”是重要的人生體驗。”回望雕塑拍攝的地方,雲平千裏。“沸騰的激情過後,雲淡風輕,所有的生命都會經歷這個過程。”歲月流逝,給我的不過是安寧,萬事解脫”,沈浸在自然山水中的王維,給後人留下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最高境界。小時候看《柴璐》和《觀鳥溪》,覺得那不過是平平淡淡的風景,真實的生活,沒什麽稀奇的。後來看《山居秋夜》、《漢江之畔》,只是感嘆畫面的精致,動作的巧妙。蔣勛說,沈默是更大的熱情,它更充滿熱情。那麽,王維詩歌中的“無人”境界,就包含了他對生命更深的熱情。這樣,王維的詩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繽紛的色彩,也是生命的奇妙綻放。

李白的詩詞歌賦往往充滿了瑰麗、孤獨和享樂主義,總是描寫人生的漂泊和自我實現,這構成了他浪漫的基礎。李白的人生特征與唐代的時代特征密切相關——殊途同歸。在中國歷史上,唐代的許多風尚和習俗都突破了農業倫理的範疇,如武俠、俠義、奢侈、自由、暴露的服飾和誇張的妝容...李白的詩很少表現對社會的關註,更多表現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由,這是與天地獨善其身的精神交流的價值追求。《夢裏登天目山》、《魯山歌·禦史魯徐州》等作品表現了李白與自然、與宇宙的對話和友誼。李白的詩是學不來的,因為他生活放蕩不羈,自由自在。《蜀道難》可以看作是李白詩歌的壹個典型特征或生命特征,其中的用韻、語法、結構、言語形式都是自由創新、坦誠巧妙的。“唉,唉!危險性高!”開場是來自驚喜的驚喜,就像貝多芬《命運》裏那些震撼人心的重音。全詩風格不斷變化,長短交錯。視覺上的險峻和冒險難度的感覺融入了跳躍的節奏,讓人感覺跌宕起伏。李白的風格在這首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李白經常感到孤獨和沮喪。獨飲明月,獨坐敬亭山,難去難進酒,他在繁華熱鬧中孤獨,以及時行樂,以酒為樂的浪漫面對現實。李白作品中的柔情和纏綿也令人驚艷。“當妳,我的愛人,騎著竹馬,小跑轉圈,拋青梅”,“單如花,以雲為心”,“雲要衣裝花作美,春風助檻顯中華之富”,“壹枝紅花露凝香”,再通俗如民謠,再嚴謹如律己,也掩不住天才的創新與瀟灑。李白被稱為“詩仙”,是因為在詩的國度裏,他特立獨行,出類拔萃,自由樂觀。他讓我們看到生活可以如此自由,可以發光發亮。

杜甫是“詩聖”,與儒家思想有關。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成為聖人,“聖人”需要在世間,在道德倫理上有所成就。如果說“不朽”是個體的自我解放,那麽“聖人”就是群體生活中的個體自我錘煉。在讀李白和杜甫的時候,我們不需要評價孰優孰劣,而是要看到我們往往有屬於李白和杜甫的部分。我們渴望完成個體的人生追求,在大山裏自由行走,自由歌唱;我們也要回歸群體,經歷世界,看悲歡離合。李白和杜甫使不同的人生狀態成為典型。不經歷歲月的滄桑,就不能領略傅的詩。杜甫的詩是紀錄片,也是史料。他講述具體事件,從絕對客觀的角度描述民生狀態。《兩為道》有貴文的影子,但“提防丞相,謹防其皺眉”這句話,華麗之後又來同情庶人,杜甫的視角和表達初具規模。《汽車店》用直白客觀的畫面描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苦難。“我們知道生兒子會帶來壞運氣,生女兒會好得多..誰能結婚,住在鄰居的房子裏,而在草皮下,我們埋葬我們的男孩。”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寫出當時人民最大的悲哀。杜甫在《石槽》中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事件的見證者。“壹人附書,兩人戰死”,詩人筆下的老婦人,平靜地講述了孩子的死亡,讀來令人震撼。"那些茍且偷生的人,逝者已矣."沒有指責,沒有吶喊,只有隱忍,包容,自我原諒。詩中沒有判斷,也沒有討論,“明日是錦繡前程,我將與老人獨處”。它只是敘述事件,但冷靜和客觀有壹種令人震驚的力量。杜甫“詩聖”和“詩史”的地位和價值最能體現在《車店》、《石壕》、《秋風破茅屋》中,其中的社會關懷和悲憫感人至深。杜甫的悲哀來源於人民的疾苦、社會的動蕩不安和他自身的經歷,而李白的悲哀大多是人生本質上的悲哀——苦惱、茫然、孤獨。有時候,我很害怕讀杜甫的詩,比如登高望春,描寫自己的感情和北伐,都是我卑微人生中亂世的辛酸,讓人唏噓哀嘆,讀了也不忍心。杜甫把生活變成了壹束光,既展示了自己,也照在了不為人知的角落。

白居易發揚了杜甫詩中的社會意識,說“惟歌使人病,望君知。”相傳白居易寫完壹首詩後,要讀給壹個老婆婆聽,寫的標準是不識字的老婆婆看得懂。可見白居易的寫作目的和著眼點,他倡導“新樂府”運動,使文學發出民間的聲音。在《賣炭翁》中,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令人心酸,而在《新豐折臂翁》中,試圖逃避兵役而自殘的老人令人震驚,在《買花》中,“壹束暗花,十戶有福”的階級對立和不平等令人驚嘆。這些詩裏的批判,比杜甫的紀實風格強多了。白居易的詩歌具有社會批判的力量,表現了知識分子對底層民眾的關懷和對自我道德的自我反思。“文學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學的另壹個職責是真正讓人類的災難、苦難、孤獨和寂寞被聽到,而不僅僅是歌頌。”蔣勛說。文學除了記錄,還有傳播真善美的功能。《長恨歌》用故事的形式講述了世間不可磨滅的真情,《琵琶行》用文字傳達了精致的音樂細節,《外面黃昏有雪的感覺,裏面壹杯酒如何?蘊含著生活的趣味和美好。樸素與批判、情與美融為壹體,形成了白居易獨特的生命形式。

李商隱詩歌中的審美意象往往使其無法用通俗的語言來詮釋。蔣勛把李商隱的詩視為晚唐文學的代表——極盡絢爛,又極盡幻滅。李商隱的詩最大的特點就是都脫離了故事,沒有對事件的描寫,只有抽象的個人化的感情描寫。“春蠶到死,夜夜燭淚盡”,“紅燭賞殘花”,“晚霞無限美,被夜葬”,都包含著無限的愛與眷戀,“人魚淚灑月綠海,藍田對太陽呼吸玉”,“只有落葉在家,我翻雲寒”, “兩座紅樓前寒,被雨隱,珠箔獨飄”“身無彩翼,心相連”。 李商隱喜歡堆疊意象,營造唯美、悲涼、模糊。讀李商隱,不能壹字不落實,句句分析。“蠟燭”和“眼淚”是最常見的意象,也是李商隱生命姿態的反映——迷離纏綿的文字背後,是他對生命的熱愛和深情。

胡小明說唐詩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唐詩的世界很大,充滿力量和英氣。唐詩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奮生命的活力。讀唐詩,是為了遇見那些綻放的生命。